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73|评论: 0

[散文随笔] 浅谈《春秋分合纂》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31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春秋分合纂》
微信图片_20210830173808.png
家藏《春秋分合纂》封面和地面。钤有:汉阳张氏书画藏印章。
家中有册幸存,张敬亭(行简)①所著的《春秋分合纂》,可惜仅存下一册,而且还是一残本,但愿不是孤本。
该本中有《春秋分合纂》中的卷之七、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共计四册。在卷之七的首页上印着:丧乱目录上、王室乱 、 公孙 、唁公、公在、诸侯奔、未踰年君奔、归 、复归、入、纳等样字的题句。从该册现存情况看,每卷应是十页左右,或十一页不等,但多数卷中只有十页。
在卷之十题为“阙文”文章结尾处,有静亭公三子仁夔公之子,啟偁公为该书撰写的跋;在跋的落款处,恭恭敬敬署着:第三孙啔偁杏书谨识的字样,再往后翻,就是一页张粉红色纸,纸肩题上印着:“春秋分合纂校字表”,该表是,从上往下依顺看的:某卷、篇名、某页行、讹字、更正五部分。
《春秋分合纂》是随时间轴展开,铺就历史更迭的一部难得的“春秋”传记式历史文献。全文讲述朝廷中佚事和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拼图”。再现,历朝历代的贤达文化,及君子、谋仕们的执政理念。

IMG_0085.JPG

《春秋分合纂-卷之七》僖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昭二十二年夏,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钤有:汉阳张氏银杏藏本,和汉阳张氏书画藏,两枚印章。

僖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讲述:二十四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秦穆公把公子重耳送回晋国。《春秋》没有记载这件事,因为晋国没有向鲁国报告重耳回晋国的事。到达黄河岸边,子犯把玉璧还给公子,说:“下臣背着马笼头马缰绳跟随您在天下巡行,下臣的罪过很多,下臣自己尚且知道,何况您呢?请您让我从这里走开吧。”公子说:“如果不和舅父同一条心,有河神作证。”把他的璧玉扔到了黄河里。

昭二十二年夏,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即:鲁昭公二十二年,春季,齐景公亲自领兵攻打首国。宋国大夫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的南里这个地方逃亡到楚国。鲁国在昌奸这个地方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夏季,四月,乙丑这天,周天王死了。六月,鲁国大夫叔鞅到周朝国都去。为周景王举行葬礼。周朝王室发生动乱。为什么说周朝王室发生动乱呢?是说这次动乱没有波及到王室以外的诸侯国。刘献公和单穆公带着王猛住在皇这个地方。这里为什么称周景王的儿子猛为“王猛”呢?因为猛想成为周天王,《春秋》就称他为“王猛”。秋季,刘献公和单穆公带着王猛“入”王城。王城是什么地方?就是称为西周的那座城邑。这里说“入”是什么意思?是表示王猛篡位的说法。冬季,十月,王子猛死了。这是即位不满一年的天王,这里称“王子猛卒”是什么意思?是不赞成他承袭王位。不赞成他承袭王位,就是不赞成他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方法成为周天王的说法。那些历史佚事,在全书按章节逐一讲述出来。

微信图片_20210831113323.jpg

据家兄回忆,《春秋分合纂》是一部大部头的书,共有四大厚本,每本内再分若干册(卷)。这样看来《春秋分合纂》共厚四本,每本是十卷或称十册,还是五册或者...... 按手中的幸存本很难看出来。
就在本书卷之十后跋,“第三孙啔偁杏书谨识”字样后的空白处,不知哪位仁兄或老者,用毛笔有意注明道:“此册共二万二千九百九十五个字,四本总共八万八千五百五十四字”看来还真的是一位有心人。根据这位有心人描述,家兄说的四大本没错,每本是否十册装订就很难说了。
幸存的这本残册,如果是第四本中的最后四单册外加后跋,那就不仅是四本了,可能是八本了或者更多;如果第四本是十单册,那这就是一本因残缺的,有人将后四册重新装订过的。由于时间关系,现已无从考证,故很难对此下结论。

微信图片_20210830181811.jpg

《春秋分合纂》作者汉阳人张行简。摘自《印象东西湖》
书中看不到发行商(书商)、发行时间、发行量,难推测是何时出版的,是个什么版本?(俗称什么刻本(版)?)根据印刷纸质或版款的式样推算,该书应该出自民国初期。
在网络间仅查阅到(武汉《东西湖区志》)中有段记载:“啔偁杏书②为《春秋分合纂》撰写的跋”,核对后,此跋,与我残本上的跋有所不同,有增添新的内容。可以断言,它们各出自不同时期和版本。如此推测,啔偁公不止一次为敬亭公付梓《春秋分合纂》,而且还是分别题的跋。从付梓次数上看,最少也有二次或者更多次,其版本也不会一样。
据(武汉《东西湖区志》)上,啔偁公撰写跋看,当初,敬亭公撰写此书付梓后,将书分派三房,每房各守一部。我想家中所存的这套,多半是作为亲友相送的版本,想必在装潢上似乎会更漂亮点。
今天在笔记本电脑中偶见原存此跋,觉得有必要另作单文刊出,以便翻出来对閲查看,了解当年杏书撰写此跋时的背景,知道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10830171650.png

《春秋分合纂》阙文和跋
《春秋分合纂•跋》

昔孟子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若今世所得传之,春秋辞约意隐,则乱臣贼子何由而知惧哉。吾意,孔子当时必有所论说附于春秋,经后别为一书,如左氏传所载,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之类特为秦火所焚,惟经独存,设无公榖左为之传,则后人何由明其褒贬之所在哉。顾三家之传异说纷歧,易啓后人之疑。其尤刺谬者,莫如公羊黜周王鲁及汉人。谓孔子修《春秋》为素王之说以,论语从周缔不欲观诸文登之,其为后懦妄语可知,则是三传之言,不足以明孔圣之旨,况其中互相矛盾者乎,宋王安石讥《春秋》为断,滥朝报不为,无见而后懦。註三传者又多泥,守师说牵强附会。于是聚讼求合于杜元凯五,例说亦复不可多得。
汉阳张腴珊先生独抒己见,概屏不录,仅取经文而类次之,旁通互证古今得失林也。(熊祥)昔宝从事三传矣,见夫分离乘火惟,周易幸完孔子之手,著校《春秋》尤能画三才之道,而十翼文言为孔子创,例后世诸文皆由之出,每思有所撰述,天下不假,年未脱稿而言(偁)每念此文深惧《春秋分合纂》不再梓行,则 先大夫之不得于天者,不更有窘于人乎。爰禀承大伯父走乞当世能文巨公作为书序,用光前烈付之手,民梓以行世庶。 先大夫之志得少伸矣,今幸刊成,遂不揣固陋略述。 先大夫之所志,及成书未成书者,告竝世渊雅君子焉。
                       第三孙啓偁杏书谨跋
                      (毛笔撰民国八年)
微信图片_20210830171726.png

《东西湖志》中《春秋分合纂-跋》

先大父同治丁卯(1867)乡荐,备官京曹。因亲疾假归,遂侍疾不应礼部试者几二十年。药石旨甘之暇,日以课子孙、勤著述为事。迨年满七十,所著有《汉阳县识》、《汉阳县志校》、《汉阳县忠节录》、《汉阳县公款簿》、《汉阳县郡城记》、《汉阳县忠节祠记》,皆有益一邑者也。三修《张氏家谱》、撰《景贤支谱》,校刊禹木公《来青园诗文集》、鹄岩公《厀啸轩诗文集》并编次年谱,著有:《张氏诒谷遗集》、《榘显公文集》、《张氏墨存》,皆有益一族者也。《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皆先大父自述己志、继鹄岩公而有所作者也。然皆躬督梓行,汇成善本。
暮年著《春秋分合纂》,分缮三部,派分三房,各守一部,大父遂弃养矣,时光绪岁丙午(1906)也。厥后两伯父与偁服阕,议梓行世,会变起中辍者又数年。夫孔子之道,莫备于四子书与春秋经。今虽学术分歧,而尊孔者朝野若一。先大父有见于此,故于二书发前人所未发,冀分阳燧方诸之微曜。偁自儿时从大父受学二十年,虽资质鲁钝,不能窥先大父所志之万一,而绪言余论,至今犹切心胸间者。大父尝言书遭秦火,惟《周易》幸完。孔子之手著校《春秋》,尤能尽三才之道。而十翼文言,为孔子创例,后世诸文,皆由之出。每思有所撰述,天不假年,未脱稿而殁。偁每念此,深惧《春秋分合纂》不再梓行,则先大父之得于天者,不更有窘于人乎?爰禀承大伯父,走乞当世能文巨公作为书序,用光前烈,付之手民梓以行世,庶先大父之志得少伸矣。今幸刊成,遂不揣固陋,略述先大父之所志,及成书未成书者,告并世渊雅君子焉。

                      第三孙启偁杏书谨跋。
                     (武汉《东西湖区志》
微信图片_20210831113957.jpg

注:1. 张行简(1835-1906),字敬亭,号腴珊,湖北省汉阳县柏泉乡垸子湾(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张三异七代孙。15岁入县学,17岁为廪生,24岁列副榜,32岁中举。初任水部郎官,不久改任知县,又改选为蕲水县学官,候选国子监学正。后弃官退居,以著书立说和教子孙读书为事。著述有《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春秋分合纂》等。清同治六年(1867),汉阳县编修县志,被聘为分纂,后因赴京而未终其事。次年回乡,新志告成,谬误甚多而遭邑人批评。张行简著《汉阳县志沿革表疑》,对新志《沿革表》中的疑点一一考证,又偕同学许盛春著《汉阳县志校》,纠正新志讹谬数十条。光绪十年(1884),独自编纂印行《汉阳县识》,知县濮文昶称其为“以邑人谈邑事,易于传信。括以《三略》,附以《七錄》,若网若纲,要而不繁,简而不漏。”著述有《四忆骈文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春秋分合纂》、《汉阳县忠节录》、《汉阳县忠节祠记》、《汉阳县郡城记》。同治《汉阳县志》刊行,创汉阳个人修志之先。此外校刊书籍有《来青园诗文集》、《厀啸轩诗文集》、《张氏诒谷遗集》、《张氏墨存》、《榘先公文集》等。清光绪十五年(1889)冬,在家乡西湖中绳草场旁黄脚湖修筑“救命墩”一座,以救助夏秋水涨船舶翻覆溺水之人。
2. 张啓偁(1886-***) 号杏书 行一 湖北汉阳柏泉乡垸子湾人 光绪丙戊(1886年)正月廿五日辰时生。四岁丧父,由祖父(敬亭公)一手拉扯,并启蒙于祖父受其教育长大。著《春秋分合纂-跋》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