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79|评论: 0

这个被中国官方认定消亡的民族,居然还有后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1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仇池国的后人是现在被划归藏族的白马人,但白马人并非藏族,而是氐族,约有三万人。
dbb0de1572cb4d9f99d9d674b8027aa4.jpeg
仇池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仇池山而得名。历史上的仇池国主要是指杨茂搜建立的前仇池国、杨定重建的后仇池国、及其后杨氏后裔所建的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仇池国包括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五个政权。
25c2559f60b74a53b92121a45e55ae4a.jpeg
在氐族所建立的政权中,前秦只有44年,后凉仅18年,而仇池国的这五个政权,先后传衍了二百八十六年。“国破山河在”,与山河同在的还会有遗民。仇池国的遗民到哪里去了呢?
f8cd46ee84d944769e41e7e99b760352.jpeg
今日分布在甘肃、四川两省五县交界地带,面积达七千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两万多的白马人,究竟是什么民族?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尚未来得及深入调查研究,白马人被暂定为藏族。
d9f0ab3de95748099bd548cf1b66d1ee.jpeg
经过有关方面组织的对白马人多次深入地调查研究,已有大量事实可以证明,白马人虽与藏族地缘相邻,而且历史上曾一度被吐蕃王朝统治,受到藏族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仍顽强地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民族特色,并未被藏化。
0ba8a9b1d6b34ca585faa3d0b63eb7e0.jpeg
归纳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成果,现在的白马人与藏族有以下主要区别:
一、语言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孙开宏指出:白马语“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尽管有很大一部分常用词和藏族相似或相同,但它和藏语相异部分远远超出了藏语方言之间的差别。因此,我初步认为白马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孙氏将白马语的3000多个词汇与藏语的2000多个词汇进行比较,发现这两种语言的同源词为556个,占27.1%;异源词1495个,占72%以上。
二、宗教信仰不同。白马人的宗教信仰与藏族截然不同,他们不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而信奉山神、土神、火神、雷神、天神、家神、树神、土地神等诸多神灵,宗教信仰处于认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阶段。
三、经济生活不同。藏族以牧业为主,白马人以农业主,而且善于养蜂、种麻、织布、刺绣等多种经营,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
四、居住、服饰不同。藏族以帐篷为主,白马人居住的“榻板房”,则沿袭继承了氐族古老的“土墙板屋”建筑形式。“板屋土墙”是氐族特有的建筑,《南齐书·氐传》云:“氐……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这种居住建筑形式不仅与藏族的帐篷截然不同,也与现代羌族的石墙平顶碉楼有别。服饰是民族的重要标志,白马人无论男女都戴一顶上插白鸡翎的盘形荷叶边白毡帽——“沙嘎帽”。这种服饰不仅藏族绝无,其他任何民族也没有。
五、丧葬习俗不同。藏族通行天葬,白马人通行土葬,而且有崖葬、悬葬、洞葬、匣葬等多种葬法。
六、姓氏不同。白马人的姓氏与汉族相同,有杨、班、田、曹、余、王等诸多姓氏,子承父姓,祖辈相传。这与史料所载的氐人“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完全相符。在白马氐人中,绝无藏族人的“扎西”、“卓玛”、“嘉措”之类的姓名。
七、历法及节俗不同。藏族通行藏历,白马人通行汉族的农历。藏族的节日除藏历年之外,最隆重的是秋收前择吉举行的“望果节”;白马人除年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十五的“火把节”。
ce4e7d23fe3e416591e7bf2d2cf1dead.jpeg
从上述诸多不同可见,白马人不是藏族,那么,白马人究竟是什么民族呢?白马人自称是氐族,中外不少学者也指出:白马人是古代白马氐族的后裔。虽有不少依据证实白马人是古代白马氐族的后裔,但要最终确定白马人的族属,还有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bc8955072b5f41aea1a5f4345cda35d1.jpeg
探寻仇池国灭亡后遗民的去向,追溯白马人的祖先在历史上的这一段复杂而艰辛的经历,就十分必要。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仇池的最后一个白马氐族政权阴平国灭亡,曾经相当强大的氐族从此退出政治舞台,有关氐族的活动也从此很少有文献记载。但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表明一个民族的消失。阴平国灭亡后,并没有氐人大量内迁的任何记载,白马氐族作为阴平国的遗民仍然居住在原有地域,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宋元之后人们以“番”或“西番”来称呼他们罢了。“番”与“夷”、“胡”相当,都是不同时期中原人对少数民族的通称。由于“番”包括藏、羌、氐……诸多民族,人们将他们通称为“番”,这也许是后来造成将白马人与藏族混同的原因之一。
c9b83d543731435fa9034bf370781401.jpeg
阴平国灭亡后文献关于氐族活动的记载虽然很少却并非没有,主要有下述三条:
一、杜甫笔下的氐族活动,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冬入蜀后,起初定居于成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入寇之吐蕃反叛,松蕃等地失陷,成都大乱,杜甫在川北避乱生活了近两年时间。其间写有不少诗作反映当时混乱的现实,在阆州(今阆中县)所写的《愁坐》一诗有句曰:“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屯。”葭萌在今广元境内,仇池国极盛时期杨难当曾据有此地。左担,指绵阳以北一段艰险的蜀道“左担道”。
a1f9ca49005a40c2a0a9e678f670f8dd.jpeg
犬戎,指吐蕃。“氐种迥”,言居住在葭萌的氐人仍与当地其他民族迥异有别。杜甫写作此诗时,距阴平国的灭亡已有二百多年了,距仇池国的杨难当兵败于葭萌的时间更久。可见在唐朝中期,氐人仍活动于四川北部。此外,杜诗多处提到羌族,但往往氐羌混同。如《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一诗云:“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古邑沙土裂,积雪阴云稠。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同谷即今之成县,历史上仇池山长期在其境内。此诗写于杜甫入陇之前时在凤翔,对同谷的地方风情尚未亲历。这里是白马氐族的大本营,诗中的“羌父”、“羌儿”实为“氐父”、“氐儿”。白马氐人所穿“豪猪靴”,这与今日白马人用牛皮、野猪皮加工制成鞋底、用毛毡或麻布制成靴筒所做的“蕃鞋”相似。可见白马人与仇池氐人在服饰方面有一致之处。
bdbd23b7e4f94e20a718bff0fbb6708d.jpeg
二、《宋史·蛮夷四》载:“白马氐,在汉为武都郡,今阶州,汶州……自治平之末(1064)讫于靖康(1126)大抵皆通互市,奉职贡。”说明在北宋时白马氐族仍作为一个经济政治实体与中原贸易往来,而且向宋朝进奉纳贡。
三、据《读史方舆纪要》、《武阶备志》及《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在武都城东南七十里处,有个名曰杨家崖又名家计寨的险要地方,“乃(仇池)杨氐苗裔,保聚为寨……宋建炎、绍兴间(1127—1163)吴玠兄弟图保蜀口时……命各州皆择地为寨,而家计寨最扼险要,又素有积粟丰于水泉,寇至常不能破。”可见在南宋后期,武都犹有仇池国的遗民生存,他们“保聚为寨”据险防守,在吴玠吴璘的抗金军事活动中还发挥过作用。

从元朝开始,“氐”的称谓完全被“番”或“夷”取代,白马氐就成为“白马番”或“白马夷”了。元朝之前的各封建王朝大多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统治少数民族。元明清王朝实行的土司制度,分封少数民族首领世袭为官,强化了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和隔离。
白马氐——白马番——白马人的传承关系,白马人系仇池国遗民的依据,除前述诸条外,在白马人的民俗文化中也有迹可寻。例如:白马人都具代表性的面具舞,名叫“池哥昼”,又叫“仇池咒”,“鬼面子”,跳“曹盖”。舞者头戴三眼神面具,翻穿皮袄,手舞牛毛刷。不仅从此舞的名称及其来历的传说可以看到与仇池的联系,而且在古仇池国的核心区域至今春节时扮演的社火中,也有“翻穿皮袄、手舞千尾刷”的角色。
2ebf1dd321244faf94a57823b72ebc7a.jpeg
二、白马人请祀公跳羊皮扇鼓舞的“传老爷”祭祀活动,与仇池地区的“传爷”所跳的羊皮扇鼓舞,其扇鼓、步法、仪式几乎相同。
2305771a016444d3852c288de8571cde.jpeg
三、白马人广泛流传一则民间传说——《白马氐王太子武都》。传说仇池国即将灭亡时,国土派武王将十多岁的太子武都秘密护送出境,历经艰险,潜逃到大山深处的白马人部落。在白马部落的拥戴下,太子武都称王建国,施行善政,使白马人从此得以安居乐业。白马氐王武都活到六十八岁去世后,举国哀悼,百姓思念不已。民间口头传说,往往保留着一个民族深层的记忆,能够弥补历史记载的缺失。这则传说,就形象地折射出白马人与仇池国之间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
9e7b7135aefb424abca4fec30b0d6c56.jpeg
正是由于以上从文献记载到民俗事象的诸多因素,可以表明白马人是古仇池国的遗民。而且,白马人也自称为氐族,并有要求恢复其白马氐族族属的强烈愿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