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的第一批航天员英雄们已经回来了,他们在上面逗留了3个月。总所周知长期在0重力的环境中,身体里的钙质会大量流失造成骨质疏松,这样的伤害甚至是不可逆的。为了对抗这个问题,航天员必须花很多时间进行锻炼,就算如此效果也不是特别好。
为了航天员的健康,最好是能创造一个有重力的环境。现代科技只能利用离心力达到制造重力,但是之所以上太空就是为了在0重力的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人造重力就与该初衷矛盾了。所以不应该让空间站整体旋转。
那么让空间站部分旋转呢?航天员在需要工作的时候进入0重力环境,非工作时间回到有重力的环境。
部分旋转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分离一个旋转窗口,那么固定部分和旋转部分之间的密封就是大问题。在地球上,舰船的螺旋桨在水中旋转而不会进水是因为有润滑油之类的液体密封,在太空中由于舱内有气压,外面接近于真空,所以密封的油脂会不断渗出最终导致舱内气体流失,而如果不用润滑油更不行,不断旋转会磨损固体表面造成孔隙,最后还是不能留住舱内气体。
第二种模式是把旋转部分装在一个大的密封舱内,这就要求密封舱非常大,现在暂时没有足够大的火箭能够发射那么巨大的密封舱。
基于现有的技术,我认为可以使用柔软的旋转连接方式,以该方式为基础,我设计了一个航天员的生活舱。在发射之前该舱在火箭中是收缩起来的,如下图:
舱门与生活舱内部是通过一根柔软的管子连接,材质参考宇航服的关节部分,管子中间是一根结实的粗弯棒,旋转部分实际上是弯棒在转动,软管在生活舱旋转时只是像人在摇头时脖子的蠕动。弯棒上端固定在生活舱主体下,下端连接轴承,可转动,与生活舱的舱门连接。
当生活舱发射上太空以后,会展开,如图:
生活舱分左右两个小舱,是由可以伸缩的柔软管连接,软管外有伸缩杆。火箭发射前生活舱就处于旋转状态,发射进太空后,两小舱同时伸展开保持稳定。
伸缩杆并不是发射后展开了就没用了。因为一旦航天员进入小仓,两个小仓的重量就会不同,生活舱在旋转时就会摇晃,导致整个空间站不稳定。所以智能电脑会根据两个小舱内部的总重量不断调整两根伸缩杆的长度,以达到平衡稳定的目的。
以上都是我的原创内容,请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