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发起,亚洲教育论坛经过十八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亚洲乃至世界教育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来自世界的教育专家和名校大咖发出教育好声音,讲述教育好故事,在组织、协调和引领我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已成为中国教育联接世界的重要渠道,增进中外了解、互信和友谊的重要平台。
今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作为西博会重要项目之一,其影响力和关注度都很更高,规模也更大。作为亚洲教育论坛最重要最受关注的“中小学教育论坛”,在五育并举和双减政策等大背景下,也热度非凡。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在20年校庆之际,参与举办亚洲教育论坛之中小学教育论坛,意在强力融入世界教育大潮,顺应国家教育发展,同时也要在推行双减、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发出新世纪的声音,做出新世纪的努力,并以此纪念新世纪建校20周年。
2021年9月18日,在这个需要牢记国耻,激发国人振兴中华的特别日子,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邓文光校长带领二十多位老师参与了一年一度的教育盛会——亚洲教育论坛,邓文光校长在中小学教育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并与诸多名校长一起进行了高端对话,阐释了对五育并举、双减政策、优质均衡等热点话题的思考,表达了成都新世纪在这些方面的行动和期许。成都新世纪也将在办优质名校的路上继续前行,以更好地满足当下,服务未来。
深秋的成都,金桂飘香;中秋前夕,花好月圆。2021年9月18日,2021亚洲教育论坛年会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教育大咖齐聚蓉城,共同探讨“亚洲教育的未来”主题,共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嘉宾参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章新胜、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钟秉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以及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戴志勇、成都市博览局局长李长文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韩国、新西兰、爱尔兰等多国政要、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等教育大家因疫情原因在云端致辞,国内外众多高校、中小学的校长参与各个论坛的高端对话,一时间,可谓教育大咖齐聚蓉城,为深秋的成都,燃起了一把教育之火。
作为亚洲教育论坛中小学教育论坛的协办方,成都新世纪学校总校长邓文光作为嘉宾应邀出席本次论坛。
9月18日下午,作为亚洲教育论坛最重要、最受社会关注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都江堰厅隆重举行。今年论坛的主题是“五育并举·优质均衡·特色发展”,论坛聚焦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关注五育并举、优质均衡以及双减政策下学校何为。论坛邀请了18位教育行业的资深人士进行交流与分享。
第一部分:专家致辞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原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四川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刘东,成都星海教育集团董事长、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创始人陈星海为此次会议致辞。
王本中院长提出:立本树人,一起探讨中小学持续发展,需要做到匠人,匠心,匠著。
刘东会长表示:将主题定为五育并举,幼稚均衡,特色发展,是对国家双减政策的积极回应,我们要发出教育好声音,讲述教育好故事。
陈星海董事长说:今天的家长和孩子们需要的教育,不仅看重孩子当下的优秀,更看重他们15年后的发展。
第二部分:主旨演讲
来自不同学校的九位校长针对“五育并举·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校长们高屋建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自学校在“五育并举”上做出的努力与成绩。
成都温江新世纪学校总校长邓文光发表了主题为“坚守育人初心,回归教育原点”的演讲。邓校长指出,教育就是国家的未来,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综合素质差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五育并举”“双减”等政策。党和政府定了方向,我们需要反思我们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坚守教育的初心,回归教育的原点,让教育回到学校,回到教室,回到孩子的成长之中。
邓校长说,双减是是民生工程,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但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作业,减少考试,减少培训,而是要科学减负,要将减负、增效、提质一起考虑。这对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的挑战。
对此,新世纪学校有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期许。在五育主张上,新世纪围绕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未来的教育目标,提出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重、以体育为基、以美育为要、以劳动为本,积极推动从智育独大向五育并举转变。
在学校德育上,邓文光校长特别介绍了新世纪独居特色的“体验式德育。小学的习惯德育,初中的发展德育,高中的走心德育”,三阶段德育教育既有联通又有梯度。体验德育注重以德育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养德,提升学生的能力体验;以行达志,拓展学生的社会体验。新世纪的“四礼”(开学礼、散学礼、誓师礼、毕业礼)、“五节”(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就是“体验德育”的典型表现。
在“五育并举”的具体行动上,新世纪基于“五四三二一”高素质校园人才培育体系,正聚焦四项工作:更新教育理念,凝聚五育并举”发展共识;建设学校课程,构建“五育并举”框架路径;优化管理架构,打造“五育并举”服务团队;创新评价体系,形成“五育并举”激励机制。
学校课程是“五育并举”落地实施的关键,对此,邓文光校长介绍了新世纪课程建设的一些表现和主张:形成完整的国家课程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体系,确保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做到门门优秀;追求绿色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拥有幸福感;大力强化既有的艺术课程,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做到人人会一门乐器,拥有一项艺术特长;科学教育、实验教学开展得有神有色,在市区的科创活动上收获满满;体育教育规范而有品质,学生活动充分,不仅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而且人人有一项体育爱好或特长;建设多个开放式图书馆,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校园名至实归;依据既有劳动教育方案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打造学校专属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升格校本课程,从格致课程的五大板块升级为拥有八个分支的卓越课程。新世纪的校本课程已经孵化出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比如歌舞《鱼凫花开》,多次参加省、市、区艺术节展演,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学校每周二、周四下午的校本课程时间是新世纪孩子个性学习的盛宴。
最后,邓校长提出:教育是未来,教育是希望,教育是良心。国家对教育的规范就是在净化教育的天空,相信扫除一些阴霾后,必有蔚蓝的天空和美丽的彩虹。
九位校长的演讲,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双减政策”的思考,对“五育并举”落地的主张,其间溢满教育情怀,也充满教育智慧,大家都深感受益匪浅。
第三部分:高端对话
第一场高端对话围绕“五育并举的探索和实践,如何实践五育并举”展开。
吴明平校长认为“双减”之下,基础教育度过了最浮躁的时代,公办学校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一线教师度过了最纠结的阶段。怎样调和到最均衡,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郭杰校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到了“双减政策”的演进,提出了他对“双减政策”落地的具体主张,提出一定不能为“减”而“减”。陈旭校长则提出五育并举,到底是认识论还是方法论,如何找到更轻的负担,如何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有更多丰富的课程体验。特别主张在单位时间里提高效率。杜东校长谈到,五育并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人的使命,我们要通过课程挖掘美育体育劳育的内涵,将五育并举放到课程中来落实。范胜武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谈到了学校在此前就已经尝试了一些减负行动,现在国家政策将驱使学校做出更多的努力。梅花校长则特别强调要认识质量的根在哪里,明确了关键,我们就有了实施的路径。
高端对话2
第二场高端对话的话题是:2035规划提出,实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你理解的优质均衡是怎样的?又该如何实现优质均衡?
毛道生校长表示,义务教育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一种强迫性的教育,但是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孩子辍学,如何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优质均衡当中的“优质”二字。优质不是高学历,而是全面发展。
王岚校长提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我们优质均衡的灵魂。任何一所学校都是有文化的,都是有气质的。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这个思想一是可以传承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教育思想,二是可以传承我们自己学校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邓文光校长就这个议题也发表了观点。邓校长指出,现在的均衡主要不是硬件上的提升,而是在老师、文化、教育教学以及生源上的均衡。国家主导均衡政策,我们大家一起去努力落实。当然,每个学校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禀赋不同,不可能完全一样,我们需要做到一校一品,特色发展。因此,均衡就是要发展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个学生,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有成长。至于优质,更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分数一致,而是在学校各自的发展道路上,在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上取得满意的成果。
邓文光校长还特别强调,在追求均衡的同时,更要追求优质。至于如何实现优质均衡,一是主要靠政府的调控措施,像教育资源的配置、流动等;二是靠教育系统大力抓质量,均衡之后,更需要提质增效。三是要靠学校和老师,优势学校不能本位主义,要积极助力薄弱学校的发展,而薄弱学校不等不靠,更要抓住这个契机,奋发向上。新世纪学校就是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办更好的更能让市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要为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出力。
陈旭校长特别对民办教育在优质均衡上的作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发展好自己。要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走向优质发展,要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再到“绿海战略”。
杨琳校长认为,现在确实很有必要实施优质均衡,并具体谈到了盐道街小学在集团发展、同频共振上做出的许多努力。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区域联盟,开展云教活动来助力优质均衡发展。
杜东校长认为,优质均衡虽然主要是针对义务段,但作为纯高中学校,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杜校长认为,集团化办学这种连锁方式可以有效地让既有的优质高中带动其他学校发展。
本次论坛是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回应,彰显了中国教育开放、拥抱世界的胸怀,为未来的教育带来思考和启迪的同时,也带去了希望和力量。让我们一起回归教育初心,期待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