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272|评论: 16

[民生杂谈] “我不信李白会那么傻”,小学生的一句话让老师课都上不下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9-2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大家眼里,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洒脱、浪漫、豪情、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近日,笔者的老师同行卢老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趣事:
卢老师教的是小学4年级,按正常教学计划,她给孩子们讲解课本上的《铁杵成针》一文。她自认为讲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但班上一个孩子却说了一句“我不信李白会那么傻”。这句话,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同,一时间卢老师的课都上不下去了。
事后,针对这种情况,卢老师也在家长群询问了一下,想知道同学们回家后有没有跟家长讨论这个问题。结果,就有家长对老师说:要不然《铁杵成针》就别教了吧,孩子们不信啊。
家长的这句话,更是让卢老师不知说啥好,只能无奈地直叹气。《铁杵成针》为何会引起孩子们的质疑?这和李白傻不傻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相信这篇课本大家都知道,因为此文,汉语里才出现了成语:铁杵成针。在明代的《目连救母》等剧目里,都出现了这个典故。但近些年来,不只是孩子觉得此文没有可信度,一些文史爱好者也是一样。他们的之所以不相信,概括起来有4个理由:
其一,此文出处为宋代文人祝穆的《方舆胜览》,属于地理类书籍。作者祝穆走访各地后,将南宋所辖的各郡县的趣闻、风俗、人物等,都记录在这本书里。但因为都是各地传闻,我们很难说此书是严苛的史料古籍。事实上,清人编写《四库全书》,在收录它时就发现了有不少地名搞错的情况。因此,李白会不会出现在象耳山下,是否在当地求过学,都是一个未知数。
其二,按正常逻辑来说,此文讲的故事不太合理。李白少年求学时,唐代已经是很发达了,但钢铁仍然是比较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山中妇人会不会得了一块铁,却硬要把它磨成针,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唐代的刺绣已经挺好的了,一根针真的那么难买到吗?
其三,科学爱好者们曾认真分析过,一个人要用手工去把铁磨成针,而不折断,对这块铁的韧性等要求是很高的。唐代的技术,很难达到。而且,一个老人真的有那么长的生命去干这件事吗?
其四,则是诗词迷不认为李白写诗,需要如此刻苦。咱们都知道,唐代诗坛确实有一群读书很刻苦的诗人,比如苦吟派的孟郊、贾岛等人。但目前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记载李白小时候读书也曾悬梁刺骨。多数诗迷认为,李白属于极具天赋的诗人,此文中的人设跟他的经历不太像。
说实话,笔者在网上搜索关于《铁杵成针》的争议时,发现确实有大量网友对其真实性存疑。但同时,也有不少人表示:就是一则寓言故事而已,难道龟兔赛跑、狐假虎威的故事,都是真的吗?既然是寓言,那就不要太较真了。
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无法认同。他们认为寓言当然可以不是真的,但《铁杵成针》里的主人公不是龟兔赛跑里的虚构的龟与兔,而是李白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学生们不会去质疑龟与兔的真实性,但却会去质疑李白身上是否真发生过这样的事。因此,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对于这件事,笔者认为咱们应该更为客观地去看待:
一来,此事并非现代学者编的,写它的是宋人,就算不是真实历史,也算是古籍了。从古籍中摘抄一段出来,放在教材中使用,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二来,抛开真实性不谈,这则小故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确实让很多孩子受到了正面引导,让大家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它存在的意义。
三来,现代孩子们越来越聪明,他们懂得去思考、去质疑,这种愿意动脑子的态度肯定是值得点赞的。老师们在教学时,应该鼓励他们多去做这种讨论。
至于《铁杵成针》是否还该留在课本里,相信教育学家、文史学家,会从更深的角度上来考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9-29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的话有道理,但是时代科学都在更新中。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只是个比喻,真的是哄孩子的,哄了这么多年都哄过去了,可现在的孩子哄不倒了。

发表于 2021-9-29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针,难道就是逢衣针吗。避雷针是不是针呢。

发表于 2021-9-29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632894614 发表于 2021-9-29 15:41
这个针,难道就是逢衣针吗。避雷针是不是针呢。

是的,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也是针吗……定海神针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铁杵又是个什么杵呢?为什么要用铁磨成针呢?买根针不行吗?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9-29 17:00
“铁杵成针”

据我所知,“杵子”是抬重物时用的,行走过程中用它“杵路“,就是当拐杖用,中途间歇休息时,把杠子或扁担放在“杵子”上,让肩膀休息,这就要求木制的“杵子”足够粗才行。如果把铁杵子做到木杵子那么粗,这个铁杵会有多重?结实是结实了,还能用一只手象拿拐杖那样拿着“杵路“吗?

那个老太太拿的铁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粗,也许比手指粗不了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也假设过,假设这铁杵有小酒杯那么粗,而且是断了的一截铁杵,是可能磨成针的,这个针不是绣花的针,也不是缝衣服的针,因为那时的老媪在家里是不可能弄出针鼻孔穿线的,所以这个针应该是在针尾处拴上细绳用来将棕制成蓑衣的那种针,这个就真的可以用一截铁杵磨成扎棕制品的针。我见过农村有老人将竹片削成筷子粗细的针,在后面拴上细的棕绳子扎蓑衣,也有用铁针(有针鼻孔)穿上细的棕绳子扎蓑衣的。

发表于 2021-9-30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匿名者 发表于 2021-9-29 17:00
“铁杵成针”

据我所知,“杵子”是抬重物时用的,行走过程中用它“杵路“,就是当拐杖用,中途间歇休息 ...

铁杵,应该还没有手指粗。

看看那些普通钢筋,给你弄个一米多长,让你当拐杖,重不重?

“杵子”可比一般的拐杖要高出许多来的,一般要接近肩膀的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21-10-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杵,舂杵也。——《说文》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易·系辞》传
捶衣用的短木棒 ,如:杵砧(捣衣的槌棒与垫石);杵声(棒槌捣衣的声音)
筑墙、筑堤时,用来填实泥土的棒槌
筑谓之杵。——《广雅》
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
发表于 2021-10-5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私下认为:古人编撰这个故事只是在教导孩子学习这种精神,至于李白是不是真的见到老太太在用铁杵磨针其实并不重要,而且,这个故事本来就只是个传说而已吧,只不过古人在编撰这个故事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逻辑的严密性......
发表于 2021-10-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人有这种做事吃苦和专一、耐性和决心吗?,不管是磨的什么针,在那种劳动和生产力都很低下和原始的古代,锻炼的的是现代人不可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应该去质疑,不应该去轻视,更应该要去学习这种精神。
发表于 2021-10-5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年吃盐过背,有盐贩子只说,一晚上走几十里百里路,拿在现在谁还能吃那么大的苦?,是不是下一代也要去质疑这个事?

发表于 2021-10-5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雾山上的风 发表于 2021-10-5 12:20
往年吃盐过背,有盐贩子只说,一晚上走几十里百里路,拿在现在谁还能吃那么大的苦?,是不是下一代也要去质 ...

以后的杠精会说为什么不开车去拉呢 或者打个美团跑蹆什么的

发表于 2022-1-1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跟愚公移山是一个套路。我支持小学生的质疑。

如果老师不能肯定自己所讲故事的可行性、不能自圆其说,就不要拿来教育孩子。否则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是正常的、一定的。教育要培养的是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是逆来顺受的灌输。

如果老师和教育家们不能证明“铁杵磨成针”的可行性和逻辑性,那么,这种“意志”教育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质疑老师都是骗人的,“坚强的意志”也是子虚乌有的,还会教会孩子从小开始撒谎。

发表于 2022-1-14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应该顺着学生的质疑而发挥,把愚公移山合并来讲,重点向学生灌输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