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451|评论: 0

邛崃的驷马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6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邛崃的驷马桥
                                                                                        凡丁
      《华阳国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后人遂将升仙桥更名为:驷马桥。
       而
       邛崃城北十里的地方,亦有一座同名的:驷马桥。清《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邛州津梁考〉载:“驷马桥,又名:司马桥。在州北,今毁。”
       清康熙《邛州志》57p载:“临邛驷马桥,州北十里,又名司马桥,今圮。”
       究其源头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婚后居于今东街粮食局位置,史称:司马长卿宅。唐人还在其住宅处复建:司马琴台。此台,清晚期犹存。
       见清晚期老照片:《司马相如旧居处的 司马琴台》
          1633532251(1).jpg
       故
       司马相如北上长安,始发地是古之临邛县城。其首选之路经今:大邑、崇州、温江到达。原因是汉代架桥不如现代先进,而同条河的上游,要比下游窄而支流少,架桥或设渡口要容易得多。
       由于司马相如北上长安时经过此桥,遂名:司马桥。明代,司马桥被列为邛州四名桥(注)之一。
       明末清初,邛崃因战乱数十年无人烟,不知何时,东河上游的䢺江发大水,将东河上的驷马桥冲毁,东河淤塞后又改道为今称的:西河。但东河故道仍然涌出巨大泉水并未断流,尚可带动多处水碾,之后,人们称东河故道为:泉水河。
       调查当年,92岁的王友福老人说:“祖辈相传,早先东河没有桥,只有渡口,南来北往行人皆要坐船,后来才有桥。”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在泉水河上原驷马桥原址处复建桥梁时,由于皆为清初外省移民,不知原桥名“驷马桥”,更不知其历史内涵,由他们共同捐资复建之桥,因之称为:泉水桥。
       见
       清嘉庆《邛州志》355p载:“泉水桥,在州北十里,因沟多泉穴,故名。为通大邑县并通省城要路。桥长五丈五尺,高一丈二尺,阔九尺,乾隆三十三年州民胡飞龙、叶正海、徐正义、马成麟等公同捐修。”
       民国《邛崃县志》载:“历史上䢺江正流,南至邛崃王沱东拐,经泉水河,在灌溪堰处注入南河,别为县之东河。明末清初东河淤塞,此水遂由石灰包入南河,是为西河。”
       由于泉水桥位于东河拐弯处,与东河壅塞后改道形成的西河平行,民间又称其为:顺河桥。桥北即:张牌坊。再往北3.5公里即:桑园场。桥之北有一条古堰名:司马堰。
       事实上
       东河的淤塞有一个渐变过程,1934年和1947年䢺江发大水时,西河、东河两岸同时受灾,东河低洼段的洪水淹至屋檐。
       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为了改造东河故道沿岸“下湿田”,县委书记茹斌组织拱辰、桑园、前进、宝林、固驿等公社社员,采用人力和推土机将“王沱至泉水凼”一段的东河故道填平,后来修“成温邛”公路时,泉水桥被整体掩埋于水泥公路下面,如今低洼处尚可观察到,而东河故道下段还有涓涓细流的泉水。

       注
       驷马:古时候身份地位高的人,所乘车辆套用四匹骏马,称为:驷马高车。而天子出行驾驶六匹马。
       明代邛州四名桥:城北驷马桥;城东天官桥;城南十里桥;城西白鹤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