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池的传说与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
搜集:吕国宾 校注:凡丁
成书于梁天监七年(509)的李膺《益州记》记载了以下一个传说:
临邛郡下有老姥,家甚贫孤独,每食輙(都)有一小蛇,头上有角,在袢(布纽扣)之间,母怜而饲之,后渐长大丈馀。县令有马,为此蛇吸之,令因大怒,收姥姥,云:“蛇休牀下。”遂令发掘,愈深,而无所见,令乃杀母。
其蛇因梦于令,曰:“何故杀老姥?当报仇耳!”
因此,每夜常闻风雨之声,(计)四十馀日。一夕,百姓相见咸惊,皆言:“汝头那得如鱼?”相逢皆如此言。
是夜,方四十里一时俱䧟为湖。土人谓之“邛河”,亦曰“邛池”。其母之故宅独不没,至今犹存,渔人采捕必依止宿。又言:“此水清至底,犹时见城郭,楼槛宛然。”
按:
南北朝时的临邛郡地域宽广,“临邛郡下”指临邛郡以南的地方,狭隘是指今西昌。
邛崃市古称:临邛城。始建于公元前315年,为张若所筑,意即:“临近邛都国的城。”
汉.扬雄《蜀都赋》记:“王基既夷蜀,尚丛邛笼。”分析,古蜀国民族组成,主要是来自东方的夷人,其中一支为邛人。《华阳国志》载:“皆夷种也。”
公元前235年,秦灭蜀后,邛人在今临邛城以西建立:邛都国。
《汉志》载:“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益州。应劭曰:‘故邛都国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障,休盛也。’”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人摄于大汉王朝的武力胁迫,迁至今西昌东南的巂水旁,称为:邛都县。后地陷成湖泊,留下“邛海”和“邛水”(即巂水)地名至今。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无几地陷于淤泽,因名为:邛池。”
邛都人因受地震灾害,不得已表示:“臣妾愿臣服于汉。”汉武帝因之“使相如以通邛、筰,还报天子,大恱(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