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07|评论: 0

[转帖] 四川特有物种五小叶槭能否"脱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调整,让原本默默无闻的五小叶槭,以“极危”身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五小叶槭又被称为“植物大熊猫”。历史上,五小叶槭一度被人怀疑是否存在,或已经灭绝。自1929年被发现后,它们曾在人类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直到1982年,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野外科考组才让它重回人们的视野。实际上,作为四川特有物种,雅砻江流域的几处分布地已是五小叶槭最后的家园。据调查,它的野外种群仅余500株左右。

  为何被“升级”,今后又该如何让其脱离危险境地?记者走访了省内外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

  为何“升级”?

  野生种群虽稳定,但栖息地割裂且没有明显扩张

  为何今年被“升级”?“首先,这是一个学术性结论,是按照IUCN的评价体系产生的。”省林业和草原局野保处副调研员隆庭伦介绍,每年,IUCN都会发布《红色名录》。这本名录,也是世界上公认的评定物种受威胁程度的“指向标”。其评定物种受威胁程度的标准,是依据物种的生存现状、保护力度和未来趋势等各方因素来评定的。

  换言之,种群的多寡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早在2016年,大熊猫就被IUCN的《红色名录》从“濒危”降级为“易危”。而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也没有达到脱离危险的境地。

  据了解,在IUCN的评定标准中,一个物种只要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中任意一个,即可认定为“极危”。这些情况包括:过去十年内,数量减少九成以上;栖息地或分布区的面积、质量在衰退;外来物种或环境污染让其受到不利影响;物种的分布区少于100平方公里,栖息地严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一个地点,且没有明显扩张迹象等。

  “经证实,五小叶槭之所以进入‘极危’行列,是因为最后一项。”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影响,五小叶槭野生种群栖息地虽没有明显衰退,但也没有明显扩张,且仍处于分割状态。

  与五小叶槭打交道多年的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马文宝介绍,五小叶槭自身相对低下的繁育能力也是其“极危”的原因之一。

  如何“脱危”?

  设立保护地、纳入保护名录、实施人工繁育和野外回迁

  “保护物种方式有很多,但重中之重在于保护它所赖以繁衍的栖息地。”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丁利认为,当务之急是提升五小叶槭已有栖息地的保护等级,强化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保护其栖息地生态系统。

  此前,发现五小叶槭的栖息地后,各地均不同程度采取了封禁保护等措施。“但这些还不够,可以考虑在它们的栖息地就地建立保护区,纳入保护地管理范畴。”省林科院相关专家建议,应从全局考虑,把保护范围扩大至五小叶槭的伴生物种、栖息地周边区域。

  其次是从法律层面完善保护。“重点是有据可循。”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注意到,五小叶槭并未纳入现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这意味着在申请其科研、保护经费乃至相关领域执法方面均缺乏法律支撑。

  “希望能有一个动态性的重点保护植物名录,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物种。”前述负责人建议,不妨先从省级层面建立动态名录,把五小叶槭纳入其中。据了解,2016年,我省将五小叶槭纳入极小种群植物抢救名录中,目前相关科研保护工作,均据此展开。

  最后,是着手对物种本身的研究,实现人工繁育和迁地保护。“已经有部分成果了。”马文宝介绍,2013年前后,他和同事从异地移栽树苗开始尝试五小叶槭的人工繁育。目前,我省已在甘孜、泸州等地建立起多个五小叶槭种苗繁育基地。经过6年左右的探索,其种苗发芽率已从试验阶段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储备人工种苗3万多株。在多年人工繁育的基础上,省林科院还编制了四川省地方标准《五小叶槭播种育苗技术规程》。

  人工繁育成功后,五小叶槭是否能回迁野外?“我们已经尝试了。”马文宝透露,去年,我省在雅安、甘孜局部开始野外回迁实验。五小叶槭的种群复壮值得期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