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无疑是让人心情沉重的新闻,但是很多人发现,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却有着某种让人不安的“奇怪情感”。XX时报一篇报道的标题就引起相当大的争议:“找到了,全部遇难”。这样的标题让很多人感到不适,也让读者疑惑,一家正规报纸的报道,为什么也开始变得“标题党”了?而且对灾难性的新闻,竟如此缺少基本的同情与悲悯之心?
“找到了,全部遇难”,我们能够从这简短的句子中感受到一个“小编”的形象:兴奋不已,激动地打出这几个字,按下发送按钮,期待着随即而来的一轮刷屏和点击。
这个句子中没有任何具体的事实表述。因为事件的主体被完全忽略,“全部遇难”看起来是漫不经心的描述,追求的却是一种纯粹震颤效果。这是过去广为诟病的标题党“震惊!……”的一种变体,力图用一种刺激人的形式,来激发读者的点击欲望。
如果点开《XX时报》的官方公众号,我们发现类似的标题有很多。“即将开始!”“拜登签了!”“荷兰怒了?”这是这个公号某一天推送的5条内容中的3条。如果光看这三个标题,我们会以为世界已经处在大战的边缘。
这就是这家著名媒体官方微信公号的标题风格,几乎每一天的每一次推送,都是这样的状态。它是正宗地道的“标题党”:故弄玄虚,隐瞒新闻的基本事实;追求刺激,使用大量叹号,来刺激读者点击欲望——你点进去看,却会发现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事件,甚至不能称之为新闻的新闻。
其实,并不是只有《XX时报》是这种风格。我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挨个看了某某都市报、某晨报、某晚报等市场化媒体的官方微信,和XX时报几乎都是同一种风格。毫无疑问,备受质疑的“标题党”病,已经传染到了绝大多数市场化机构媒体的新媒体中。
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明晰的:市场化媒体,对采编人员进行KPI考核,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个“最硬”的指标,就是阅读量,10万+的次数,和编辑的收入直接挂钩。他们也一定监测到,使用这种粗暴的、刺激的、故弄玄虚的、充满感叹号的标题,点击量或许会好一点。
但是,即便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公号如果一直沿袭这种“标题党”风格,读者最终也会麻木。如果你每一天的标题里都用叹号,读者也会对这个标点符号感到厌倦。以此而言,躲在幕后的小编,有时会否扪心自问:这难道不就是在对我们的母语犯罪?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每个机构媒体都开办了自己的官方微信,我们还没看到有哪一家媒体是靠着这样的“标题党”取得成功的。看一下相关机构发布的排行榜就会发现,真正有阅读量的有影响的文章,都是真正有内容的,没有一篇属于“标题党”。
道理很简单:刺激的标题尽管可以诱惑人点击,但是读了之后也会有落差,因而就没有“转发”。微信公众号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到了“成熟期”,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开始获得本来属于它的流量,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尽管非常普遍,却早已不是大杀器。
“标题党”的流行,且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叹号风”,只能说明机构媒体的小编们已经丧失了对新闻事实的热爱,丧失了对“具体事件”进行探查的热情。使用标题党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偷懒,而坐在电脑前每天装作“激情澎湃”的小编,让人担忧会有人格分裂的危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标题党”的危害有了认识,相关部门也曾出手对一些自媒体进行整治。在这样的背景下,像环某时报这样影响面颇大的机构媒体,一旦也开始“标题党”化,比自媒体带来的危害性更大。
通常来说,相比于“面目可疑”的自媒体,机构媒体有着天生的公信力,读者也会更加信任机构媒体所发布的内容。一个社会,需要“真实的信息”,也需要稳定、平和、向善的“公共情感”,机构媒体本来应该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公共情感的纽带,引领一种更加平和、健康的审美风尚。
现实却相反。大量机构媒体在自己的官方账号里每天使用10个以上的叹号(它们都能推送多次)来刺激公众,营造的是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公共情绪(这种推送,让人想起街边小贩不断重播的喇叭),这对社会情绪的稳定,有着不利的影响——如果它们真的能起到作用的话。
我们不得不期盼,更多的读者能够更理性一点,不要受到这些“标题党”的蛊惑与欺骗。而同时也可能需要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对这样一贯的情绪宣泄式“标题党”,也给予了太多的宽容?
当信息疲劳充斥身心,无论多少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其实都难以解除我们对真正信息的饥渴,那不管对机构媒体的小编们,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深切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