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方便出现小朋友和家长的真实信息,所以用“豆妈”和“豆爸”来代替一下。
豆妈家里有一个马上就要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女孩子,特别皮,妥妥的熊孩子一枚,反正哪个都不要来说女娃儿斯文之类的话了哈,我是深有体会的。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欺负小弟弟,乱扔自己的玩具。
吃饭1小时起步,说起话来每天24个钟头都不够……
像这样的坏习惯,数都数不过来。
豆妈平时工作又太忙,没有时间管,都是奶奶在管。
至于她奶奶,确实是一位很好的老人,对小朋友照顾得很周到,但唯有一点,就是隔代亲,奶奶即便有时候严厉一点,对小朋友来说,也一点没有害怕的,她天然没有畏惧,自然把奶奶的话当作耳旁风。
眼看着小朋友明年就要上一年级了,各种习惯还是不好,坐个十几分钟写几个大字都静不下心来、一边听故事一边手上还要小动作不停……豆妈和豆爸就急了,他们问了其他家长,取得了一个“真经”,就是专门给小朋友制定了一个奖惩制度。
小朋友爱吃零食,从此家里就不买零食;爱玩玩具,从此家里就不买玩具了。
除非什么呢?
他们列了小朋友生活当中比较重要的几种习惯,比如:睡午觉、写字、晚上九点前睡觉等,来对小朋友进行奖惩——做到了就加多少分,没做到就减多少分,另外还有像小朋友做了好事,例如帮助家里做家务、关心妈妈等也可以加分,做了坏事,例如骂脏话、捣乱就扣分……
月底进行结算,超过100分才能买零食或者玩具……
奶奶得到通气,白天在带孩子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做错事,又乱扔东西、又捣乱、又不好好吃东西类似的事情,就清楚地告诉小朋友,这样是不对地,要扣分;看到小朋友做了好事的时候,就立即表扬小朋友这样做是对的,给你加分~~
晚上豆爸豆妈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小朋友,“今天加分还是减分了呀?”,小朋友就在旁边开始陈述今天做的好事或者坏事……
有时候,加分多了,她就开心得能一听见爸妈开门得声音就冲出去迎接,有时候,减分多了,她也知道自己表现不好,就耷拉着脑袋,说话也没有底气了……
这个举措掐住了小朋友的死穴,小朋友的确肉眼可见地变得听话了,懂事了很多。至少一些基本的礼貌和自理能力方面的习惯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豆爸豆妈很是欣慰了一段时间。
从这个方面看,给小朋友加减积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这两天,这个制度也实行了蛮长的一段时间,有一些弊端就慢慢暴露出来了,他们发现,这个扣分的威胁,没那么有用了~
她在吃饭,不好好吃,突然伸手过来打了奶奶一下。
奶奶跟她说:你不好好吃饭,就给你扣分了,她就嘻嘻地笑,把手伸了回去,但是过了一会儿,又过来了……
诸如此类。
还有就是,做好事的目的性变强了。
偶尔帮妈妈锤了一下背,她就立马凑上去问:妈妈我这样可以加分吗?
或者是,主动帮爸爸拿了一下拖鞋,就立刻问,可以加分吗?
诸如此类。
所以,眼看这个方法渐渐失效,又到了老大难的时候,不知道其他家长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求支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