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089|评论: 7

[群众呼声] 建议恢复《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景观[已回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议恢复《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景观
                                                                                       凡丁
       邛崃白鹤山之“琴台森林宾馆”修建水塔的那匹山,因山形如木鱼,史名:木鱼岗。公社化是更名:陈家山。
       而“琴台森林宾馆”占据的一部分地方,即著名的《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景观之处。此处历史上有:点易洞(民间俗呼:仙人洞)、点易书院、露亭、梅竹轩、翠屏阁,等历史建筑。
       其中
      “点易洞”乃西汉胡安先生所开,为点校《周易》之:点易洞。同时亦为胡安先生授《易》之洞,学生先后有:司马相如 和扬雄等。
      “点易洞”原有洞窟面积约80平方米,因1952年兴修邛高路(今称:邛芦路)时被毁部分,之后路基又经多次拓宽,现残存“点易洞”约40平方米。
       洞旁江边原有石笋状的孤峰一座(在“鹤山渔庄”处),上悬木屋,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题《滴露研朱》四字。在第一次修邛高路时,即被炸为平地。
       史载
       点易书院、露亭、梅竹轩、翠屏阁,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明末毁于战乱。
       清乾隆时,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即: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清末,《翠阁秋阴》景观迁建于金龟山凤巢寺,由曾光曦辟建为:翠屏书院,培养了一批二十世纪初的川中军政要员如:张治和、段班级、张开阳,张代芳、杨家楨、罗泽洲,周进吾、杨听阶等。
       曾光曦:字礼蕃,成都尊经书院最后一位山长,故居在西街新牌坊西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最后一次科举会试二甲第18名,赐进士出身。排名在同榜的李鸿章(第138)之前,授翰林院庶吉士,钦点刑部主事,清末至民国初期,历任湖南福安知县、武冈知州、四川盐源知县。
       如今金龟山凤巢寺已于1992年前后拆毁,并将唐建大殿迁于鹤林寺内,“翠阁秋荫”景观不存。
       而2013年时,“琴台森林宾馆”内尚有一间约宽3.5米,深4.5米,高3米的长方形石厅,因洞厅高大、宽敞、明亮,应是胡安先生“聚徒授易”之处。除此而外,还有数个较小的洞窟,或为胡安藏《易》之洞室。
       建议
       邛崃市文化旅游局,以部分琴台森林宾馆面积和残存的《点易洞》恢复:《易洞秋风》景观。拓展旅游项目。

       附
       历史记载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
       宋.郭印佳句:“秀谳(山字旁,下同)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明万历五(1577)年,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四字摩岩石刻。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康熙《邛州志》载:“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清康熙《邛州志》十三卷载:“钱塘国学 仲名世纪符 有题为《游鹤林寺眺点易洞、棋盘山诸日生》诗:春深着屐上高峋,中有茅亭荫绿筠。丰草长林寻幽径,悬岩古洞绝嚣尘。”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之《临邛八景图》标示:“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而且在临江的边上。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按
       宋.郭印:“秀谳修屏立,枯岩半屋悬。”其诗句中描写的“秀谳”,应是形容木鱼岗秀色;“修屏”应是指建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枯岩”指江边那座石峰;而建在石峰上的半间小屋(吊脚楼),则是收集“滴露”用于“研朱”的露台,明天启进士杨伸所题的《滴露研朱》即在此孤石峰上。
       据张平轼老师(1930—2019年)说:“1949年前到此游玩时,确曾见到过此座孤石峰上有《滴露研朱》题字。”
                                                                                                                                          2021/12/10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9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12-2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您所反映的问题,我局对相关事宜进行了调查处理,该区域属于成都市级森林公园,历史遗迹的恢复和旅游拓展需开展可行性研究论证,同时需按着森林公园建设管理审批权限进行报批。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如有疑问,请致电88791137

满意(0)
不满意(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临邛八景之《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一)
                                                                                        凡丁
       点易洞 原名:授易洞。即西汉胡安(注)先生点校并教授《周易》之洞。
       晋.史学家陈寿《益都耆旧传》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易)经。”
      “点易洞”与“翠屏阁”所形成的《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如同孪生兄妹,历史上极符盛名,宋代均被列入临邛八景之中。
       由于岁月流逝,当《翠阁秋荫》景观在明.万历之后消失时,《易洞秋风》景观便淡出民间的记忆而模糊不清。
       尽管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旅游开发的需要,在白鹤山漏米洞的一个佛窟旁边镌刻有《点易洞》三字,但这个“点易洞”却与下列历史记载不相符合。
      《蜀中广记》载:“胡安,临邛人,聚徒白鹤山,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
       宋.魏了翁《邛州鹤山营造记》载:“自随唐及今,庵院凡十四所,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西岩翠屏,万竹之景,皆山中胜处。”
       宋.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
       宋.郭印诗句:“秀谳(山字旁,下同)修屏立,枯岩半屋悬。”
       明.万历五年(1577),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新建点易书院、修露亭、建梅竹轩、恢复翠屏阁。洞侧有明.天启进士杨伸书《滴露研朱》(注“朱”原字石旁)四字摩岩石刻。
       清.康熙《邛州志》载:“翠屏阁,州西七里,白鹤山西岩寺左,汉胡安先生创立,阁前山势峭壁,殊为胜览,宋陆务观(陆游)有‘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之句。其阁久废,故址犹存。”
       清.康熙《邛州志》十三卷载:“钱塘国学 仲名世纪符 有题为《游鹤林寺眺点易洞、棋盘山诸日生》诗:春深着屐上高峋,中有茅亭荫绿筠。丰草长林寻幽径,悬岩古洞绝嚣尘。”
       清.嘉庆《邛州志》卷首《临邛八景图》明确标示:“易洞秋风,在州西白鹤山,(即)胡安点易洞。”而且是在临江的边上。
      《蜀中名胜记》卷十三记载:“翠阁秋阴景观,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
       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邛崃县《文物志》载:“翠屏阁与西岩寺,同是唐宋胜迹。”
       民国《邛崃县志》载:“城隍庙前夹石路之池塘,其西,池心有八角亭,唐之水亭旧址也,一名古瓮亭,因卓氏钱瓮而名也;一名大公亭,州牧戚延裔所改也;一名观雨亭,州牧觉罗续林所改也。”
       民国初年,邛崃县的席丰等人,在紧挨漏米洞的一个小佛窟外面建“胡安祠”三间,窟内用砖砌成书案,上置石雕墨砚,窟前砖砌门柱有一副对联:
       会心在河图洛书上(注);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综合以上史实
     “点易洞”在白鹤山西岩,“毗邻漏米洞”,但不是紧挨漏米洞。
       西岩在唐宋时建有:西岩寺。明代在西岩寺遗址上建:点易书院。“点易洞”与西岩寺之间相隔不远。
       唐、宋时期,西岩寺的左边建有:翠屏阁。“翠屏阁”对面是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岗上有万杆修竹,恰如翠屏当前,形成《翠阁秋荫》景观。“梅竹轩”则在“点易书院”背后。
     “点易洞”前江边,有一高耸的柱状岩石(石笋),常有白鹭停其上,当地人称为:老鸹石。石柱上有木屋,称为:露台。台上有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石刻。
       由于“翠屏阁”前山势峻峭,“点易洞”又在临江的江边,故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中,能够独擅白鹤山之秋色和江上的风光,成为一州览胜之处。
       如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所载:“翠屏阁前,山势峭立,翠屏当前,为一州胜览。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
       按:
       1、鹤林寺山门西边山岗旧名:木鱼岗,公社化时因山顶有陈姓人居住,更名:陈家山。
       2、观雨亭,即今:古瓮亭。
       3、城隍庙的正门,原在三步石街口,穿行“瓮亭公园”后至西街新牌坊,侧门在原学道街城关粮站大门一带。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然而,由于明末清初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两个著名历史景观,遂迷失在刀光剑影的烟尘之中,笔者为了找寻以上两处旧址位置,颇下了一番功夫。
       2013年国庆节前后,笔者携带指南针,八次登上白鹤山,踏勘了“漏米洞”和现代人镌刻的“点易洞”佛窟,绕行后山之后再上棋盘山,寻找神话故事中神仙下过棋的棋盘石 和 棋盘山上的:仙人洞。又顺临江(今称南河)而下,多次钻进口口相传为胡安得道后跨鹤升天的另一个“仙人洞”。
       还两次登门拜访棋盘山后当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彭运钦老人、采访过曾经在仙人洞旁建屋居住的叶占文、电话征询过彭运华老师、访问包括寺院僧人在内的十余位白鹤山人、反复测量过“漏米洞”旁的“点易洞”和“鹤林寺”下边“仙人洞”的具体方位、仔细比对并向多人了解以上两个地段周围的环境条件、数次探测“仙人洞”周边—包括琴台森林大酒店仓库在内,人工开凿的共约十个岩洞。
       从而推导出今人所谓的仙人洞,其实就是西汉时胡安先生授《易》之洞,亦即胡安先生点校《周易》之《点易洞》。而且《易洞秋风》与《翠阁秋荫》两个景点相邻,彼中有此,此中有彼。
现写成综合性的调查材料,与同好们商榷。

       一、在“广义的白鹤山”中有两个所谓的“仙人洞”
       1、烂船溪上边的仙人洞
       民国《邛崃县志》载:“葫芦湾隔河对岸之仙人洞,好事者附会此地为:烂船溪。谓昔有仙人在洞中弈棋,有舟人舍船观弈,局罢而船烂。”
       此“仙人洞”在棋盘山棋盘石以东的岩壁上,为人工开凿,洞方形,宽1.8米,高1.8米,深4.5米。从棋盘山上汇流下的小溪即:烂船溪。此洞经彭运华老师考证,即民国《邛崃县志》所载的:仙人洞。
       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米商贩运一船大米,溯南河而上至一条小溪口停泊,沿溪而上,见两人在山中石上弈棋,石旁有桃树一株,其中一人从树上摘下桃子并分与米商同食,后来两人为走棋争执,便将棋子掀落地上,有5个棋子滚落至山下后形成包括:金鼓墩、银鼓墩、虎墩、爆格蚤墩、五墩子在内的五个土堆,合称:五步棋。
       米商下山后寻船,有人告诉他,听祖辈代代相传,确曾有人在此停泊过一船大米,但到船烂在溪边都未见船主来寻,此条小溪因此名叫:烂船溪。米商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遇到了神仙。
       而船上的大米,则每天从大佛旁的漏米洞口漏出,刚好够庙中的和尚吃。因和尚贪心,将洞口扩大后便不再有米漏出。
此“仙人洞”亦在“广义的白鹤山”中,距离建有鹤林寺的白鹤山约2公里。是为《烂船溪》神话的发源地,但此神话传说与胡安《点易洞》的迷失不无关联。

       2、放生沱边的所谓仙人洞
       此“仙人洞”广为人知,在年年四月初八举办放生会的河边。此“仙人洞”其实是西汉胡安先生点校《易经》之洞,古名:点易洞。在鹤林寺山门以西的西岩山,因今人对西岩山无人知名,笔者恢复其原名:西岩山。
       与西岩山相对的是现称的:陈家山。如今山顶建有“琴台森林大酒店”的水塔一座,1957年前后,笔者上白鹤山打柴时,即听说此山本名:木鱼岗。因山形如木鱼,又在鹤林寺庙门的西边,故名。
       当时,木鱼岗上尚有成片的斑竹、箭竹林,因山上住有几户陈姓人家,民间便将此山叫为:陈家山。时年八十六岁的彭运钦老人亦如是说。为便于探讨,笔者将“陈家山”恢复其原名:木鱼岗。
       陆游:“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岩独擅鹤山秋。”应是描写西岩山上的“翠屏阁”景色。又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曰:“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据此分析,所谓“仙人洞”即“点易洞”。而且西岩山、木鱼岗,皆与白鹤山相连,地理位置吻合。
       又
       清康熙时,有钱塘国学(姓)仲,名世纪符 题为《游鹤林寺眺点易洞、棋盘山诸日生》诗:“春深着屐上高峋,中有茅亭荫绿筠。丰草长林寻幽径,悬岩古洞绝嚣尘。”其中“荫绿筠”即指成片的竹林,亦为诗证。
       西岩山南北走向,横亘在临江(旧时称齐口以下至石灰包一段南河为临江)的江边,《点易洞》即在临江边上。
      《点易洞》东南约60米处的河边,即木鱼岗的山头处,原有一块岩石突兀江边,如孤峰屹立,此石峰因常栖息白鹳,当地人称为:老鸹石。此孤峰高约5、6米,仅有一些枯草,1952年修路时被炸掉,其处在当时“鹤山鱼庄”处的河坎上—邛崃人民政府曾于1999年立“水产资源自然繁殖区”石碑一座,今无。
       宋.郭印:“秀谳(山旁)修屏立,枯岩半屋悬。”其诗句中描写的“秀谳”形容木鱼岗秀色;“修屏”指建在西岩山上的翠屏阁;“枯岩”则指木鱼岗山头那座孤峰;而建在孤峰上的半间小屋(吊脚楼),乃收集“滴露”用于“研朱”的露台,表示胡安先生收集“滴露研朱”后用于点校周易。明.天启进士杨伸所书《滴露研朱》即刻在此孤石峰上。
       张平轼老师(1930—2019年)说:“1949年暑假到此游玩时,确曾见到过此座孤石峰上有《滴露研朱》题刻。”
       据彭运钦大爷说,由于旧时的西岩横卧在江边,因而原先江边的路,是由单块红砂石板连接铺成的,总宽度只有3至4尺,只能单人独马成一线行走,在上游未修石河堰以前,如果涨大水,《点易洞》旁的小路即被淹没而不能通行。
       1952年初次修建邛高公路时,由劳改队组成的修路队将《点易洞》南侧支洞挖穿,顿时冒出一股阴湿难闻的土气。因洞口原有古碑遮挡,洞内空气不流通,故将洞口立的几道碑砸烂,至于碑上记着什么无人理睬。
       同时,悬有木屋并刻有《滴露研朱》的孤峰,被炸为平地。
       1953年,白鹤人叶占文在洞内取土熬硝。
       1957年,劳改队第二次修邛高公路时,继又挖掉部分洞体。
       1966年,和十年文革后的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先后进行扩修道路时,又分别挖毁部分洞体。
       2013年,《点易洞》门口地面和石梯坎上,尚嵌有两块残碑座,能印证以上的说法。其时主洞窟尚存,实在是劫后余生的奇迹。(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现存胡安《点易洞》面积
      《点易洞》长方形的洞门向东,宽约1.25米,高约1.35米,洞深约8米,洞内最宽处约3米,高1.7-1.8米。主洞窟内左侧有支洞窟相通成T字形,总面积接近40平方米。加上数次扩路(共约12米)毁掉的部份,原来的点易洞窟总面积应有80平方米左右。1950年前,曾经有人钻进此洞,还未摸索到尽头,因听到河中的流水声便胆寒而退出。
      《点易洞》人工开凿的痕迹很明显,洞壁以均匀的点状圆形凹坑纹作装饰,现存部分有可供坐、卧以及存放东西的土台、土壁橱五处。
       另外
       叶占文说:他曾在森林大酒店仓库石墙处建房居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挖耐火石粉出售时,先后在两座山边挖出被泥土掩埋的洞窟6个,最大的一个在木鱼岗山脚,宽3.5米,高约3米,深4.5米。与《点易洞》相隔不到40米。
       其余5个排列在西岩山一侧,洞大小深浅不等,均为人工开凿,方形,有土台,其中一个深7米,能容人站立。
       当时被泥土掩埋的《点易洞》也是被叶占文挖开的,他说这些洞中都有碗、壶、砖、瓦的残件、碎片。上世纪九十年代,邛崃市文管所闻讯,派人进洞考查后说:“古时候人类的居住条件不好,这些岩洞、岩室是由古人开凿用于居住生活的。”并从洞中取走一些土陶残件。
       上述那些洞室,如今俱在。
       西岩山与木鱼岗山相交呈倒“丫”字型,当地人称为:老槽口。原先,有斜缓坡路通往鹤林寺后门。如今,两山之间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的仓库,西岩山和木鱼岗,均是琴台森林大酒店用地范围。
       西岩山与木鱼岗之间原是四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从琴台森林大酒店入口处至仙人洞前,二、三、四级在两山之间。
       未修路以前,一至三级台地曾是水田,面积约5亩。第四级台地为旱地,叶占文曾经在此建房。如今用石条砌筑,面积500平米以上。
       不计算老槽口在内的长长坡地,仅在总共五、六亩的平坦土地上,亦足够同时修建点易书院、翠屏阁、露亭、梅竹轩等建筑。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仙人洞即《点易洞》理由
       1、从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看出,民间所谓“仙人洞”即西汉.胡安:《点易洞》
清.嘉庆《邛州志》〈临邛八景图〉
        
1639648657(1).jpg
       2、所谓“仙人洞”除了能够遮风避雨外,总共七、八十平米的洞窟,再加上其它的洞厅,在西汉那个没有纸质书籍的时代来说,可供胡安先生贮藏足够多的木简或竹简进行点校。
此外
       木鱼岗山脚下那一间约宽3.5米,深4.5米,高3米的长方形石厅,高大宽敞明亮,可作胡安先生“聚徒授易”之用。2013年时此石厅作为停车库使用。
       离“仙人洞”上下各约30至80米的路,还有两个当地人所谓的:蛮洞子。其中一个已毁,另一个就在路边,非常规整,算得上冬暖夏凉,胡安先生或可作生活起居之用。
       3、笔者曾以指南针测量,木鱼岗和西岩山两山头相对,木鱼岗的方位,正好在“仙人洞”之东南面。与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五十六〈舆地〉所载相符:“翠屏阁前,山势峭立……今据实地考,这段地段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
       至于胡安之《点易洞》衍化成为“仙人洞”的原因,极可能与陆游《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的民间传说有关。而烂船溪、棋盘山、漏米洞的系列仙踪龙门阵,更加快了将“点易洞”衍化为“仙人洞”的进程。
       在清.嘉庆《临邛八景图》中,“点易洞”前还有水田,说明清早期时《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便已经荒废。
所以,清.嘉庆《邛州志》载:“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只不过“点易洞”搬不动而作罢!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关于胡安祠
       胡安之《点易洞》被民间神话传说湮灭以后,民国时期,一个叫习丰的邛崃人,在白鹤山的漏米洞旁边建造了三间小屋组成的:胡安祠。
       也许,那只是“县人习丰”的写意之作,借以表达对胡安先生的崇敬和缅怀。因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邛州政府也这样搞过,即:由于“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
       可以这样认为:
     “县人习丰”在漏米洞旁建胡安祠并没有错,因为祭祀胡安的祠哪儿都可以建。错在现代人把胡安祠的附属设施—僧人修行打坐的洞窟,理解成胡安的《点易洞》。

       据笔者调查
       漏米洞旁有两个石窟,稍大的一个面积约11平方米,窟前接有木屋,解放前供奉的是在石碑上刻的送子观音像,观音像背后刻:从川南第一大桥到茶园乡的“睹佛台”之间景点示意图。此石刻观音像高近四尺,宽近三尺,红砂石质,在公共食堂解散时不知去向,如今窟内是现代人供奉的现代观音塑像。
       另一个4-5平方米的佛窟前,民国时期的邛崃人习丰曾建有胡安祠三间,还砌有石案,案上放石雕墨盒,砖柱上撰楹联:
       会心在河图络书上;托迹于山林泉石间。
       但是
       习丰并没有说那个佛窟就是胡安的《点易洞》。况且史载:“点易洞毗邻漏米漏”,并非说“紧挨”漏米洞。至于佛窟和窟中设施,不过是建胡安祠的需要。如今此窟右边岩壁上出现的“点易洞”三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旅游需要而镌刻上的。
       笔者认为:
       一、此窟形状如四分之一个鸡蛋壳,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洞,仅可供僧人打坐;
       二、此窟总面积不超过5平方米,可以避雨,但不能挡风,何况西汉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大量的竹简、木简无处堆放,而且胡安教授《周易》也没有讲学的地方;
       三、实地查考:以上两窟前不足100平方米的平地,在西汉时若建一座“翠屏阁”是可能的,但是在唐宋时期,要建一座西岩寺就不可能了。明代时虽无西岩寺,但是建有一处点易书院,同时还建有露亭、梅竹轩,又恢复了翠屏阁,此不足100平方米的平地,再加上大佛面前可利用之地,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修建出来;
       四、漏米洞一带虽说也在白鹤山以西,单说此处如果曾经建有翠屏阁,这段地带的“东南方”是位于脚下而显得低矮的木鱼岗。但史志所记是:“今考这段地带的‘东南面’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而“方”与“面”在视觉上形成的远与近,低矮与高耸、横亘,其反差皆相去甚远,因而同样是木鱼岗,却并非“如翠屏当前”;
       五、假如把弥勒佛旁边当地人称谓的“阴山”当成“木鱼岗”的话,那么此“木鱼岗”就不是翠屏当前,而是在“翠屏阁”的侧面。因为这座“阴山”在漏米洞的“西南方”,与史志记载:“这段地段的‘东南面’是高耸横亘的木鱼岗”之方位正好相反。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8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关于“点易洞”说法
       根据搜集到的史志记载,清代以前只有:易洞、胡安先生授《易》之洞、《易洞秋风》共三种,并无“点易洞”说法。
       至于清.嘉庆《临邛八景图》中的“点易洞”三字,应是清代官方经考证后特意标注的。
       究其原因:
       一、在西汉时候,胡安先生不可能在自己研究周《易》的洞门口镌刻“易洞”或“点易洞”等名。
       二、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著名的理学大家程颐(注1)罢官,贬为涪州(今涪陵)编管后,在普净院内潜心注《易》,将生平钻研所得,写成《程子易传》一书,程颐贬官研究易经的洞,很快就被名家镌刻上“点易洞”三字,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当时的四川涪陵江边,因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洞壁上有清代石彦恬所题之“伊洛渊源”四字,故而非常有名气。
       用现代话来说,后起之秀的涪陵,抢先注了“点易洞”域名之册,由于冠名权的权属原因,在原四川范围内便不可能再有第二个点易洞。
       三、南宋时,陆游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注中,对“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天,(白鹤)山以此得名”的耳闻,说明在宋代以前,邛崃民间便出于对胡安的尊崇而将胡安神化,但是,陆游的诗注,却像催化剂一样,将胡安的《点易洞》异化为“仙人洞”,并把原本在棋盘山上的“仙人洞”混淆为西岩山的:点易洞。
       四、鉴于以上原因,“最迟明万历年间犹存”的点易洞旁附属建筑如:点易书院、翠屏阁、露亭、梅竹轩等,由于国运衰败,战乱频仍的原因荒废以后,临邛人放弃了对“点易洞”名的使用、包装、宣传,也放弃了与之相关的附属建筑的重修和维护。
       五、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清.康熙时未对点易书院等古迹进行修复,至乾隆四十五年(1790)又因“翠阁秋阴,今无有也,八景缺一,特将州左观雨亭(古瓮亭)以补之,此写景之意也。”致使民间对《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因其概念、位置和空间都感到陌生而渐趋淡忘。
       六、当那座以满足“写景之意”的“翠阁秋阴”之代景点——观雨亭,继而出现在清.嘉庆《邛州志》上时,原本孪生相邻的两处景观从此东西分离八里,民间因之对胡安之《点易洞》的位置更加迷茫、错乱。
       七、由于以上主客观原因,民间遂阴差阳错地将位于西岩的、原本是胡安研读、点校、授《易》之洞,附会为胡安“得道成仙”之洞,从而使“仙人洞”名取代了《点易洞》之名,以致1952年始修邛高公路时,在被毁部份的《点易洞》岩壁上,却镌刻《仙人洞》三字,每个字的面积有一顶草帽宽,并且口耳相传至今。(参见清.嘉庆《临邛八景图》)
       而“仙人洞”及其仙踪龙门阵,更容易、更广泛、更深入地被民间接受,久之《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位置,逐渐湮没于流逝的岁月。
       八、民国时期,因“县人习丰”的个人行为,将三间木屋的胡安祠,建到漏米洞旁边一个约4平方米之佛窟外面,更给现代人造成一个错觉:紧挨漏米洞的小小佛窟,就是胡安的点《易》之洞。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调查结论
       今人所谓的白鹤山南河边的仙人洞,即胡安先生的《点易洞》无疑。此洞就开凿在鹤林寺以西的西岩之上。西岩山与木鱼岗之间的空间和面积,足够建一座西岩寺,或者点易书院,同时还可修建:露亭、翠屏阁、梅竹轩,而且“这段地段的东南面,(正好)为高耸横亘的木鱼岗,即上述诗文所指。”也符合“如翠屏当前”的记载。
       因为《点易洞》和《点易书院》以及《翠屏阁》都在临江边上,旧时临江两岸山光云影,江上金风飒爽,帆船竟渡,故而形成《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两道景观。如若站在“翠屏阁前”,四季风光尽收眼底,的确堪称“为一州览胜”之处。

       笔者还认为:
       1952年修建邛高公路以前,在被毁掉部份的仙人洞岩壁上,所镌刻的《仙人洞》三字,应是宋代的民间行为。
       至于清嘉庆《临邛八景图》中的“点易洞”三字,则是清代经过官方考证之后,特意标注加以说明的。
       而现代人从另一个视角看:民间所传胡安“得道成仙”之洞,不是正好说明此“仙人洞”,即西汉胡安先生之《点易洞》吗?!
       注
       胡安:西汉临邛人,明《易》、洞达天文、历象、阴阳之术,曾隐居于白鹤山石窟从事《易经》研究,并创建翠屏阁,又聚徒讲经传授,有司马相如师从之。
       程颐点易洞: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北岸黄旗山北山坪南麓的北岩,是北宋理学家程颐注释《易经》的地方,如今已然为长江流域的文化胜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据《舆地纪胜》和《涪州志》载,北宋绍圣二(1095)年,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被贬涪陵,在北岩的石洞中点《易》立说,历时6载,写成理学代表作《易传》。
       河图洛书:“河图”和“洛书”是“易”数理的表达方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河图表五行相生,洛书表五行相克。
       古河图洛书刻于玉石、龟板之上,上古天子禅让要举行“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
       其中“河出图、洛出书”中的“河”与“洛”,指炎帝古都长沙之湘江两条支流——刘河和渌水,而非北方的黄河、洛水。因古代天文历法中心在湖南,故河图洛书诞生于长江流域。
       见刘俊男:《河图洛书本义及原生地考》

       建议
       邛崃市文化旅游局,以部分琴台森林宾馆面积和残存的《点易洞》恢复:《易洞秋风》和《翠阁秋荫》景观,拓展旅游项目。


       (全文完)
                                                                                                                                      2013-10-13
                                                                                                                                      2021/12/13重修

发表于 2021-12-20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转交至邛崃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