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65|评论: 7

[转帖] 风声|“女生应像棉花守身如玉”,鲁迅批评过的贞洁观又复活了?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1-12-11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海淀实验中学一位老师面向初二学生开设的“男女成长课”引发剧烈争议。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面向女生的讲座中,这位老师提出,“女生应该像一朵棉花,棉花洁白、温暖、柔和、平等、绵长”;“所以姑娘必须要清白,守身如玉。”

  所谓“成长课”,其实就是该校的性教育课程。在媒体公开的课程PPT中,还有老师建议的女生着装要求,“做姑娘的要懂得自重、自爱,姑娘上街穿的特别少,裙子特别短,露胳膊、露腿、还露肚脐,男孩子看到会动邪念。万恶淫为首!”

  据百度百科介绍,海淀实验中学“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型完全中学”。这样一所学校,给学生传达的性别意识,却浅陋、陈腐得让人吃惊。一百多年前鲁迅、胡适批判的贞烈观,在百年后的这所“现代化”的中学复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也无意中透露出一种悲哀。
FDB76A59648BCF441D2C38B4ACB463F462DE9147_size5_w915_h162.png

  “棉花说”看似可笑

  其实代表着“性别构建”的主流话语

  目前,网友们大多聚焦的是:学校鼓吹这种陈腐性别观念,是对女生的不公和压迫。事实上,该校面向男生的课程,也同样让人充满疑问。“每个人生下来都有阴阳两面,如果不加注意,不能约束自己,就会显露出阴面特征,阻碍自身发展。”这些话语,给学生传达的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性别刻板印象”。

  “成长课”的老师把男生分为三类:“弱夫、暴夫和丈夫”。言外之言,只有那种“男子汉大丈夫”是值得肯定的,而所谓阴柔的“弱夫”和残暴的“暴夫”都应该受到唾弃。

8E394BD8020CB48A0F7CAC22EDE93402A2C3E28E_size96_w1080_h686.jpg

  初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身体快速成长、发育,有关“自我”的观念也得以形成。这一阶段的性教育当然非常重要。但因为中国社会整体避讳公开谈“性”的原因,过去的中学往往只有一门羞答答的“生理卫生”课程,还基本形同虚设。如今,随着社会进步,不少学校开设了视野更为广阔的“成长课”,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个话语体系塑造的,却是简单刻板的“男子汉”和“淑女”形象。男生教育一律要有“阳刚之气”,而针对女生灌输的则是“阴柔美”、“贞洁”、“温柔”、“温顺”乃至服从。

  这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是一种孤例,可能代表了全国各地不少学校的“性别教育”水平,反映我们这个社会在“性别构建”方面的非个别状况,换而言之,海淀老师的“棉花说”,虽然被拎出来看时有些“惊世骇俗”,实际上是一种长期流行的“主流话语”。

62D13C7C65A1D95F0E0D1F6983DFFFC71F2E2585_size6_w915_h162.png

  “性别刻板印象”伤害的不仅是女性

  从引起关注的“成长课”内容来看,深藏于老师心中的“男女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女生穿的裙子太短、露胳膊露腿,就是“自轻自贱”。这样的看法,让女生习得一种羞耻观。

  在这种性别体系中,男生也不都是“胜利者”。“像女孩”的男生,被认为是低人一等,前不久自杀的独立摄影师鹿道森,就一直面临这样的困惑。他在中学时因为气质“阴柔”被人嘲笑,从而感受到难以摆脱的羞辱感,并在成年后回望,认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性别霸凌”。

  事实上,这种话语体系和要求女生“好好穿衣服、自尊自爱”的浅陋、“古董”相比,还有一种不易觉察的、更深层的“暴力”:它通过课堂授课和校风纠察,在性别领域刻意强化了一种“正常”和“不正常”的区分。

2DBB1B7A2390F1928B76915EEB00213CA80E27FD_size40_w918_h435.jpg

  这位成长课老师的课堂内容PPT被发表在学校的公号上,文章同时还提供了一位女生的“感想”:“女生要自己爱自己,洁身自好,守身如玉,没有邪念,不邪听、邪看,穿衣守规矩,不应与男生勾肩搭背。”

  这种由学校老师倡导的“正常”,看起来已发挥作用,并得到了一些学生的响应,让人哭笑不得:“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倡导多年,而歧视女性的话语也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鼓吹,却习焉不察地运行在校园教育中。

  “男孩子就应该玩枪、玩车,不应该喜欢洋娃娃。”“女孩子就喜欢粉色,不能爬上爬下”,“女生适合学文,男生适合学理”……从性别平等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而真正倡导两性平等,就要从破除生活中的这些“刻板印象”开始。

B90096AEC84D864CD8D5BD0F86F71315FB593DDA_size6_w915_h162.png

  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教育?

  我们也不应该低估现在的孩子。除了课堂之外,女生们从家教、阅读以及各种社会媒体上,也会了解到底什么才算“好女孩”。

  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在今天已经成为更多女性的追求。社会对男性的审美,也不再只是用“阳刚之气”来形容。陈旧的教育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棉花说”才遭遇到这么多的嘲讽。

  但是,课堂内容作为话语系统的影响力不能轻视。在校园教育的加持下,那种关于“正常”与“不正常”的规训会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且,除了“成长课堂”,学校还有足够多的措施来强化这种“正常观”。不符合寻常规范的孩子,虽然并不会因此受到退学这样的处罚,却可能被“打成另类”,从此成为“边缘人”。

  在今天的环境中,家长在很多时候都会成为这种课堂教育的追随者。我能够想象得出有些人对本文的反驳,“你希望自己的儿子看上去像女孩吗”,或者“如果是自己的女儿你会怎样想”。绝大部分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会尝试着按照这种话语系统的要求,去“纠正”乃至“治疗”自己的孩子,在家长的配合下,课堂规训就此成为一种全面的压力。而人们很少从少年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教育?

  要求学校改变这种性别教育话语系统,目前似乎并不现实。但是,经由“棉花说”的遭受群嘲,我们看到改变的可能,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在今天,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在真正消除性别歧视与偏见,尊重社会多元价值,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方面,都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3C516968782E8BBADD75D907C94E1E959D78A383_size26_w640_h314.jpg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1-12-11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释放美丽没错,但也得懂得保护自己。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不要用你的裸露美去试探人性的恶。

发表于 2021-12-1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忽左忽右(开放与保守、好与坏)并不清晰的概念 早已让包括所有成年人在内的人群自己都无所适从。

这样的讲解稍有不慎就会失之偏颇误导他人。

在物欲横流礼崩乐坏的今天想要给下一代创造一个干净或相对干净的空间谈何容易?

只有大道理、貌似高冷的讲解如同鸡肋,让听者毫无可操作性。换言之,成年人都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怎么传授给年轻一代。

回归本真发掘人性的善 任重而道远。

发表于 2021-12-1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他们讲的过于粗糙,不过这样的讲解尝试未免不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