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
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上做“加法”,课后做“减法”
孩子们的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了
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更高了
那作业究竟应该怎么做
才能实现“减负、提质、增效”?
这个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早在今年3月,四川天府新区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通知》,要求区内学校加强作业管理,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切实为学生减负。
实施情况如何?学校有了哪些探索?
今天跟着成教君一起去天府新区实地探访!
今年上半年,天府新区教科院通过对2万余名中小学生、2000多位教师、4200多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最终形成19份调查报告,对新区中小学作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区内学校作业的“量”控制较好,但在作业的“质”上表现为“三多三少”:
巩固知识的基础性作业多
培养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作业少
学科作业各自为政布置多
统筹兼顾布置少
判断性批阅多
描述性批阅少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观念未及时更新,作业缺少设计而随意性大,学校缺乏统筹。鉴于此,天府新区印发《作业通知》,要求学校及年级组要加强作业统筹,教科院要指导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
《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
为了将作业优化落到实处,天府新区教科院先后发布小学和初中段《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为一线教师提供大量典型作业类型及案例。
《作业研究与管理实施方案》
同时,区教科院制订《作业研究与管理实施方案》,将展评优秀作业设计案例,建立资源库,实现作业设计与管理资源共享。
天府新区教科院副院长张超介绍:“《指导手册》旨在为学校和教师作参考,鼓励学校和教师结合教学做探索。”
天府新区元音中学
天府新区元音中学是一所新学校,目前只有初一年级。开学前,学校通过摸底,了解到学生普遍存在父母陪伴少的特点。于是,学校大刀阔斧压缩中考科目课时,增大综合性课程和艺体类课程比重,实施分层分类选课走班,达到因材施教和作业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这就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元音中学校长李佳琰说,班级和学科课程重构,让学生在选课走班中动起来,每日的步数至少增加5000步。
“最难的还是转变教师观念。”在李佳琰看来,老师熟悉了过去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作业布置和管理方式,需要学校统筹管理和给予教学支持。
以备课为抓手
元音中学在加强学校课程设计的同时,以备课为抓手,打破学科教师各自为政的“孤岛”效应。学校规定每个学科备课组每周要集中备课2次,其中有一次必须是作业专题。
有了这样的备课制度,各类班级的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实践探究、反思总结等类型的作业比重也就各不相同,学生能通过必做题和选做题,调整学习的内容和难度。如此,作业更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实现“定制式”学习。
天府七小
天府七小也是一所新建校,年轻教师多。学校组织骨干力量带领所有教师一起研读文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了“天府七小作业管理项目”。学校还在教研组、学科组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一个老师都知道作业管理项目的内容。
班导师+班首席双轨制管理
鉴于学科教师时间紧、教师间缺乏沟通、作业随意性大等难题,天府七小由学校各领衔人牵头,学科组落实作业的设计、实施、评价,教学研究中心监管。学校在班级管理中实施班导师+班首席的双轨制,班导师负责日常管理,班首席负责班级学科统筹,从而避免学科作业各自为政,达到减轻作业负担的目的。
作业设计能力提升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后,学生的书面作业也随之减少。冯利卿所带班级的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30分钟,且学生大部分在校内已经完成。元音中学学生周末和节假日的作业也以实践性作业为主,如家庭劳动与体育锻炼。
天府七小实施学科与课程整合后,学科教师有了更多自主权和操作空间。比如,语文学科增大阅读比重,学生小组合作与探究更多,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