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12月27日,西安宣布防控升级,之前两天一次一人出门采购物资的政策宣布取消,市民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却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一时间,在网上不断出现市民反映,家里没菜了,家里没吃的,“西安买菜难”也登上热搜话题,成了全民关注的话题。
12月29日凌晨,西安各个区县连夜发出公告,将向市民配送菜品。12月29日早上,已经有市民收到了政府的配菜。也有人表示,直到30日这天,也没见政府的配菜,物业说没接到通知,让居民继续等待。政府配菜,涉及了到底是如何配送,如何划分区域范围以及先后顺利等,如果能在公开公平的环境下施行,必将赢得民心。市民在全网追问如何买菜,政府连夜给市民免费配菜,这是一个良性的官民互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政府部门对于民众的呼声能积极作为并行动,值得称道。
但是,给市民配送蔬菜,是不是目前所有在西安的市民都能收到,还是各分区县政策有所不一?目前,从官方公布的配送菜品公告中,尚看不出差异。一些已经弹尽粮绝的市民表示,不求政府免费发菜,但求能让大家买到菜。可是,在不让市民出门且任何商超和网上门店都关闭的情况下,让市民买菜基本已经不可能。在12月29日下午西安召开的疫情发布会上,发言人说市民买不到菜的原因是配送人员不到位。但根据政策要求,配送人员也被限制出门,配送人员出行受限,说到底还是政策原因所致。
目前,除了防疫需要,任何人员和车辆都不得外出,外卖平台和网上购物的配送人员也多被限制出行。等于说,政策把配送人员限制在家,政策不让市民出门买菜,政策不准街头的商超售卖东西,一个死循环就这样形成了,随之便是西安独有的市民全网追问:哪里可以买菜?
买菜吃饭,是市民最基本的刚需。我们防疫工作要取得实效,一定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但如果防疫政策的实施导致人民吃不上饭,那么就需要反思防疫政策的松紧度是否适宜。如果民生刚需不被关切,引发的必然是市民恐慌。我们应当追问,西安市在27日凌晨防控措施升级后,配套的物资配送体系是否予以跟进和保障?
两年前的武汉疫情缺物资,需要从外地调运;而西安并不缺物资,却缺乏高效的运输和配送体系,物资难以及时运输到小区门口,小区门口的小商超也被关停,才导致市民买菜难。物资运输,一来需要政府投入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予以保障,二来也可以让社会力量介入以减轻政府的压力和负担。在西安防疫工作中,一些社会力量组织虽积极性高,但参与度不高,导致在物资运输这一块力不从心,由此引发市民买菜难。
在西安的年轻人群体里,并不缺乏有公益之心的年轻人,西安的公益组织也颇具规模,如果政府能在疫情防控中,让他们积极参与疫情管控、社区服务和物资的后勤保障,定会让市民的民生不成问题。
在西安防控措施27日未升级之前,诸多志愿者可以拿着社区开具的证明出门。但在27日之后,拿着社区证明也可能被卡,不许出门。那么,在志愿者缺乏的物资配送,也难免出现保障不力和运输能力有限的情况。从12月29以及30日这两天的配送蔬菜看来,基层工作人员很忙碌和辛苦,但难免会出现人手不够、配送不到位、运输不畅的情形。从29日凌晨开始配送蔬菜,直到30日亦有家庭尚未受到配送的蔬菜。这应当就是人员调配和物资调配的机制问题。
在2021年,没有人会想到物资缺乏,也没有会想到会在城市里拿着钱却买不到东西吃;但在疫情之下,不能发生的就是发生了。疫情防控,绝不是以牺牲人民的健康为代价,而是必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现在,市民的发声,政府听到了,也在行动,配菜正在进行,蔬菜就在路上,但在配送的机制以及人员调配上,效率亦应有保障。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疫情防控中将民生保障问题作为应急预案予以完善,全力以赴做好市民的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工作,能将生活必需品及时供应到市民家里,唯有物资有保障,并能及时抵达市民手中,市民才能安心居家配合防控,防疫工作才能取得积极成效。
作者丨谭二侃,法律人,写作者。原标题为“西安封城第七天:物资有保障,防疫才能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