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相关部门一纸令下,一律取缔偶像养成等节目、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内容。然后,自然是大快人心,不少人拍手称快的同时如释重负,以为“娘炮”从此就和我们渐行渐远了。
但我并不如此乐观。不提倡和压制娘炮文化当然是好事,但先别急着欢呼。一种文化现象远远不是一“禁”就会销声匿迹的。当大白天遇见公开抢劫、偷盗、碰瓷的时候很多人公开挺身而出、当遇见歪果仁在公交上欺负同胞的时候很多人仗义出手时,再振臂欢呼不迟。
因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定不是一种流行浪潮就可以解释的,背后一定有文化的成因、或者现实利益的驱动又或者现实利益的规避。
为啥娘炮盛行?是娘炮文化盛行或是利益驱动和规避?在中国,娘炮文化自古以来都是非主流文化,谈不上盛行。潘安这个花样美男,不仅最终不得善终,而且也被贴上了一个花瓶的标签——他本来才华横溢、但他的才华却被彻底无视就是一个证据。
那么,又引申出来几个问题。
1、 娘炮文化的催生就是源于利益驱动?那利益的驱动来自何方?
有人说荧幕上的奶油小生受编剧大妈或者制片人大妈的追捧,因此催生了娘炮。但这个逻辑也不全通,因为,就算编剧和制片人大妈喜欢,要是观众不喜欢呢?这类青春偶像剧的观众主要是少男少女,那么要是少女不喜欢娘炮、那么少男也不会跟着崇拜娘炮,那么这类剧就火不起来。
再者,就算荧幕上的奶油小生是娘炮文化的毒瘤,不过我们的荧幕上还有《zhn狼1》、《zhan狼2》呢。看过《zhan狼》之后的人们,成为了敢说敢为的顶天立地的爷们了没?大白天遇见公开抢劫、偷盗、碰瓷的敢像zhan狼一般公开挺身而出吗?遇见歪果仁在公交上欺负同胞敢像zhan狼一般仗义出手吗?未必。但是如果遇见反X浪潮时,有的人就敢了,砸车砸人都敢!最终还是应了那句名言:只有在安全时,他们才是勇敢的。
这样一说,娘炮产生的原因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2、 娘炮文化的催生是源于利益规避?利益的规避又在规避啥东西?做个小女孩式的乖乖崽有糖吃?
比如,在大白天公开抢劫、偷盗、碰瓷的时候,我们为何不敢或者不愿公开挺身而出?遇见歪果仁在公交上欺负同胞的时候,我们又为何不敢像zhan狼一般仗义出手?这算不算娘炮?这个话题太广,自行脑补吧。
3、 在以上1和2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不仅有了疑问,什么是娘炮和什么才不是娘炮?外表和内心的娘炮哪个更娘炮?
是不是外表文弱、长相斯文特别是长相像女孩的就是娘炮?为此我特意搜了一下,结果令我想不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美男子,不仅有潘安,而且居然还包括了屈原、张良、卫青、诸葛亮等人。这足以说明以貌取人有多么的不靠谱。有人要说了,男人貌美不是罪,男人扭捏作态才是娘炮,等等等等。这倒是有道理,既是男儿身,何故像女儿般扭扭捏捏莲步轻移矫揉造作?
但是有一种情况他们就是不说,那就是有的长得五大三粗的的男人,他们在心里也是娘炮。比如,上面说过的,大白天遇见公开抢劫、偷盗、碰瓷的时候默不作声的人,遇见歪果仁在公交上欺负同胞的时候视而不见的人。你能说他们像个男子汉大丈夫吗?要是男子汉,路见不平就算没有拔刀相助、起码也要发出“一声吼”吧?但是,他们也有男子汉气概十足的时候,就是假设遇见一个比自己弱小没自己横蛮的对象的时候。但是,只有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强者之际,才能方显男子汉的本色。
所以,是不是娘炮,最重要的是看心里和心理是不是娘炮、而非外表。说不定人家外表十足的女儿态,心里比你坚强刚烈得多呢。不过这样一来,我们都要自惭形愧了,普天之下,还有几人不是“娘炮”?背后的原因又何在?
4、 最后,我们不仅要想,是现在所谓的“娘炮”文化在先、是所谓的“娘炮”文化让人们懦弱了,还是人们先懦弱了、然后再兴起现在所谓的“娘炮”文化的?
一种文化现象,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绝非一群明星偶像和网红之力可以企及的。前面已经说过,文化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文化的成因、或者现实利益的驱动又或者现实利益的规避。
但为啥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偶像和明星网红身上?那是因为宇宙太大世界太复杂,我们的视距不够远穿透力也不够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思维只能做羊群,跟着叮叮当当的铃声前行。这多少有点悲哀,但并不可怕。因为总会有不同的铃声响起,我们可以分辨、可以试探、可以甄别。而可怕的是明明有不同的铃声,却不加甄别地只跟着一个铃声走到天黑。
比如,我们可以把眼光收回看向自己并加以思考。在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是强调“别管闲事”的多、还是强调“为尊严为正义挺身而出”的多?其背后的考量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