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地处大巴山南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至今,人才辈出。中国科学院士李崇银少年时期是达州大巴山村一个农家娃,刻苦学习,自强自律,最终成为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1940年出生于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一个农民家庭。小崇银两岁时,父亲病故,家庭生活重担落在母亲身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崇银从小就跟着大人们插秧、打谷子、犁旱地。
读书蒲家“五高”:李崇银7岁时,不识字的母亲作了个艰难决定,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他一人到蒲家镇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读书。该校简称“五高”,即今天蒲家镇中心校前身,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1922年,首任校长戴治安率先在校园内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达尔文画像,向师生宣传马列主义。1927年10月,中共达县第一个支部在"五高"成立。1933年,红军解放达县,学校师生积极投身革命。当年,张爱萍、魏传统、李中权、刘新权、王文模、王定烈、瞿道文等先后在该校求学、任教,并从此走上革命征程,成为共和国一代将军。
李崇银懂事早,学习比其他孩子更认真努力。革命先烈故事成为小崇银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李家生活艰辛,有时揭不开锅,小崇银想中断学业回家帮助母亲务农。李母坚决不同意,千叮嘱万叮嘱:好好读书。
读书达一中:解放后1952年,小崇银考上达县城达一中。12岁的孩子辞别母亲,离开魏家,独身一人,背着行囊走了50多里山路,第一次从大山来到县城。
达一中前身为清朝时间龙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举人刘行道在城南金华坝创建,初名达县中学堂 。1953年,学校移址城北田坝新校舍,称达县第一初级中学。1976年,达县建市后,学校更名达县市第一中学。2000年,定名达州市第一中学校。达城人一直简称叫:达一中。
学校先后培养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伯均、张爱萍、魏传统、杨超、李中权、刘兴权、陈挽澜和新时代将军刘洪凯、范久江以及中科院院士、文职将军李崇银,著名诗人梁上泉、陈官煊、雷鸣、李新,作家段可情、谭力、宋小武,画家朱朴存、蒲新成、朱世章、廖其澄,著名力学科学家薛大为,水利工程专家肖焕雄,桥梁专家唐凤春、黎明、栾辉、杨欣、向程、瑕瑜等数百名留学博士。
达一中学风浓郁,小崇银读书爱思考问题。若有不解,非要弄个明白,方能睡觉。学习考试,多次第一。
读书达高中:1955年,李崇银考上达高中,分在58级4班。达高中建校于清末光绪年间1903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改“汉章书院”为“绥定府预备中学堂”,开创兴办新学的先河。学校历经百年,先后更校名10多次,2000年终更名为“达州市高级中学”,达城人一直简称叫达高中。自辛亥革命以来,许多爱国志士仁人,曾来校任教、讲学或就读,几十年来,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被誉之为“巴渠清华”。校志记载:革命先辈如王维舟、刘伯坚、李家俊、秦仲芳等50多位,走出了杨超、李冰如、李崇银、梁上泉等各阶层精英,首位法学女博士周蜀云等。
李崇银当年高中读书时,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不仅读书成绩好,身体也很强壮,在校期间,作为达高中唯一人选被推荐参加空军飞行员的考试,通过初检到重庆参加全省片区体检,最后因鼻孔小疵而未能如愿。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代表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李崇银正读高二,暗自立下了“当科学家”的愿望。1958年高中毕业,一个要好的同学被保送到刚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希望李崇银能与他为伴读大学。高考时,李崇银毫不犹豫在第一志愿填上中国科技大学,被录取,就读应用地球物理系。
读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推行“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刚到中科大,一切感到新鲜:学校的创建者不是开国元勋就是科学大师,不仅能亲耳聆听众多名师的讲课,还接受一流的严格训练。那时,应用地球物理系主讲老师:中国科学院士、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德国柏林大学博士赵九章,系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追认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讲授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家曾庆存两位院士教授讲授动力气象学。李崇银还旁听过华罗庚先生的学术讲座。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读书期间,他和同学们一起进入研究所实习,这些实践使他受益匪浅,为日后走上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
李崇银工作及成就简述:1963年,李崇银以优异的成绩中科大毕业,分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夜以继日地学习钻研,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1980年他被派往美国深造并进行合作研究一年,1984年担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和地球流体力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兼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随后,他在热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和气候动力学等领域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任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主席。2001年,李崇银通过层层选拔,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职将军李崇银:2004年,李崇银64岁被特招入伍,被任命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并被授予文职将军,成为近年来国内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中科院院士。入伍后的李崇银更加忙碌,既要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继续搞科研、培养研究生,又要做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的教授,培养研究生、讲课、做科研。肩负着推动气象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提升军队气象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促进军事气象和军事海洋进步的重大使命。
气象保障历来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二战中利用气象条件的战例很多,特别是英法联军诺曼底登陆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作战时机选择,就是典型案例。“空间天气是军力倍增器”: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为了限制越军在胡志明小道的活动,使用人工增雨的手段来掐断这条关键运输线。现代战争,各种类型导弹打击精度点,离不开气象环境预测。
李崇银 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是激发产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完善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ENSO循环动力学研究方面,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NSO发生的重要作用。在卫星红外遥感测湿、台风动力学及热带气象等领域内,作出了一系列成果。代表作有《动力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和《气候动力学引论》,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二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三次,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次。
李崇银达州家乡情结:1963年,李崇银回家乡探亲,面对凤凰山,想起少儿时期以山上的云层变化来预估气候变化,不胜感慨,写《采桑子.又见凤凰山》:“儿时天天望凤凰,晴雨变幻,春花冬杉,催生遐想成梦愿。结业寒窗回故里,凤岭为鉴,跨河攀山,早日实现父母盼”。2003年达高中百年校庆,李崇银回达州向母校达高中捐赠10万元设立“李崇银院士杯奖学金”,奖励每年文、理科高考第一名。赋对联及诗词多首:“通川桥头聚学子百岁同庆,凤凰山下育英才世代相承”
近些年,达州市通川区老促会编辑五本红色书籍<<红星映通川》《巴山风雷》《风麓英才》《通川革命老区发展史》《达州抗战风云》。2021年9月,《达州抗战风云》发行出版时,李崇银教授闻讯,委托通川区老促会印刷2000本,分别赠送曾经就读的母校蒲家中心校,达一中、达高中作为爱国爱乡教材。
获赠书籍后,达一中初二(1)班的全体学生向李崇银写信表示感谢:期盼李爷爷常回家看看。该信由通川区老促会转交。
李崇银教授收信后,用“你们的老校友“名义”给达一中同学回信:
“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你们能够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了解达州的光辉历史,令人十分欣慰。
大家知道,达州和达一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重要贡献。希望你们大家牢记和传承革命传统,刻苦努力,立志成为祖国和家乡建设的栋梁之材。
我们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生活,都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希望你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现在要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将来为中华复兴做出杰出贡献!
祝你们学业有成,能在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舞台上大显风采!”
结束语:李崇银教授不忘达州家乡父老乡亲,不忘母校蒲家小学、达一中、达高中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具有大巴山人感恩回报优良传统美德,为达州青少年学习楷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本文参考通川区老促会编辑的《风麓英才》,以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