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南江
(美食篇之三,一一苕麻糖)
在巴山农村有这样一句农事谚语:"老不老,嫩不嫩,八月初一整一顿。"说的是这天要在庄稼地里挖一点红苕烘干饭,一家人在起尝鲜。(传说这天是红苕的生日,以示纪念。)
红苕(学名,红薯)是制作苕麻糖的主要原料。苕麻糖是黏绸体状态、颜色与红糖的色泽一样,是红薯熬制的糖。红薯,在南江称红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的时候,少有化肥,粮食产量有限,同时,各生产队在上缴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后,生产的主粮不够百姓分配食用。为了弥补主粮的不足,农民在山坡地上,田边地坎,大量栽种红苕。
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农民将去年深秋时节贮存在地窖中的红苕取出,埋种在地里、生长出藤蔓。四月底、五月初割来苕藤,栽种在地里刨好的垅厢上,农历霜降前后从地里挖出红苕收藏。大部分和着大米煮着吃,少部分晒成红薯干、制成红薯粉、做零食红薯片,还有就是熬苕麻糖了。
小孩时吃苕麻糖情景,还时常记起。每年九月份的时候,三婶会提前准备好一盘麦芽粉,(制作苕糖的发酵曲药)十月份的时候,把从山坡收获红苕,选出大半箩筐,洗净,削去病斑,切成块,放在一口大铁锅中,差不多满满的一锅。凭经验加上适量的水,烧火将红苕煮熟。这时不再向灶堂中加柴,煮熟后的红苕就放在锅中稍稍冷却。再将磨好的麦芽粉,撒在煮熟的红苕中,在铁锅中用铁铲边捣、边翻动,锅中的红苕捣成泥浆的时就到下一个程序了。这时候三婶会把准备好了过滤苕泥的包袱,洗净了装接苕浆水的木盆,舀出锅中的苕泥,开始过滤了。一会儿,苕泥过滤完了,铁锅也重洗干净,把木盆中的苕泥浆液倒在铁锅中。灶堂点火燃起、重新煮,确切的说,是熬苕麻糖了。
这个时候,大火将锅中的苕泥浆中的水分蒸发、糖味渐渐浓了,小孩踮着脚,拿着筷子,去锅中蘸着试味、是不是糖更香甜了,直至成糖。然后,将提前炒制好的爆米花,阴米子,芝麻仁,花生仁,核桃仁等用稀稠状的苕糖黏合在一起,用模具做成各种型状。就成了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美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