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有关专家考证,在我们祖国的大西南,有着两条远征印度的茶马古道:一条是从西双版纳经大理、中甸拉萨到尼泊尔、印度;一条从雅安经过康定、拉萨到尼泊尔、印度。这两条远征古道赖以维持的物质是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被驯化了的马、驴及马骡、驴骡,高寒地带则起用牦牛。 原生茶马古道也是最早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在局域盐运古道基础上形成的远征古道。次生茶马古道则是因为大规模运茶在早期丝绸之路等远征古道上形成。 由于“宁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藏族对茶的全民依赖和内地对战马的需求,从而催生了川藏茶马古道。 据嘉庆《直隶邛州志》记载:“宋天禧末,天下茶皆禁,惟川、陕、广听民自买卖,不得出境。明洪武四年,户部言,四川巴茶三百五十顷,茶二百三十八万余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一,以易番马。从之。 于是诸产茶地设茶课司,定税额。四川一百万斤,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五年,置四川茶盐都转司。” 邛茶的销场在打箭炉(康定)。 《明史.食货志》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代,天全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 孙明经1939年撰写的《雅安边茶》电影说明云:“康定茶关征收“茶引”,每五包收银一两。茶包运至康定后,需用牛皮包装,用牦牛继续而运,深入康藏全境。康人及藏人多用奶油加入茶筒内,上下撞击而打成酥油茶,平均每日每人饮二、三十碗以上。” 据嘉庆《直隶邛州志》记载:“雍正八年,奉文,边引每张榷课银一钱二分五厘,征税银四钱七分二厘,羡馀银一钱二分四厘,截角银一钱四分四厘。每张运茶一百斤,随带附茶十四斤。旧行边引一万二百张……” 边引:旧时官府发给盐商、茶商在边地经商的凭证。《清史稿•食货志五》云:“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腹引行内地,边引行边地,土引行土司。” 茶引:是官府收茶税后发的运销执照。 就这样,遍布邛崃高山平原上的那些茶马古道便应运而生。 如今,茶马古道的内涵在慢慢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茶马互市商路,现在的茶马古道,已成为西南地区古道系统的代称,涉及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
2020年5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