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中有一道不太显眼的中和汤,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相较臭鳜鱼、毛豆腐的显赫名声,中和汤一直冷清无闻;相对牛尾狸、马蹄鳖的人文雅致,中和汤只是平淡无趣;相比一品锅、包袱饺的一喜一忧,中和汤则显得十分平静无澜。中和汤虽名气不大,却耐人寻味、意蕴深长。
南宋祁门人方岳在湖畔的星子县为官,因嗜好豆腐,常泛舟中河,捞取河中虾米清煮豆腐为汤,清澈味香,鲜嫩不腻,因此取名中和汤。方岳出身于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为神童,后来中了进士为官。其一生仕途不顺,却能淡然视之。这可从其留下的诗词文章中窥见一斑。方岳的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诗风朴素自然,清新质朴,平白如话。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其词作风格清健,文章则流畅平易,真切直率。 举其诗作,如《感怀》: 宦情已矣随流去, 老色苍然上面来。 已惯山居无历日, 不知人世有公台。 《感怀》诗共有十首,皆是他解职乡居时所作。诗中疏朗淡远的诗句,透露出他处世平和舒放的心境。他曾在《次韵别元可》诗中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这或许也就是他诗如人生、人生如诗的真实写照。 现在回到这道汤羹的名字上来,中和之“和”虽与“河”同音,为什么方岳要改“河”为“和”?这其中存有几许讲究?中和,字面理解就是中正平和。《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本就是根本,达就是最广、最普遍化的,达道就是普遍的原则。中、和,以中为贵,以和为美,是儒家人生观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核。 人生何其漫长,当你端上一小碗中和汤品尝时,或许在这轻啜慢嚼之间,倒能悟出一些人生的道道来。 看看这道汤里有什么?祁门中和汤的食材丰富,以豆腐为主,搭配虾仁、鲜笋、火腿、五花肉、香菇等。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老少皆宜。来到主打徽菜的安徽人家,祁门中和汤快快安排起来吧。安徽人家祁门中和汤,鲜嫩不腻,稀稠适中,老少皆宜的中和汤。且安徽人家的中和汤制法精细,配料考究,首先要选上好的白豆腐,精心切成米粒大小的豆腐块,用水煮一下滤去水份,以除去豆腥味。然后将适量的冬笋、香菇、瘦肉等亦切成小块,放到豆腐中,加入清水,大火煮开,多加猪油、葱、蒜、胡椒、盐、味精等佐料。其味特别鲜美,令人百吃不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