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46|评论: 0

[百家争鸣] 戏曲创新需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1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戏曲创新需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2022-02-17 10:43:22


如今的传统文化热、国潮出圈等文化现象,都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表现。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在年轻人的手里,开始以另一种方式热了起来。很多人曾为戏曲的前途担忧,但今日中国之青年给了戏曲发展新的希望,赋予了戏曲新的传承。
用年轻的人话来说:“原来我不是不喜欢戏曲,而是不喜欢原来的表达方式”。我们都知道传承的重要性,但传承不等于守旧,长久的传承离不开创新,戏曲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元宵节前夕,年轻人聚集的B站播出了一场以戏曲为特色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晚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作为特别支持单位,既有孟广禄、王佩瑜这样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参与,也有大量年轻人和戏曲爱好者共同出演,采用京剧、昆曲、豫剧、评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戏曲元素,将传统戏曲表演同影视化表现跨界融合。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这体现出传统文化创新的新风采和新腔调。

“玩得开心”就是初心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戏曲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种艺术形式在短时间内涌入了中国。时代在变,我们的戏曲却没能因应改变,梨园行内讲规矩重门派,内容创作没及时跟上时代,直接导致了戏曲观众的减少,出现了戏曲生存和发展环境维艰的情形。很多人武断地认为戏曲是上一辈人的爱好,是农业时代的文艺形式,更有甚者直接给戏曲判了死刑。
回顾历史,传承千年的戏曲为什么偏偏会在这个时代陷入这样的窘境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我国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究其本质就是中国人文艺生活的一部分,其定位必然是娱乐,因此“玩得开心”是重要标准,戏曲真正的生命力也恰在于此。导演郭宝昌就曾指出,京剧是一种“了不起的游戏”。
最早的戏曲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完全不同,明确区分角色行当是宋金时期才出现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多剧种,很多都是在清朝才定型的。我们的先辈们一直在改变和创新,而推动这些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实就是“玩得开心”。从艺者想要把艺术“玩”到极致,看戏者恰好能够理解从艺者所追求的极致,这种共振就是戏曲发展的动力之一。回顾历史,千百年来中国戏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以梅兰芳大师为例,他初学戏的时候,旦角行当整体上比生角要弱很多。他想要把旦角艺术发挥到极致,这背后是无尽的汗水和破天的勇气。电影《梅兰芳》还原了原创剧目《一缕麻》上演的难度,也反映了该剧的成功。梅兰芳晚年自己说“我的戏,是逐渐改成功的,它们不存在最后的定本,因为艺术永无止境,我不断地演,就会继续地改。”
同时期的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名角也都在创新,且自成一派,同一出《女起解》能唱出不同味道,一同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了巅峰。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崛起,国潮出圈,大量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戏曲,他们又从好玩的角度来看戏曲了,这股新鲜力量让戏曲重新找到了初心和新的传承。
B站的戏曲元宵晚会,年轻人们就“玩”得很精彩,新意满满。他们以“蒸面灯”这一传统元宵习俗为引,将舞剧《五星出东方》、京剧演员王佩瑜和歌手阿兰演唱的《燕归巢》、昆曲《牡丹亭》与花滑《小小》跨界混搭、13个小朋友演唱《鳌山小绝》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把各种元素都“玩”起来了,赋予了戏曲一种全新的面貌。

“国潮”的尽头是戏曲

国潮出圈之后,中国传统的演唱、舞蹈、服饰、化妆……都开始火了起来,当年轻人从各个角度去不断深挖的时候,却发现原来“国潮”的尽头就有戏曲。几乎所有的“国潮”艺术形式,都能够在戏曲的舞台上看到,而且每一样都被我们的先辈“玩”到了极致。
从戏曲的演唱来看,它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套演唱方式,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戏腔一起,瞬间就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比如在B站很火的“上戏416女团”在宿舍里用戏腔唱歌红遍全网就有这个原因。
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也为中国传统舞蹈提供了很多素材。各个剧种中的门派,把手眼身法步都抠到了极致。使得戏曲变成了泉眼,源源不断地进行输出,取之无竭。
戏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的例子不胜枚举。戏曲是多种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先辈用数百上千年时间打磨出来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B站作为“国潮出圈”的大本营,选择用戏曲来做这样一台晚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国潮”的能量未来会有多大呢?让我们来参考民国时京剧的成就。
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民国时,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用戏曲征服了世界。他赴美演出时,尽管美国正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但美国人依然被梅兰芳的表演所倾倒,《纽约世界报》、《新共和》等媒体和评论家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1935年,梅兰芳访问苏联的时候,世界戏剧两大表演体系的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都观看了他的演出,注重“体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注重“表现”的布莱希特都对梅兰芳的表演给出了高度评价。由于我们的戏曲既注重体验,也强调表现,因此梅兰芳体系(戏曲表演体系)也被视为第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中国戏曲一段时间内的“没落”,有大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但和没有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什么是正确的打开方式,B站的《上元千灯会》就是很好的示范。
论新,他们的创作形式非常之新,他们的跨界和混搭非常之新,他们的表现手段非常之新。论古,他们在结构上用“折”来分章节古意盎然,他们在内容上用戏曲来唱主角古意盎然,他们在视觉符号上用古建、古装来展示同样古意盎然。B站的这种展示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戏曲,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戏曲,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戏曲 。
艺术没有观众,就注定会走向消亡。
戏曲的生命力永远来自于一代代年轻观众的加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著名的戏曲演员,已经入驻了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很多人粉丝量还很高,这说明已经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上文提到的“416女团”,只是四个名不见经传的戏曲学生。由于她们对新媒体更加熟悉,更懂年轻人,因此完全用“玩”的心态,用戏腔演唱歌曲红遍全网。国产动画《京剧猫之信念的冒险》仅在B站一个平台,点击量就超过了千万。著名歌唱家谭晶老师的戏腔歌曲《赤伶》被粉丝疯狂打call,著名老师王珮瑜的《游山恋》在B站拥有数千条好评。
可见年轻人并非不喜欢戏曲,而是戏曲的“打开方式”出了问题。
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创新源头,B站元宵节晚会用一种年轻化的态度和思路,为我们如何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做了示范,为戏曲下一步的发展趟开了一条道。
若有人问,怎样的“打开方式”才是正确,笔者认为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应当是最基本的标准。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这股“国潮”力量,值得期待。

(作者 林凌 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来源: 光明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