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世界百货的闭店通知又激起了一波涟漪,与上次摩尔百货闭店时人们的惋惜相比,这次人们心中或多或少还会出现一个疑问:盐市口商圈的衰落是老城区衰落导致的吗?不少传统商圈在慢慢没落,骡马市、盐市口、天府广场、太升南路等都在这个行列。 仔细思考分析了一下盐市口没落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自身业态衰落。
盐市口商圈曾经有的商场和业态。主要有四类:一是服装城,包括九龙服装城、泰华服装城、新中兴韩国服务城。二是传统百货,包括新世界百货、北京华联超市、人民商场、家乐福。三是后来红极一时的地一大道。四是其他,包括四川书市、小商品店等等,甚至青石桥水产市场也算。如今只剩下茂业百货还在挣扎。
服装城和地一大道都比较低端,当年是学生和普通老百姓喜欢的地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首当其冲,人流大幅下降。然后是传统商场,首先是人民商场不行,茂业百货接手,然后是北京华联退出,再到今天的新世界百货闭店。以前这三个商场人气都还是不错,但传统百货已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不管有没有疫情的影响,其呈现的发展趋势都是不断向下的,疫情更加缩短了他们生命。
最落寞的应该是COSMO财富中心。2005年底开盘的时候还算不错,家乐福入住,很多品牌跟随。现在除了办公楼,商业也是凄凄惨惨戚戚,甚至还不如府青路的财富又一城。这两个是同一个公司开发的项目。看看财富中心底商,哎!
二、交通相对不方便。 盐市口商圈被顺城下街分割,不利于人的聚集,主要是车行道,这是其一。其二,没有地铁入口。这和春熙路商圈形成鲜明的对比,看看春熙路地铁站几个出口的人流量就明白了。至于周末春熙路太古里的人那就更多了,密密麻麻、人流如织、摩肩擦踵。 三、新的业态没有发展,都去了春熙路—太古里区域,导致盐市口区域被虹吸。 只要在春熙路—太古里商圈里走过一圈的人就能体会到,这个商圈要高档的有太古里、IFS,要中档的也有,低档次的也不少。不仅仅是购物,办公、吃喝玩乐样样齐全。各种小配件、美甲、化妆、密室逃脱等的店铺也有很多,甚至有专门的汉服街。 关键是餐饮非常发达,人均几百的有,人均几十,十来块的也很多。从火锅、中餐到西餐、东南亚特色美食、小吃、快餐、饮品让人眼花缭乱。无论本地人外地人,无论有钱没钱都能在春熙路—太古里区域找到自己的消费点。办公楼也多,群光、银石广场、IFS、晶融汇、喜年广场等都有大量上班族。 当然,究其根源这些商业综合体、餐饮、办公楼、地铁怎么都聚集在春熙路—太古里区域的?也许这就是“强者更强、富者更富”的道理。本来春熙路很强,又把红星路三段路面改成步行街,打造了IFS和太古里,然后又有地铁站。从这时候开始,盐市口商圈的命运就已被决定了。盐市口区域发展的空间也不够,容不下更多的业态生存,尤其是餐饮。其实春熙路商圈的中心也是在转移。以前春熙路的中心就是在中山广场,后来就转移到红星路太古里附近了,再然后,餐饮区就扩大到崇德里和三圣街区域。多年以前,即使香槟广场和郁金香都是有点偏的餐饮区。就跟下围棋一样。原本盐市口还能跟老春熙路差不多平分秋色,后来春熙路开辟新现场,在东边下了三子,地铁、IFS、太古里。因为太古里,外延到崇德里三圣街郁金香广场区域,导致这个区域餐饮生意非常旺,甚至盘活了香槟广场。 四、成都的多中心发展。 现在成都东西南北都有人气不错的商业综合体。城南有银泰城、环球中心、金融城、世豪广场、大悦城、人南立交周边,城西有优品道、仁和春天天祥广场区域,城东有万象城、建设路、杉板桥,城北有人北—一环路口的万达龙湖,这些都不错。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很多人都在成都,好些人很长时间都没有来过市中心了,三年五年的都来不了几回。因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有些本地人都不怎么逛市中心了。即使逛市中心,也是去天府广场和春熙路太古里,有多少人还记得盐市口? 其实天府广场也是一样的道理。但天府广场好点,毕竟还有个很大的地铁中转站、今站购物中心,今站购物中心人气还是不错,餐饮和各店铺生存的还行。周边有四川科技馆、四川图书馆、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剧院,定位都不一样了。已成型的规划里,将来会和和后子门、体育中心明蜀王府打通,就成了历史文化特色街区。 所以,不是老城区衰落,而是本身商圈业态落后没有及时升级、地理位置空间的限制导致商圈转移和集中到了春熙路—太古里商圈,加上周边各区域商业的发展导致分流。周边二环商业业态其实也是老城区,只有高新区算新城区。这也许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