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南南南南

[转贴]....一百年前的南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珍贵
发表于 2010-1-15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难得看见这些照片  珍贵

热心会员

发表于 2010-1-15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

2020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1-1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警报的照片好珍贵!

发表于 2010-1-1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托一塔来给楼主顶起。
托塔.jpg

发表于 2010-1-1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悠游鱼
托塔.jpg

发表于 2010-1-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版本是怎么搞得哟。第一次发的贴,尽不现图,再发一次又重了。再点编辑又删不出。

发表于 2010-1-16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南南南南

  千年白塔经历岁月的洗礼,又5.12大地震的震荡仍能屹立在南充的大地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南充人的骄傲!!!
发表于 2010-1-1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翁这还有威尔逊关于阆中的老照片哩。很远久的年代了。那些图片是从一本外文书上剪下来的。哪天找出来发发。
说到老照片,说到威尔逊。老翁在想,既然现在南充的老照片有了,何不学了省政府参事印开蒲先生,前往实地考察、踏访。
发表于 2010-1-1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索引】百年前,被西方人称之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之门的威尔逊受英国维奇花木公司派遣前往中国西部,在途经阆中时拍下了一组照片。这些老照片被发现后,在古城引起轰动,而远在成都的省政府参事、植物学家印开蒲同样投来关注的目光——
  追寻英国人威尔逊的阆中足迹
  2008年3月11日。古城阆中。
  记者一行在名城研究会刘先澄先生的带领下,前往白塔山下的黄连垭。在那里,威尔逊拍摄过一张照片,后经印开蒲先生验证属实。本报记者试图还原当年威尔逊的阆中之旅,也就从这里开始……
  英国人威尔逊途经阆中
  1899年至1911年,年轻的威尔逊受英国维奇花木公司派遣前往中国西部。在12年里,他收集了4700种植物、6.5万多份植物样本,并将1593份植物种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带回西方,其足迹遍及湖北省巴东县以及四川、云南、重庆等地。
  威尔逊收集的植物中,最著名的有被称为“中国鸽子树”的珙桐、黄花杓兰、岷江百合、“花中皇后”月季、“华丽美人”绿绒蒿等。威尔逊一次次回国,一次次带回神秘的中国西部地区的植物,被西方人誉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之门的人。
  在12年的传奇经历中,威尔逊以植物学家和探险家的眼光记录拍摄了大量的珍稀植物、民风及山水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百年前中国西部的一段历史。1910年7月19日那天,就在威尔逊即将到达古城阆中时,他信手拍摄下4张照片,有古树奇木,有庙宇码头。一本纯英文版的《威尔逊传记》,记录了当时的大致情况:
  1910年6月22日,威尔逊从湖北神农架进入川东北境内。他从巫溪过宣汉,经阆中走南部,过盐亭到三台,于7月27日抵达成都;而他的最终目的地,则是松潘、平武藏区。
  进入宣汉境内后,威尔逊把下一个目的地定为阆中,他并没按照手中的那份由英国出版的军事地图来规划路线。很快,他进入仪陇县境,走上了那条自古以来就十分有名的驿道——巴蜀古驿。
  史料记载,古时自汉中翻米仓山入蜀或自关中西部,翻秦岭入蜀,为避剑门一路险恶,军民商旅皆南至阆中后西行,经南部,至盐亭,抵潼川(今三台),最后到达成都。出蜀之路则反之。
  威尔逊从仪陇进入阆中,后又到了黄连关(当年也叫黄连场),继续前行,经马哮溪时不过渡,而是沿嘉陵江岸朝锦屏山方向走,最后直抵山脚的南津关。从这个“水陆双利”的关口过渡,就到了阆中的标志性建筑华光楼下。
  威尔逊抵达阆中那天,是1910年7月19日(一说18日)。威尔逊在这里稍作停留,并拜访了同为西方人的主教。在他的笔下,阆中是一座漂亮的城市,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同时还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城市和军事重镇。威尔逊这样写道:“阆中作为丝绸之城已经有些没落,但这里的醋很有名”。
  威尔逊当年坐着一乘凉轿,带着4名随从,晓行夜宿,一路步行。以他当月27日抵蓉推算,他离开阆中的时间,最迟是7月20日。在阆中的两三天时间内,他拍下了多张照片,但目前能够见到的只有4幅:黄连木、柏树、黄连关、南津关。
  省政府参事印开蒲艰辛寻找
  据史料记载,威尔逊第一次来到四川是1907年。因此,到了2007年,四川各界以“威尔逊发现四川100年”为主题,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推介活动,以彰显四川人文生态在西部的突出地位和悠久历史。印开蒲先生也从此走出书斋,为大众所知晓。
  印开蒲,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府参事、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穷10年心血,今年已65岁的印开蒲收集到233张威尔逊当年拍摄的照片。拿着一张张旧时照片,花甲之年的他开始重走“威尔逊之路”,拍摄新照片,研究百年今昔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十年艰辛、十年行走,印开蒲成为一个地道的“威尔逊迷”,更是享誉国内外的研究威尔逊的专家。时至今日,只要有了关于威尔逊的线索,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前往踏勘,尽最大可能还原当年威尔逊的拍摄场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印老说,通过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朋友和一些国外友人的帮助,他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其中包括一些从未在中国露面的老照片。他发现,这些照片不仅仅记录了当时的植物样本,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等。他认为,如果不将这些东西展现出来,让大家意识到这一百多年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可惜了。而展现这些珍贵照片和资料的最好方法,就是沿着威尔逊当时留下的足迹,重新再走一遍,让它们成为历史片段的记录者。
  2007年夏季的一天,也就是当年威尔逊莅阆的日子。印开蒲先生带着助手来到阆中,寻觅威尔逊当年的足迹,阆中市名城研究会刘先澄先生参与接待。
  刘先澄回忆说:“当时天气很热,印老师一下车就要求去寻找图片所在地。我看了照片,一眼就认出南津关那张。”
  98年前的南津关,山川地貌虽然没太大的改变,但人文建筑却是面目全非。当年阆中以亭台楼阁众多而闻名。在南津关临江的街口,就有样式格局如华光楼的过街楼,名叫连峰楼。连峰楼左侧的江边又有一座稍小的楼阁建筑,阆中方志上称“临江楼”。
  “虽然这两座楼阁早已坍塌拆毁,但地形地貌尤其是图右的那座叫茅草山的小山,至今形状依旧。”
  如今阆中七里坝新区的行政中心背后,就是当年的通衢大道巴蜀古驿,再往阆中古城方向走数百米,两座小山峰夹着一处建筑群落。这里就是黄连场,当年又叫黄连垭。是从巴蜀古驿进入阆中的最后一个“幺店子”,后来形成了场镇,曾经还是一个乡政府所在地。
  在刘先澄看来,这黄连场极有可能就是威尔逊镜头下的“黄连关”。当天,他领着印开蒲一行来到这里。比对照片,这里的亭阁、庙宇已经不见踪迹,更不见庙前阴森的树林。好在威尔逊的每张照片都标有拍摄地海拔高度,通过卫星定位仪定位,印开蒲在黄连场后那个疑似的拍摄地点找到了相同的海拔,然后反复辨别,初步确认这里就是黄连关。
  当天印开蒲一行带着遗憾离开了阆中——因为还有两张树木的图片,一时难以找到具体拍摄地。
  记者踏寻威尔逊拍照地点
  98年前,威尔逊有意也好,无意也罢,他途经阆中时拍摄的图片引起世人的关注,尤其是当老学者印开蒲酷暑莅阆,更是让在阆中文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刘先澄感慨万分。继威尔逊拍照98年后的今天,当记者前往阆中追寻威尔逊之旅时,刘先澄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向导。
  站在黄连关口,在那个当年威尔逊拍摄照片的地方,当初的亭台早已被拆毁,庙宇被改建后湮没在杂乱的民居之中,全然没有当年那个山间小镇的清静安宁。走过狭长的石板路,在一间木板壁的老房子内,记者一行找到了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把图片翻来覆去看了后肯定地说:“就是这里。我们小的时候,黄连关就是这个样子。”
  随后,记者在刘先澄的带领下,前往南津关考证。拿着当初的老照片,今年90岁的周国贵老人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说,连峰楼地面16根柱子,中间两个门洞过街,它只比华光楼矮一点点,楼上供着魁星,楼下有一个打锅魁的聋子,姓何。就在锅魁摊子旁边,有一块义渡碑。1933年红军打到阆中,南津关几易其手,因为连峰楼是个易守难攻的制高点,就被拆除了。
  “磉凳(支撑木柱的基石)还在!”走在青古板街面上,周国贵老人领着记者去查证,果然在街道两旁有对称的两个石基。“那块义渡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烂了,铺在街道上。”老人又领着记者去找,最后在街道中间找到了——其上一个繁体的“义”字依稀可辨。
  刘先澄当天的收获很大,不但发现了义渡碑的残骸,还有那个连峰楼一侧的“临江楼”,他也找到了“新名字”。
  “叫表忠阁,纪念张宪的。”周国贵老人说,在他十二三岁以前,还经常爬上这表忠阁玩耍。“当时就烂朽朽的,要倒不倒的了。没过多久就倒塌了,也没人再去管它。”如此说来,这名为“表忠阁”的“临江楼”倒塌于1930年左右。表忠阁上挂有一匾,在威尔逊拍摄的图片上可以辨认——“水陆双利”,点明了这南津关是阆中水陆交通的枢纽。
  根据印开蒲先生的研究成果,目前面世的威尔逊拍于阆中的4张图片,拍于同一天,拍摄顺序是黄连木、柏树、黄连关、南津关。本报记者踏访首站选择的是黄连关。当我们问及黄连场的老人,他们对黄连木、柏树等,竟没有一点印象。在刘先澄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巴蜀古驿,向巴中方向走了一阵,过了丁家拐,就不知晓前方的路了。
  虽然记者暂时终止了找寻的努力,但对于印开蒲、刘先澄二位先生来说,他们是非常希望找到这两株古树的地点和下落的。记者分析,当年两株树就生长在旧时阆中到仪陇或阆中到巴中的驿道上。
  翻检史料,从黄连垭到仪陇,阆中境内的路线大致是:黄连垭左行,过河溪关至金垭场、水观音入仪陇界,全程约50公里。而从黄连垭到巴中驿道,也要借道仪陇,其在阆中境内的路线则是:黄连垭左行,经赛云铺、河溪铺过新场(今扶农),至青岩铺、凉水铺,至观音场57.5公里入仪陇境内。
  再进一步分析,这两株树应该就在黄连关附近。因为图片拍于一天时间内,步行一天走不了多少路,况且这威哥还要时不时地闪几张照片。其所拍照片上的场景显示,人们暑热难耐,均是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照片反应,当时光线很好,应该说在一天内间隔的时间也不是太长。
  希望热心读者们积极参与,以此为线索发掘出这两株古树的“前世今生”。这两株古树的详细参数是:
  黄连木:生长地海拔610 m,树高18.3 m,胸围5.5 m;
  柏树: 生长地海拔610m.,树高21.35m,胸围7.93m。
发表于 2010-1-1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嘉陵江畔白头翁
1.jpg
2.jpg
3.JPG
4阆中.JPG

发表于 2010-1-17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桑田
物事人非
发表于 2010-1-1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33楼朋友图片上的大柏树现在有吗,在什么地方?知道的请用QQ:519179826联系,谢谢。
发表于 2010-1-1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南充的百年影踪

发表于 2010-1-17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发点

发表于 2010-1-18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小时候 白塔顶上有颗黄角树

发表于 2010-1-1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珍贵的照片,谢谢白头翁把我们带回百年前的时代。
发表于 2010-1-1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朋友,哪天空了我们去阆中找那两株树好么?
发表于 2010-1-1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
发表于 2010-1-1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发一张,凑个热闹。[/img][/img]


03_光影_1111.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