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飞行员是在清朝倒台十年后的1922年当上女空军飞行员的朱慕飞(见上图);详情见下面这篇文章:上世纪前期5名杰出的广东籍女飞行员
转自广州市市政协的官方网站中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
摘要:在1941年10月1日至1945年5月31日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了18700架飞机、13303辆坦克和装甲车、2328辆炮车等等物资。另外,美国为英国提供资金在英国本土制造战争物资,通过英国
援助苏联7000架飞机、27艘舰艇、5218辆坦克、5000件反坦克武器、4020辆救护车等车辆、323辆机械车、2560辆装甲车、1721辆摩托车、600套雷达声呐装备、1500万双军靴等400多万吨的战争物资,根据1942年6月27日《英苏军事供应协议》,所有这些援助物资均免费提供。……“七七事变”后,郑汉英向民国政府提出加入中国空军的申请,政府便委派她到航空委员会担任秘书长宋美龄的助手,并于1938年授予她空军中尉军衔,郑汉英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位女军官。1940年,郑汉英又被政府派往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馆工作,负责向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民众宣传中国的抗日情况,争取道义和物资上的支持。这期间,她还在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慈善飞行表演。
世界上第一位女飞行员是法国人埃莉斯·德罗什,她于1882年8月22日出生在法国巴黎,并于1910年3月8日获得了“国际航空协会”颁发的飞行驾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莉斯还驾驶飞机从事军事飞行,把军官从后方向前线运送。12年后,中国姑娘开始跻身飞行员行列,其中大多是广东籍姑娘。本文介绍民国时期五位杰出的广东籍女飞行员。
朱慕飞(左是她未婚夫,右是她父亲)
李月英(左)
郑汉英
抗战期间,李霞卿(右)驾驶“新中国精神号”飞机环美飞行
张瑞芬(左)
1、朱慕飞——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
朱慕飞于1897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其父朱卓文1896年旅居美国旧金山,并在那里学习飞行。
1920年11月,“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在广州组建航空局,朱卓文出任航空局局长,这给朱慕飞学习飞行带来便利,她不但学会了开飞机,还学会了飞机修理。
1922年10月,朱慕飞成为中国空军正式飞行员,并多次驾机执行侦查和轰炸任务。
1922年春天,朱幕飞在广东省虎门附近试飞时遇到空气涡流,迫降水上时受伤,到香港治疗出院后在新界一别墅休养。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朱卓文被作为嫌犯通缉,便潜逃到香港,直到1931年才回大陆。朱慕飞为父亲的处境担忧,加之飞行事故留下的旧伤,身体每况愈下,于1932年3月在香港病逝,年仅35岁。
朱幕飞是在中国本土学飞行的,她在1922年就成为空军飞行员,从目前能查到的资料看,她应该是中国的首位女飞行员,十年后才有华人女子在境外学飞行。
2、张瑞芬首位考取商业飞行驾照的中国女性——训练12个半小时就能单飞
张瑞芬1904年12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恩平市君堂镇,
母亲叫聂清兰,父亲叫张舜炳。父亲是一名商人,对美国华人社会颇有了解。
张瑞芬小时候在广州市真光中学读书。真光中学由美国传教士那夏理女士创建于1872年,现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也是该校的校友。
从真光中学结业后,张瑞芬进入广州市陪道女子高中读书。1921年高中毕业后,17岁的张瑞芬便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学钢琴,开始在洛杉矶音乐学校,后来在加州理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继续深造。她父亲陪同她到美国,顺便在那里采购美国商品。
张瑞芬在南加州大学学了3年钢琴后离开了学校,与父亲的一名生意合伙人杨乔治结婚,结婚后她并没有改姓丈夫姓,但改名为张凯瑟琳。
1931年,27岁的张瑞芬已是有两个女儿的母亲,但她开始对飞机着迷,便在洛杉矶代色机场学开飞机,
教练是她表哥,叫博特·爱因斯坦,经过12个半小时的陪练,她就可以单飞了。1932年3月30日,张瑞芬
考取了私人飞行驾照,当时美国的女飞行员只有约200名,占美国飞行员总数的1%。
张瑞芬拿到飞行驾照后与空军飞行员一起练习飞行表演,并深入学习飞机构造、国际飞行和导航等知识,全面提升自己的飞行水平。
张瑞芬多次参加飞行比赛,如1935年洛杉矶女子锦标赛、1936年查特顿飞行大赛等。她并多次在航空展上做特技飞行表演。一次,她在加州海岸
为华人举行飞行表演,想通过此举募集资金购买一架飞机。华裔好莱坞女影星黄柳霜等人为他捐款2000美元,购买了一架加拿大生产的125马力的福利特飞机。
在历时7天的从洛杉矶到克利夫兰横跨美国大陆的飞行比赛中,参赛选手都是美国顶级飞行员,途中要飞越3658米高的落基山,可张瑞芬的飞机飞行高度只有3000米,她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在山峰峡谷间迂回飞行,山谷里的气流几乎要把她的飞机吹到山崖上,历尽艰险,终于成功飞越了落基山,成绩倒数第二名。
在从哥伦戴尔到圣地亚哥的一次飞行比赛中,同样是飞行高手云集,张瑞芬驾驶性能相对落后的飞机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尽管她从未打破过任何飞行记录,但她从不气馁,为自己敢于挑战世界顶级男女飞行员而自豪。
91岁时还驾机飞行
1935年,张瑞芬加入“99女飞行员协会”,该协会由美国第一位女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创立并担任会长。阿梅莉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单独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由于该协会创立时有99位女飞行员在场,因此协会冠名为“99”。
1935年,张瑞芬考取了国际飞行驾照,她是第一个考取商业飞行驾照的中国女性。
1936年,张瑞芬加入美国国籍,并在这一年成为美国飞行员协会的会员。但
她的志愿是回到中国,为中国培养更多的飞行员抗击日寇的侵略。于是,她在美国华人社区募集了7000美元,购买了一架莱安飞机公司生产的“ST-A”型飞机,计划驾驶这架飞机飞回中国,用它培训飞行员。
在代色机场,她表哥博特·爱因斯坦想和她来个恶作剧,出其不意地跳上这架飞机飞了起来。几分钟后,这架飞机坠毁了,博特·爱因斯坦不幸遇难。
躺在病榻上的父亲张舜炳得知这个消息后,把张瑞芬叫到床前,要她承诺放弃飞行,照顾好母亲。为了安慰父亲,张瑞芬答应了父亲的要求,从1942年起,38岁的张瑞芬告别了蓝天,开了一家鲜花店维持生计。
张瑞芬91岁时,到机场看望她正在学习飞行的曾外孙,看着眼前的飞机,老太太不禁手痒,在教练员的陪同下,她驾机飞行了近半个小时。
2003年9月2日,张瑞芬在洛杉矶家中辞世,享年98岁。《洛杉矶时报》大篇幅报道她的事迹。
2003年,美国“人类飞行100年”纪念委员会把张瑞芬列为“人类飞行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名录。
2017年3月12日,美国加州蒙特利公园市图书馆放映了
纪念张瑞芬的纪录片《航空女杰:张瑞芬》,张瑞芬的女儿杨玉英在场回忆说:“母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尽管我没有追随母亲当飞行员,而是在艺术领域工作,但是,母亲启发了下一代要摆脱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首位在二战中殉职的华人女飞行员李月英——两次申请加入中国空军
李月英祖籍广东省台山市,于1912年8月24日出生在美国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父亲是名商人,母亲操持家务,抚养8个孩子。李月英酷爱手球,十几岁就学会了开汽车。
1929年高中毕业后,李月英在波特兰市的利布斯公寓获得一份电梯操作员的工作。
1932年,李月英参加了波特兰华侨飞行俱乐部,向著名飞行员阿尔·格林伍德学习飞行。她妹妹弗朗西丝回忆说,姐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喜欢冒险,勇于接受新生事物。
1932年10月,李月英考取了飞行驾照。当时的华侨女作家杨朱迪写道:“尽管数量不多,但这几位拥有飞行驾照的女华侨致力于参加冒险运动,一改中国妇女腼腆内向的传统,展示了美国女华侨在男人主导的领域参与竞争的能力。”
李月英学飞行时还遇到了未来的
丈夫雷炎均。雷炎均也是在波特兰华侨飞行俱乐部考取的飞行驾照,
日本侵略中国后,他回国参战,成为抗日空战英雄。
1933年,李月英返回中国想加入中国空军。由于当时中国空军不征募女飞行员,李月英未能如愿。无奈,李月英在广州定居下来,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担任私人航空公司的飞行员。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月英留在广州,日本空军投下的炸弹就在她居所周围爆炸,李月英镇静勇敢,为家人和邻居寻找掩体,在李月英的帮助下,她身边和周围的人没有人在日寇的空袭中遇难。
后来,李月英再次申请加入中国空军,仍被拒,她便撤退到香港,并
于1938年返回美国,在纽约负责为中国政府采购战争物资。
1941年12月7日,
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美军急需大量飞行员,单靠男飞行员无法满足这种需求。1942年9月14日,美国空军成立了“美国空军女子飞行大队”,1943年8月5日,美国空军女子飞行大队与早期成立的“女子志愿飞行队”合并成立“美国空军女子飞行服务队”,队长是世界上第一位驾驶超音速飞机的女飞行员杰奎琳·科克伦。
李月英加入了女子飞行服务队后,被分配到德克萨斯州斯威特沃特的艾温哲机场,后来又被分配到密歇根州罗穆卢斯第三空中运输大队,负责把新造的战斗机开到欧洲和太平洋前线机场。
当时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都改造飞机,制造了大量战机,这些勇敢的姑娘们就负责把这些战机日夜不停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并负责向前线空运战争物资。
有一次飞机发生故障,李月英驾机在堪萨斯州的麦田里迫降,一个农民拿着农用叉一边围着飞机追逐她,一边大声对邻居喊“日本飞机入侵堪萨斯州了”。李月英镇静地对这个农民解释,她是美国空军的飞行员,这个农民才放过她。
1944年9月,李月英被分配到德克萨斯州布朗斯维尔驱逐机培训学校,学习驾驶大功率的“P-63”、“P-51”和“P-39”等型号的战机。
“驾驶战斗机的女人李月英”
1944年11月10日,李月英奉命到纽约州尼亚加拉大瀑布城的拜尔飞机制造厂接收“P-63”型战机,把它送到蒙大拿州的大瀑布城。二战期间,李月英和同伴们向大瀑布城运送了5000多架战机。在大瀑布城,男飞行员把这些战机开到阿拉斯加州,然后由苏联飞行员再把这些战机开到苏联本土。
在这里需要交代一下,二战期间,美国依据1941年3月11日生效的《租借法案》,为英联邦和其他35个国家提供了501亿美元(约合2015年的8000亿美元)的作战物资供应,这些物资大多是无条件的无偿援助,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接受援助最多的是英联邦314亿美元,接下来是苏联113亿美元,法国排第三32亿美元,中国排第四16亿美元。
在1941年10月1日至1945年5月31日期间,美国向苏联援助了18700架飞机、13303辆坦克和装甲车、2328辆炮车等等物资。
另外,美国为英国提供资金在英国本土制造战争物资,通过英国援助苏联7000架飞机、27艘舰艇、5218辆坦克、5000件反坦克武器、4020辆救护车等车辆、323辆机械车、2560辆装甲车、1721辆摩托车、600套雷达声呐装备、1500万双军靴等400多万吨的战争物资,根据1942年6月27日《英苏军事供应协议》,所有这些援助物资均免费提供。丘吉尔把《租借法案》誉为是“历史上最圣洁的法案”。
1944年11月23日早晨,李月英与其他飞行员一起驾驶战机飞抵大瀑布城机场,由于大批战机同时到达,机场指挥塔一片忙乱,调度失误,导致
李月英降落时与另一架战机相撞起火,她被严重烧伤。两天后,也就是1944年11月25日,她不幸去世。
1944年12月20日,美国解散了美国空军女子飞行服务队。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空军才宣布征募女飞行员驾驶战斗机。
由于当时美国空军女子飞行服务队是按文职人员招募的,她们都没有军人的待遇,而是按文职公务员标准支付工资,牺牲后也没有相关抚恤待遇,也不允许举行军队葬礼。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女子飞行服务队的队员及其支持者一直争取军人名分,获取相应的福利待遇。
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给予二战期间女子飞行服务队的女飞行员军人身份。二战中,女子飞行服务队中有38名女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李月英是最后一个牺牲者。2010年,女子飞行服务队被授予美国国会金质奖章,250名健在的女飞行员到国会山接受了这一迟到的荣誉。
李月英的事迹同样被搬上了银幕,记录片《短暂的凌空飞翔:驾驶战斗机的女人李月英》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出。
4、李霞卿——中国首位考取飞行驾照的女影星
李霞卿1912年4月16日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
父亲李应生是名富商,也是一名革命党人,参与刺杀清朝镇守广州的凤山将军。李应生还是高级翻译,也是中国最早的电影人之一。他引导女儿李霞卿14岁开始拍电影,为她取艺名“李旦旦”,李霞卿后来成为著名女星,16岁时便与胡蝶、王人美、周璇、王莹、高倩萍、阮玲玉一起被誉为“星级七姐妹”。
李霞卿幼年随同父亲游历欧洲,
精通英语、法语。1929年,17岁的李霞卿同大她11岁的郑白峰结婚。郑白峰是“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的秘书,李霞卿便随丈夫到瑞士日内瓦居住,并于1933年考入日内瓦科因特林国际机场的飞行学校。
1934年8月6日,李霞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瑞士航空俱乐部飞行驾照。
李霞卿并不满足于瑞士飞行驾照,她于1935年1月报考当时世界上一流的航空学校——美国加州奥克兰的波音航空学校,由于这所学校从未招收过女学员,李霞卿是被破格校录取的。
1935年5月15日,李霞卿在同教练在旧金山湾上空进行特技飞行训练时被甩出了机舱,在高空中她镇定地拉开降落伞坠入大海,被美国海军预备队救起。1935年11月5日,她以全优的成绩从波音航空学校毕业。
李霞卿婚后与丈夫因性格不合感情逐渐疏远,常年分居。1936年春节前,李霞卿为看儿子回国在上海定居了下来,并加入了上海“中国航空协会”。
她还参加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在上海建立了救护中国伤病者的医院、难民营和学校,并因此遭日军悬赏通缉。也是在这一年,李霞卿登报公示她与郑白峰离婚。
1939年3月23日,李霞卿和另一名女飞行员颜雅清驾驶“新中国精神号”飞机环美飞行,开展广泛的国际援华抗日活动。“新中国精神号”系李霞卿用自己的首饰抵押贷款购得。在1940年和1944年,李霞卿还两次驾机飞往南美洲为中国的抗战募捐。
1939年美国著名的飞行家罗斯科.特纳(左)捐赠给李霞卿一驾飞机用于在美国的抗日募捐、环美飞行活动,这是捐赠仪式上的一幕。
抗战结束后,李霞卿移居香港,1960年又从香港迁居到美国旧金山。李霞卿1998年1月28日去世,享年86岁。
5、郑汉英——第一位中国空军女军官
郑汉英生于1915年出生在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西乡,郑白峰是她堂兄,
李霞卿是她嫂子。郑汉英在欣赏了李霞卿的飞行特技表演后深受鼓舞,便决意到香港远东飞行训练学校学飞行,并考取国际飞行驾照。
郑汉英也是法国巴黎大学的法学博士。“七七事变”后,郑汉英向民国政府提出加入中国空军的申请,政府便委派她到航空委员会担任秘书长宋美龄的助手,并于1938年授予她空军中尉军衔,郑汉英成为中国空军第一位女军官。
1940年,郑汉英又被政府派往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馆工作,负责向加拿大政府和加拿大民众宣传中国的抗日情况,争取道义和物资上的支持。这期间,她还在在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慈善飞行表演。
1943年9月,郑汉英在温哥华死于肺结核,她口述的遗嘱要求把她所有的文件烧毁,只把她的飞行驾照呈送给中国空军。当地报纸头版刊登了她去世的消息。她被葬于温哥华“海景墓园”,加拿大皇家空军按军队葬礼荣誉为她举行了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