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444|评论: 9

[转帖] 浙江一老人家中这东西,竟藏了68年!银行:非常有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9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海宁长安镇有居民在清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一页旧纸张,竟是68年前的……

         年深日久纸张已经泛黄,边缘略有磨损,上面的字迹也已洇开,但背后的往事却依然动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纸究竟是啥?

  记者在这户居民家中见到了这页纸,其实这是一张1954年的旧债券。


  债券居中一行印着“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浙江制丝一厂职工个人认购单”,并盖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的公章,认购人是秦学英。债券共有两笔,分别于1954年4月24日和6月23日各认缴5万元,一共10万元。

  旧债券从哪来?

  债券认购人秦学英出生于1923年,现已近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介绍说,“这些债券之类的东西都是我爸爸收着的,因为我妈妈不识字,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孩子也不知道。直到老爸走了以后我们整理旧物才发现。”

  除了这张债券,家人们还找到了一张公文——199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宁市支行出具的一份函。其上明确说明,秦学英女士可以凭这张债券,去海宁的工商银行营业部兑付。不过当时秦学英的家人并没有兑换这张债券。



  债券还能兑换吗?

  如今又是数十年过去了,这张债券还能兑换吗?

  秦学英的家人多方打听仍不能确定,于是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求助。“市政热线的工作人员很热心的,他们帮我联系海宁的银行,再经过银行反复查证,确认是可以兑换的。”秦学英的外孙顾先生说道。



  近日上午,工商银行海宁支行工作人员一行,特意来到秦学英家中,告知他们这张债券依然可以兑付:“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这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当时的公告是兑付到1968年为止,后面也可以继续兑付。原来由人民银行兑付,1984年人行、工行分家之后,这个业务全部是转到我们工行来兑付。”



  不过,工作人员同时介绍,1954年时流通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而在1955年3月1日,我国已发行使用第二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也就是说,秦学英的这张面额10万元债券,只相当于后来的10元。当然,债券有一定的利息,经过60多年,利息增长了很多,但是由于基数不大,利息总额也不大:“加上利息,大概是20块钱不到。”

  为了向秦学英及其家属解释这一情况,工商银行海宁支行特意出具了一份函,告知这一信息。公函中提到,票据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票面的经济价值,建议钱女士一家人收藏。



  见证历史

  一张旧票据,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

  1949年,新生的中国为开展建设多次发行公债,向社会筹集资金,全国老百姓积极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一轮又一轮认购公债的热潮。



  秦学英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国家困难,粮食紧张。我们丝厂职工买公债支持国家,我是缫丝机工人,工资不高,所以买了10万元。”

  资料记载,我国于1954年-1958年间,先后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秦学英认购的这张,正是1954年我国首次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背后的故事

  秦学英和丈夫朱炳荫祖籍都是江苏如皋县,朱炳荫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负伤退伍后,夫妻俩落户海宁。



  朱炳荫成了海宁中学的一名教师,而秦学英则在位于长安镇的浙丝一厂工作。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秦学英一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每当国家号召,全家必有响应。“当时号召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群众热心向国家献宝,我的金戒指献掉了,我女儿去了苏北。”

  在秦学英家的客厅中央,挂着一张发黄的奖状。这是1957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给秦学英的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状。秦学英劳动是一把好手,扎实肯干。



  丈夫朱炳荫在部队也是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炳荫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秦学英如今依然保存着丈夫生前获得的一大堆军功章。



  “这才是我们家最大的财富。”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笑着说。

  向老人一家致敬↓↓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学英
dxp

发表于 2022-3-10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当时借银行十万元,估计这辈子也还不清了

发表于 2022-3-1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时期,四川的一个留学人员,在成都建了个水电站,当时向国民银行借款7万元。到还款的时候,折合3斤大米。

发表于 2022-3-1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22-3-10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的10块钱能养过一家人

发表于 2022-3-11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3-12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应该按当时的币值折合粮食(或固定资产)加利息付给老人家。比如当时的10万能买米多少斤,现在按复利该是多少。这样可以避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因素,保护个人的权益。这样做银行更有信用。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