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与一返乡祭祖的副厅对谈及训蒙子女,他以决绝口吻说:“我让孙子随性生活,不强迫他不想干的事。他先爱写字,也象模象样,现在他不爱了就算了,才四岁的娃,何必强迫他?只有一条不准他读《弟子规》……”
一个从事文化工作一生,快退休的副厅,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一度书满蓉城中小学外墙的《弟子规》是“屎拌糖”的精神甜点,真的让我对他刮目不少了!
聊附一文,供读者参阅
充满封建糟粕?废掉“弟子规”不如与时俱进更新
人民日报
2019-10-30 09:07人民日报社
关注
“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近日,有中学语文名师在谈及课改相关问题时,对《弟子规》作出了如是评价,认为这类作品“还是抛弃为好”。此番言论引发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讨论——诸如此类的“训蒙韵文”到底该不该学,应当怎么学?
平心而论,以今人眼光来衡量,《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的确有些过时。譬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没错,但“号泣随,挞无怨”恐怕就有些过火;不能私占公物不假,可这并不是因为怕“亲心伤”,实乃道德良心使然。近些年来,引发这种“不合时宜”批评的,不止《弟子规》。从《二十四孝》中“尝粪忧心”“为母埋儿”的故事,到各类女德班、国学班中的“因果报应”“三从四德”,都不同程度带有封建糟粕的色彩。
此类现象的频繁出现,足以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再思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文古训大多是思想精华。让孩子打小背诵,意在进行一种文化启蒙,更希望他们能从“业精于勤荒于嬉”中懂得勤奋的力量,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明白谦逊好学……
但必须明确的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有些内容经过时间的洗礼历久弥新,也有些在当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已被时代淘汰,甚至与当今的基本价值观南辕北辙。我们的教材和读物之所以要不断更新优化,必要性恰恰在此。
“对待传统中华文化,我们就要用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两个字,扬弃。”所谓扬弃,不是稍有问题就直接摈弃,更多意味着保留有益部分,对不良内容进行选择性删改;不限于要求背诵,讲解不同价值观背后的历史背景,即便是糟粕也不妨告诉孩子它落后在哪里。而从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弘扬文化精髓,有继承,更要有创新。比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内容落了伍,但当代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了《新二十四孝》,这就兼顾了传统性和时代性;有些诗词典故固然生涩,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利用影视手段,让其变得既通俗又有趣。
说到底,传统文化教育是系统工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仅是第一步,教育工作者多花心思、讲究方法,远比一刀切地存或废好。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