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顺,字明遂。
四川阆中市人,生于公元1932年12月19日,逝世于公元2022年4月13日。享年90岁。
他和同时代的丝绸人一样,为四川的丝绸事业的发展和青年人的就业,奋斗了一生、倾注了无数心血,同时见证了中国纺织业的许多企事业单位从无到有,又至盛而衰.这些丝绸界的名人的足迹遍及各个地方,因而可以说从他们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奋斗史,给予了我们无数的怀念。
从1973年起,四川南充阆中缫丝厂连续13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质量稳定在3A级以上。
1959~1985年全厂制丝产品获中央、省、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奖励30多次,获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竞赛、工业普查、“三无”企业、教育卫生、民兵活动、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奖励20多次。
1987年,阆中丝绸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 。
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92617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21789平方米。
有生产车间12个(缫丝5个,丝织4个),主要设备有煮茧机5台,立缫机28台(11120绪),复摇机520窗,丝织机528台。
动力机械总能力1951千瓦,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47.8万元,全厂有职工4622人。
当年产丝48.8万公斤,产值3210万元(含绸的产值);创汇810万美元,实现利税681.4万元。
1978年一1983年间,身为劳资人事科长的孙雨顺,在缫丝厂全体老工人的请求下,会同厂长李富根绘制了青年就业的蓝图。
并在厂领导的带领下,常常无论白天夜间不辞辛劳,奔走在川北南充地区和省城成都相关的工作的途中,为外籍在川北大地的知识青年和在南充范围内的城市男女青年就业,递申请,等审批。
青年职工就业区域涉及到今重庆,南充,广安,巴中,广元等城乡地区。
为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稳定,个人就业及各个家庭和蔼,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
虽然此间大量的男同士从事缫丝业,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工作就业,无疑是曲线就业的唯一出路。
对当时的工作环境,所产生的社会积极作用,无可否定。
阆中缫丝厂当年的辉煌让无数人仰慕,但辉煌的背后,凝聚着当时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努力,艰辛与付出,快乐与成长。
随着时代变迁,丝产品过剩等原因,原来风生水起的丝绸厂逐渐没落,后来关闭,资产被拍卖。
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辉煌的场景,原来的高大的办公楼和宽敞的车间已经荒废,长满了藤蔓,失去往日繁华的厂房和车间仍然矗立在古城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牵扯着阆中人无尽的感概。
但我们永远怀念那个时期的责任与担当。
孙雨顺,字明遂。生于公元1932年12月19日(农历11月22日),逝世于2022年4月13日19时18分(农历3月13日)。
男、汉族,贫民、学生、高中毕业。
1940年-1941年。阆中、城关、保民学校、读书 。
1941年8月-1944年1月,阆中、城关、城内家中,因房屋被日机轰炸。
1944年2月-1948年7月,阆中、城关、马路局 读书。
1948年8月-1949年2月。阆中、城关、杨向渠家,读私书。
1949年3-1949年9月。阆中、城关、做小生意,鸡蛋、花生、纸烟。
1949年10月-1950年1月。阆中、城关、在家内。
1950年2月-1953年2月。阆中、城关、当民兵治安员、卖蔬菜、学弹花、做絮,学徒。
1953年2月-1956年8月。
1953年2月21日,由阆中城关派出所,县劳动科介绍考入本厂,7月加入工会。工作积极上进。阆中、城关、丝厂送茧工人,煮茧管理。
1955年6月8日转正,在本厂先后得物资奖6次,地委荣誉奖1次。
1956年8月-1957年6月。阆中、城关、丝厂干部(未正式提拨) 。
1957年7月-1958年11月。返丝,缫直缫,纤维学安装工人。
1958年11月-1959年8月,组织工作。
1959年9月-1962年8月,代搞卫星厂、后缫管理。
1962年9月-1963年3月,后缫屑物技术员。
1963年3月-1963年8月,1963年8月在南充学习1月半。保卫科工作。10月,在南充地区学习。
1963年10月-1965年3月,厂人事科干事。
1965年4月-1967年3月,借调省厅工作。
1967年4月-1992年,历任厂后缫主管,劳资人事科长,退居二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