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连体钞

[转帖] 王思聪怒怼“连花清瘟”,以岭药业跌停为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处来去处去 发表于 2022-4-18 08:34
每当国家有难时,总有人作妖,拿各种事体来攻击中医,当年没有西医的时候中国人怎么活过来的啊?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要有宰相之才的人才能成为名医,庸医医死的人比医好的人多。皇帝的御医都是名医,但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39岁。中医否定病毒病菌,认为是风邪侵体,治疗方法是驱风辟邪,培元固本,所谓的“大锅汤”的功效也只是清热解毒。中国历史上的大瘟疫都导致人口急剧减少,除了让瘟疫两三年后自然消失之外,中医起不了任何作用。
发表于 2022-4-19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拿你 发表于 2022-4-18 22:28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要有宰相之才的人才能成为名医,庸医医死的人比医好的人多。皇帝的御医都是名 ...

微生物如细菌之类,在人体内致病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是想致病即能致病。致病的依据是人体内由于气血不足造成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兔疫功能低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中药对于微生物的调控机制。这个调控机制是:一、通过中药的双向或多向调节作用机制,扶正益气益血,疏通血脉,促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只有血液循环正常进行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人体防御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才能对侵入人体的微生物通过细胞呑噬作用予以杀伤和消灭……二、通过中药里的有效化学成分,杀灭和抑制微生物的繁衍和增殖。这种抑制和杀灭是蕴藉在扶正补益的前堤下,即扶正中祛邪,补益中进攻,不是为了杀灭而杀灭,而是在培元固本的基础上的抑制和杀灭。
发表于 2022-4-19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拿你 发表于 2022-4-18 22:28
清代名医叶天士说,要有宰相之才的人才能成为名医,庸医医死的人比医好的人多。皇帝的御医都是名 ...

那么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该怎么认识微生物呢?

其实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学就有对各种生物的分类方式,它基于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把世间的生物分为倮虫、毛虫、介虫、鳞虫、羽虫五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虫毛,……;南方生热,热生火,……其虫羽,……;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西方生燥,燥生金,……其虫介……;北方生寒,寒生水,……其虫鳞……”很明显这种分类的名称是基于生物的外观形态而划分,所谓倮虫即体表裸露无毛、介、鳞、羽的生物,例如人类等;而毛虫即体表有毛,如猫、狗等各种走兽;介虫即体表有各种甲壳的虫类和水族,例如乌龟等;鳞虫即体表有鳞的各种生物,例如鱼、蛇等;羽虫即体表有羽毛的各种禽类,例如各种飞鸟等。并且五虫分别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即倮虫属土,毛充属木,介虫属金,鳞充属水,羽虫属火,如此五虫理论很好的与五行理论进行了对接。

那么现代发现的各种微生物能否用传统中医的五虫理论进行阐释呢?据我所知,在传统中医的理论里没有专门对微生物进行阐释的著作与学说,但有相关或相似的理论与学说。明末清初吴又可《温疫论》认为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即疫病是由天地之间的“疫疠之气”所致,不同于传统的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病因。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与现代所发现的病原微生物非常相近,为什么说相近呢?因为它们还是有所区别,首先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为无形之气,而病原微生物为有形之体。虽然传统中医认“气聚成形,形散化气”,但两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另外,现在发现的病原微生物有详细的分类,但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没有更为详尽的分类与描述。

而中医学中的五虫理论反而与现代的微生物学更为接近,不管是五虫还是病原微生物均是有形之体,但在传统中医的典籍里对五虫致病的论述相对比较少,而现代微生物学认为病原微生物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虽然传统中医对五虫的致病性论述较少,但在道教学说中,却有“三尸虫”致病的理论与学说。道教认为人一出生,体内就含有很微细的“三尸虫”,非一般人类肉眼所能见,并认为这是人体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当人体正气虚弱时,“三尸虫”即会致病,所以想要长生,即需要想办法杀死体内的“三尸虫”,这种与现代微生物学就更为接近了。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