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从传统中医的角度看,该怎么认识微生物呢?
其实在《黄帝内经》时代,中医学就有对各种生物的分类方式,它基于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把世间的生物分为倮虫、毛虫、介虫、鳞虫、羽虫五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虫毛,……;南方生热,热生火,……其虫羽,……;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西方生燥,燥生金,……其虫介……;北方生寒,寒生水,……其虫鳞……”很明显这种分类的名称是基于生物的外观形态而划分,所谓倮虫即体表裸露无毛、介、鳞、羽的生物,例如人类等;而毛虫即体表有毛,如猫、狗等各种走兽;介虫即体表有各种甲壳的虫类和水族,例如乌龟等;鳞虫即体表有鳞的各种生物,例如鱼、蛇等;羽虫即体表有羽毛的各种禽类,例如各种飞鸟等。并且五虫分别有其对应的五行属性,即倮虫属土,毛充属木,介虫属金,鳞充属水,羽虫属火,如此五虫理论很好的与五行理论进行了对接。
那么现代发现的各种微生物能否用传统中医的五虫理论进行阐释呢?据我所知,在传统中医的理论里没有专门对微生物进行阐释的著作与学说,但有相关或相似的理论与学说。明末清初吴又可《温疫论》认为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即疫病是由天地之间的“疫疠之气”所致,不同于传统的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病因。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与现代所发现的病原微生物非常相近,为什么说相近呢?因为它们还是有所区别,首先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为无形之气,而病原微生物为有形之体。虽然传统中医认“气聚成形,形散化气”,但两者还是有根本的区别;另外,现在发现的病原微生物有详细的分类,但吴又可所说的“疫疠之气”没有更为详尽的分类与描述。
而中医学中的五虫理论反而与现代的微生物学更为接近,不管是五虫还是病原微生物均是有形之体,但在传统中医的典籍里对五虫致病的论述相对比较少,而现代微生物学认为病原微生物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原因。虽然传统中医对五虫的致病性论述较少,但在道教学说中,却有“三尸虫”致病的理论与学说。道教认为人一出生,体内就含有很微细的“三尸虫”,非一般人类肉眼所能见,并认为这是人体自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当人体正气虚弱时,“三尸虫”即会致病,所以想要长生,即需要想办法杀死体内的“三尸虫”,这种与现代微生物学就更为接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