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儿我已七十一了,身体倍儿棒,还在发挥余热。闲暇之余,脑海里喜欢过电影。忽然想起了钱绍武老先生。我见面必须尊称钱伯伯好!因为钱伯伯在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两次来过广元,一次是以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的身份,赴广元教学考察千佛岩石窟,一次是以全国文艺界慰问团副团长的身份带队,赴云南慰问自卫反击战解放军部队,返京路过广元。钱伯伯两次来广都到过老爷子的家里,和老爷子见面,称呼马老师,俩人交谈盛欢。钱伯伯还给老爷子画过一幅碳精条素描肖像画。钱伯伯由县文化馆张老师、王老师具体负责接待安排。曾在北街文化馆、北门外县委会议室举办过讲座,我也和广元城里一大群大娃儿美术爱好者们聆听了。
二零零六年春季,我到京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下属的工程建设咨询公司发挥余热期间,百忙中专程两次乘车,去京城的东北郊区,地名花家地的中央美院家属区看望钱伯伯。有一次,春暖花开,室外暖阳,钱伯伯状态正浓,擎笔书法两幅条幅,赠于我惠存留念。多少年后,游凤凰县的沈从文先生故居,看到钱钟书先生的书法,才恍然大悟这是“钱体”。钱伯伯的专业是雕塑,但善书法,在中央军委大楼的正厅,嵌挂的是钱伯伯的巨幅书法作品。唉!光阴似箭啰,两位老人前后都逝世了。
钱伯伯厉害吆!五一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就留校任教,五七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的(现名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家称号。五九年回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雕塑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常设小组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等。据说,钱伯伯生前已将自已全部的雕塑作品小样、素描作品、书法作品、教研资料、书画收藏品无偿捐献给家乡无锡市博物馆了。 钱伯伯于二八年四月生于江苏无锡县里赫赫有名的钱家大院。他的亲老辈有:钱穆、钱基博、钱伟长、钱钟书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早已高悬于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史的浩瀚星空。其父钱学熙是北京大学外语教授,英国文学专家。而作为钱家的晚辈,钱绍武却是这个“名门望族”中唯一的雕塑、书法艺术家。 出于好奇,很想了解钱伯伯的父亲钱学熙老先生的情况和经历,在网上搜索,哈哈,居然找到了,这老前辈信息量很大!
钱学熙先生(一九零六至一九七八),北京大学著名英文教授,曾以首席翻译的身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工作。
钱学熙先生出生于江苏无锡县新渎娇(今阳山镇),家庭世代书香。先生的父亲钱六箴,是江苏无锡早期赴日本留学生,诗文兼善,颇具才名。先生的儿子钱绍武,是新中国初期中央美术学院的留苏学生,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祖孙三代,唯独钱学熙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也没留过学,而是走了一条自学成才之道路。
一九一七年,钱学熙随母亲许同英到了苏州,他母亲以工读的形式进博习医院学医,他稍后进了苏州一家教会学校桃坞中学读书。受母亲刻苦求学精神的影响,钱学熙读书十分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后他喜爱上了英国文学,自学钻研更加刻苦,往往废寝忘食,以至患了神经官能症。16岁初中毕业后,只得回家调养。这时,他母亲也已学成回锡,在城里正式挂牌开业,是无锡老城历史上第一个专治妇科、眼科的女西医医生。钱学熙在家仍坚持自学,手不释卷,甚至连一日三餐也离不开书本。几乎是一口饭“吃"一页书,连菜都由家人代夹。日积月累,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记忆力,竟然把一部几寸厚的英国韦氏大辞典都背熟国文学和哲学名著,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哲学,并旁及“三教九流”。唐诗宋词及诸子百家的许多名篇,都能背诵如流.成为一个饱学之士。
一九三二年,钱学熙同妻子焦君梅一起,在无锡城里开了振英补习学校,自任英文教师,并编了《英文文法原理》一书,深受学生欢迎,先后曾再版五次。
一九三五年,经表弟许恩远介绍,为“联笔社"用英文翻译了《韩非子全集》和《明夷待访录》,以后又为北大教授熊十力翻译《论老子道德经》。由此,得到北大与清华“哈佛三杰”的汤用彤、吴宓等教授的赏识,
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他随熊十力去四川,在壁山中学任英文教师。
一九三八年,在昆明遇汤用彤、吴宓教授,持二老书信推荐,钱学熙至上海光华大学任教。两年后,于一九四零年回锡办英语补习学校。
一九四二年冬,经吴宓介绍,辗转数月,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后北大加聘,讲授英国文学批评。用英文写了《文学评论十讲》作为教学讲义,受到朱光潜教授的赞誉和推崇。
一九四四年升任北大外文系副教授。
一九四五年元月,原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私聘英语教授钱学熙先生为准备考大学的儿子汤一介补习英语(汤一介先生在文革期间曾任北大、清华大批判组(即署名“梁效”)材料组组长。哈哈。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北大师生回到北京。先后写了十多篇关于英国文学理论的文章,在《学原》等刊物发表。其时的钱学熙积极支持学生运动。
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积极支持读书的大女儿和小女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并在大会上作为家长代表进行发言。
一九五零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前后共八个月。同年升任教授。
一九五一年夏,经周培源教授介绍,参加了中国九三学社。同年任北大西语系代理主任。他积极热心校务工作,任北大工会候补委员和中苏友好协会北大支会总干事。与沈从文、朱光潜、冯至、卞之琳等过从甚密。 一九五二年,奉调赴朝鲜,参加板门店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工作。回国后,任北大工会总干事。
一九五四年调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曾发表过多篇文艺理论文章。
一九五九年,重回西语系做教研工作。编写文学史。
一九六零年后,担任研究生指导工作,经他指导的研究生杨周翰、罗经国等,后来都成为西语系主要骨干并担任过西语系主任。而钱学熙本人,则由于没有上过大学,也没留过学,被同事们戏称为地地道道的土教授。 一九六六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钱学熙也受到冲击,曾去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鲤鱼洲干校参加劳动。此时,他已患有精神分裂症,由其妻陪同,照料生活。
一九七零年七月,提前回校,仅能参加一些翻译工作,后逐渐失去工作能力。
一九七六年北大退休,回到老家无锡。
钱学熙老先生曾先后写过多次入党报告,留下了不少日记,反映了一个正派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的努力,及其拳拳爱国之心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一九七八年七月十日,钱学熙先生病逝于老家无锡。呜呼!
---------红珊瑚石 壬寅清明 于岭南张九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