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必然担负起“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责任。
Q : 毛校长,您好!很多人称您为“学者型校长”,您认为是您爱阅读的缘故吗?
毛道生:在我眼里,“学者”是一个很高深、很神圣的称呼,意味着学富五车、研究成果丰硕。“学者型校长”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其实是源于一次偶发的舆情事件,通过网络舆情加持而使我一下子成为大众关注的人物,而一家媒体为了吸引大众关注而强行加给我的。说实话,我对“学者型校长”这个“标签”一直畏惧。“学者型校长”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我在任何地方都不敢自称为“学者型校长”。一来,我作为中小学教师,学养和视野远远不够,不能因为自己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攻读了博士学位而忝为“学者型校长”。二来,我害怕沉迷于“学者型校长”的名号而忽略真正优秀的校长首先是“实干型校长”的要求。
李镇西校长曾写了《“学者”是校长的固有属性——从毛道生校长就任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说起》,道出了教师或者校长,天然应该具有“学术性”。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事,如果自身不具有学术气质、学术习惯和学术涵养,就难以与“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呼相匹配。教师或校长通过阅读、反思和研究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厚实学养,才能以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好的追求。校长,是教师群里的一员,是承担办学和管理职能的教师,其本质是教师。“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的学识、思想、视野决定其敏感、洞识、决策等能力。这些都说明了校长学术修己和学术治校的必要性。
校长的主要责任是办学和治校,虽然说“教育思想的领导”是首位的,但教育思想如何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却是需要实干的,是干出来的,不是靠读书和写作。在2007年参与创办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时,有领导问我:“你没有当执行校长的经历,如何办好这所学校?”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泡!泡出来!泡在学校里,和老师们一起干!”当时这位领导没有急于评价,只是点点头。其后,她多次在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突访学校,但我都在学校里,或在教学楼,或在会议室,或在食堂,或在球场。我想,她一方面来关心学校,为学校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在检查我当时说的“泡在学校”是不是真的。作为校长,不要迷恋于“学者型校长”而失去自我,首先要当“实干型校长”。
Q : 您在担任校长之前,是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您觉得作为一位理科教师,阅读给您带来了一些怎样的影响?
毛道生: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往往使人产生是文科生的错觉,其实理科生也应如此。2016年7月14—1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主办,商务印书馆承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2016阅读行动论坛”在树德中学光华校区举行,我做了《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致辞。“人是怎样存在的?”哲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答案,包括实践、思维、交往、学习等等,我提出人的存在应该增加一个新的方式:阅读。阅读具有三大作用:一是帮助人类突破自身局限;二是帮助人类传承自有文明;三是帮助人类实现自我建构。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这均与种族、性别、肤色和职业等无关。当然,教育作为成全和养育生命的事业,教育者必然担负着“培养终身阅读者”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育人,我们投身于阅读推广活动之中,致力于成为坚定的阅读推广人,这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和教师的应有之举。
阅读对于理科生而言有何特别意义?这本是一个不应讨论但又不得不讨论的话题。说不应讨论,是因为阅读是人的存在方式,理科生不应该远离阅读。说不得不讨论,是因为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理科生不爱阅读的现实。激发和引导理科生多读书有着客观的现实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理科生多读书,特别是人文类书籍,可以大大改变理性的科学世界所带来的感性缺乏、生活迟钝、情趣乏味、生命冷漠等可能的局限。教育是触摸生命、理解生命、养育生命、发展生命的伟大事业,特别需要以人文历史知识来涵养自己,从而使自己从注重“知识传递”的学科教学走向“人的培育”的学科教育,回归“育人”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我想,理科生注重阅读,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洞见的人。如能这样,他所从事的事业,不管是否为教育,会变得更有激情和智慧。
Q : 工作第10年时,您担任成都树德中学副校长,后又担任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校长。作为一位学校管理者,阅读给您带来了哪些助力?
毛道生:阅读对校长的作用,我想钱理群教授所倡导的“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书”观点最具说服力。
第一,涵养自我素养。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在与作者对话时还伴随着反思、反省、诊断、重构、生长等人生成长的“内构”的过程,促进读者不断地向“理想的我”逼近,成为“最好的我”。教育是慢的艺术,校长成长也是一个长期积累与磨砺的慢过程。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智慧的沉淀,都需要校长主动地、持续地进行内外兼修。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大师和名家身上汲取教育思想,习得实践智慧,然后通过“接知如接枝”(陶行知)的自我内化和建构过程,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和提升。为了“倒逼”自己阅读,我边工作边进行学历提升,先后获得了教育管理硕士、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
第二,引领教师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于己于生都非常重要。我注重以阅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每学期都要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教师的寒暑假作业都有“读书心得”内容,每周党政联席会都要组织干部进行“读书分享”。一方面鼓励教师广泛阅读,人文类、文学类、学科类等都可涉猎,以拓宽教育视野;另一方面,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而组织主题性阅读,以提升专业素养。例如,针对教师迷失于“概念丛林”,我组织教师阅读石中英教授所著的《穿越“概念丛林”》、李政涛教授所著的《教育常识》等书籍。又例如,我倡导教师树立“生命理解者”的意识,追求“做最懂你的教育”,组织教师阅读成尚荣先生所著的《儿童立场》、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所著的《教育的情调》等书籍。
第三,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是“知识的海洋”,是学生汲取知识、涵养德性、完善人格的地方。把学校建设成为“书香校园”是学校的教育初心和内在使命,学校改造首先从图书馆入手。不管是成都七中,还是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在校园提升计划中,都是把图书馆列为重中之重。我将阅读课列入课表并到图书馆上课,以规范和保障阅读课的落实。在各学部教学区廊道、休闲吧、教室等设立图书角和阅读区,将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相结合。评选“阅读之星”,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活动,整合阅读力量,发挥成人示范和同伴互助的作用。小学部还通过“睡前1000个故事”“100部成长影片”“历史上的今天”“五个起来”“探寻四川十大文化名人”“鱼凫文化展演”等活动,丰富阅读形式,激发阅读欲望。
Q : 您的案头书有哪些?
毛道生:谈及案头书,这或许要谈及我的阅读存在“芜杂不精”的问题。我喜欢阅读,也就喜欢买书。但凡看到好书,不管有没有时间去读,都有买下来的冲动,因此买了很多书。夫人看到满架子的书,经常嗔怪我占空间,笑我又没读多少,放在那里是“充面子”。的确,书是读不完的,怎么办?看书名略知研究方向,看目录领悟逻辑思路,需要时或看到感兴趣的部分就深读下去,这样可以解决书多时少的矛盾。
如果要选择经常翻阅的案头书,这里介绍三类书。
一类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教育论述的书籍,如《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等书籍。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校长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办好一所学校来推动“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校长要主动学习、内化与契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学校建设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堡垒和典范。
二类是陶行知教育著作或研究的书籍,如《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的本质》(湖南人民出版社)、《陶行知教育箴言》(哈尔滨出版社)等书籍。在“文明互鉴”“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号召下,我们既不拒绝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营养,更不能放弃中国优秀的教育思想的传承。校长要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意识和自信,中国既有像《学记》《论语》等这样的经典教育文献,也有像孔子、陶行知等这样的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实践卓有成效,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典范。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时代穿越力,其生活教育、创造教育、大众教育、乡村教育等对新时代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类是教育哲学类的书籍,如《教育哲学》(石中英)、《教育的目的》(怀特海)、《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人是谁》(赫舍尔)等。不进入哲学领域去俯视教育,我们往往停留在对教育表层现象的讨论和研究,就会出现洞察力、教育定力、改革力的孱弱或缺失,表现为教育行为的跟风盲从、东施效颦、变化繁多、形式主义等问题。
Q : 您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案头书有些怎样的变化?
毛道生:人在不同阶段,由于工作领域的需要和学术研究的兴趣,案头书是会发生变化的。
在刚开始读大学时,我对《平凡的世界》(路遥)、《曾国藩》(唐浩明)、《古文观止》(吴楚材)、《通俗哲学》(韩树英)等很喜欢,反复读。在和郑临川先生结成忘年交之后,集中精力读他的文集《苔花集》,以及他推荐的《千家诗评注》(张哲永)等书。在临近毕业时,想着自己应该做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于是对人才学的有关书籍感兴趣,读了《人才学通论》(王通讯)、《人才学论纲》(夏子贵、罗洪铁主编)等书籍,还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化学教育人才素质研究》。
在还是青年教师时,重点阅读化学教学相关的书籍,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同时,对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学类的书籍感兴趣,如《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大众心理学》《心理世界》等杂志。
在担任树德中学德育处主任时,阅读檀传宝教授所著的《德育原理》、朱小蔓教授所著的《中小学德育专题》等著作,让我迅速进入中小学德育管理的角色。我在刚当学校副校长之时,阅读了陈玉琨教授所著的《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托德·威特克尔所著《创新型学校:给学校管理者的9个策略》等著作,让我这个“菜鸟”能迅速上路。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及之后的时间,更多地侧重于教育哲学、人学类书籍。例如教育哲学,我就阅读了吴俊升、黄济、胡德海、张楚廷、陆有铨、石中英、于伟、诺丁斯、杜威、雅斯贝尔斯、怀特海等人的相关著作。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育,人之为人的生长过程”,以及教师是“生命理解者”等教育思想,因此更多地从生命视野思考教育,阅读了爱因斯坦、叶澜、鲁洁、李政涛、朱小蔓、冯建军、金生鈜等对生命、对人的论述的书籍和文章。
Q : 除了刚刚谈到的这些案头书,对您影响深远的书或难忘的书还有哪些?
毛道生:上面主要谈的是教育类书籍对我的影响,其实还有很多非教育类的书籍也对我有很大影响。教师是从事“育人”的神圣事业,但凡有助于引发和推进教师对人,对生命,对生活理解的书籍,我认为都是教师可以阅读的书籍,或者说应该阅读的书籍。
《平凡的世界》(路遥)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小说,这与我出生在生活艰辛的农村有关,让我学会了坦然而豁达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境和挫折,学会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学会永远善待他人等等。《大秦帝国》(孙皓晖)也让我受益匪浅,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让我爱不释手。《射雕英雄传》(金庸)虽为武侠小说,且是中学时代所读,但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很大,让我明白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内涵,成为我选择和坚守教育的价值动力。
Q : 有没有对您阅读影响比较大的人?
毛道生:在我的阅读经历中,太多太多的人提携、指导和教诲我,但最难忘的人物莫过于郑临川老师。郑老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朱自清、闻一多、吴宓等大师,在闻一多研究、唐诗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汪曾祺曾在《闻一多先生上课》一文中写道:“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郑老先生和我在病房成为忘年交,十分偶然。彼时郑老先生已年近八旬,学识渊博,声望颇高,是学校中文系“四老”之一。1993年,我因骨折住院,他因肺炎住院,我俩同在西华师范大学校医院的同一病房住院。他见我在读《古文观止》,就问我是中文系哪一级的学生,当我说我是化学系学生时,他就顿感兴趣和好奇,遂结成忘年交。待我出院后,每周都要到他家去,让他给我讲古诗文,推荐阅读书籍。毕业后,他时时以书信、剪报、誊诗等方式勉励和指导我。他用工工整整的楷书誊录《座右铭》(崔瑗)、《志未酬》(梁启超)、《三十年前好用工》(吴澄)等来勉励我。每隔两周都能收到他的剪报,如《南方周末》等报纸的好文章。每次来信,他都谦虚地称呼我“道生学弟”,让我时时感受到一位长者的关爱,一位师者的教诲,一位智者的点化,一位仁者的熏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郑老先生是我人生的导师和典范,尽管2003年他驾鹤西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无时不在影响我和指引我,永远伴随我的成长。
注1:本文首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
注2:本文访谈者为《新课程评论》编辑谢琰,受访者为成都七中副校长、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冠城实验学校)校长、教育学博士、正高级教师毛道生。
(中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