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环境中江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带。地理坐标在东经104°26′~105°15′、北纬30°31′~31°17′之间。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500-600米,中江处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等特点,降雨较丰沛而季节分配不均,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温自西向东随地势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16.7℃。县境内主要有涪江水系和沱江水系,龙泉山脉为涪江与沱江水系的分水岭。中江挂面原料小麦粉是采用中江县内生产的强筋小麦。
历史溯源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
民国二十年(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相传孟邵奉命巡察台湾凯旋归来,乾隆皇帝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只见莹润洁净的玉碗中银丝盘叠。油光可鉴。嫩绿的菜叶,鲜红的樱桃强烈的吸引着在座官员们的视线。沁人心脾的芳香顿令众人酒意全无,油腻立消,神清气爽。不由发出阵阵赞叹之声。
生产情况
1985年,中江县就有挂面联营厂和专业户150家,年产手工挂面95万公斤,产品远销29个省市。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港澳地区都有中江挂面的销售。1992年,中江挂面的年产量就急剧降低,只有70万公斤,生产挂面的大厂及小厂共有10来家,1999年,年产10万公斤的大厂就只剩一家
2003年,中江县挂面协会成立后就着力于保护"中江挂面"这一品牌,2008年,成功注册了"中江挂面"地理标志商标,这一商标的成功注册促进了中江挂面的飞速发展,使得中江挂面的生产水平,销售渠道不断增加。除了销往中国的29个省市,还远销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文字据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