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昨日也刊文结合自身处在北京的实际状态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胡锡进文中首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在29日做完核酸后,弹窗解除,重新获得进入公共场合的自由。紧接着对北京市朝阳区精准防控的这些努力和效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诚恳希望全国其他地方也能及早发现病例,尽量精准实行三区划分,不要动辄搞一刀切的“全域静态管理”。
对于实施“动态清零”的原则和底线,胡锡进在自己的文章中指出:
坚持动态清零,必须确保这一政策对经济的冲击是可控的,而不是出一两例阳性就搞大规模的休克疗法,让经济生活陷入大规模停滞和混乱。并直接一刀见血地指出:那根本不是动态清零,而且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对于老百姓对“动态清零”这一政策慢慢地产生了很多疑惑的原因,胡锡进也给出解释:
一是奥密克戎传染性太强,不好防,二是有些地方把“全域静态管理”当成了法宝使用,仿佛不顾经济停摆搞极限防控才是“政治正确”,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中央用最小代价争取最大效果的防控基本方针,打击了公众的信心。
对于通过“全域静态管理”来对抗疫情,胡锡进的评价是:
“全域静态管理”防控效果最好,最保险,但它对经济民生的冲击太大了,这样的封城搞多了,搞随意了,大家的信心就没了。那样干不是推动可持续的动态清零,而是粗暴挖动态清零的墙角,动它的根基,是动态清零的高级黑。
在文章最后,胡锡进也呼吁:让核酸更便捷,发现病例更快,第一时间精准封控,未必动态清零就走不出一条低成本的可行之路。不能因为上海疫情扩散了,就否定精准防控本身,大家的教训都成了“一刀切最保险”。
对于胡锡进这篇文章给出的以上观点,部分网友评论表示:
严重同意,可是没有用,有些地方该啥样还是啥样,一声叹息,对各行业的冲击确实都太大了,现在一看见全域静态管理或者行程码带星号就头疼……
下边都教条的管得太死板了,常态化防疫,目前看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结束的战斗,交通放开人员流动,就很容易出现状况……
小地方自知没有北京那样精准管控的实力,所以绝不会冒险……
也有网友给出自己的观点:
坚持动态清零,精准防疫,但也要结合城市不同,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超一线城市,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不可能防疫细则一样。超一线城市的辐射太广,流动性太频繁,抗疫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更需要周边其他城市协同抗疫……
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前进,我们国家的抗疫大局也是如此。我们在伟大的抗疫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防控措施,不断地在曲折中前进。相信,在充分总结全国各地正反两方面防控经验的基础上,一定会摸索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精准防控之路!
对于“动态清零”中在某些地方动辄实行的“全域静态管理”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