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年,因了龙感寺,我每年都要上龙岗山。昨天,又上龙岗山。
我是随入住龙感寺的弘修师父一行去的。
早8:30左右,车出县城,经北门大道向东北而去。途中经过六槐、元坝、歧坪、东溪。
人们常说,立夏三天遍山黄。虽是农忙的日子,但沿途公路上车辆依然很多,小车、大巴、中巴及装载车,一辆接一辆,根本超不了车。
不过半年时间,这一路变化很大。我们的车行得慢,方便在车上说苍溪的传统文化,说元坝旋子山的孔子林,说岳东醪糟、挂面,说那儿的女企业家。不想我去年底要写的人物专访,要采访的主人,我同行的师兄很是熟悉,她的上学、结婚、做生意,到后来的办大山矿泉水厂......我笑道,当时我淘了不少的神,采访到的,还不如师兄说给我的多。
不过,龙感寺那边,出席弘修师办移交会议的镇领导,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很是着急,奈何一路堵车,没办法。
特别是在田菜的七里坡,公路正在维修,在半山腰的弯道前停车,只见对面的大型装载车队一辆辆接着上来,可就是不放我们这边下山的,真急人。
七里坡的位置是很向阳的,特别是正午时,太阳晒得车内很热。我放眼看窗外,只见依山而建的一幢幢小洋楼,由水泥路连起来,很多人家用不锈钢栏杆围起来,花花草草的,看着很是舒服。想起我的知青朋友说到当在这儿当知青,第一顿自己煮的半生不熟的饭,是有生以来最好吃的一顿。看时下的七里坡,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了。
终于放行了,下七里坡,逆东河而上,到田菜,再到东溪,没有过大桥,直往龙感山的龙感寺而去。
龙感寺毁于文革初1966年,只留旧庙遗址及文物景点10多处。1998年9月经沈文献等佛教信众申请,由当地信众金廷芳等并请来的(比丘)释海通在旧址开发建庙,仍名“龙感寺”。自1998年10月8日破土动工,历时六年,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寮房、流通处。常住僧人释海通(比丘)。1999年苍溪县政府行文为开放佛教寺庙。
在苍溪的九个开放寺院中,龙感寺可算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但也是目前最困难一个。疫情的第一年,由于防控条件差,暂停对外活动了。海通师父圆寂后,这么多年来,镇上的老居士上山不容易,转而参加其它教派的活动,龙感寺的香火钱收不起来,好在有桥溪的观音寺支援点香、油。金居士一人看守寺院,维持十分困难。
经过多次佛协考察协商,有弘修师父愿意接手,让年老体弱的金居士退休。
我们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龙感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村两委成员、组长及居士代表等热情接待,移交很顺利。
如师兄所说,我只是做义工,拍了照片,做了会议记录。
二
现在来说龙岗山。
时值正午。汽车从东溪场向北进沟,沿着蜿蜒的通村水泥路、顺着路牌指示,盘旋而上。一路上,车窗外路边的村落住户和绿树向后闪退,割菜籽的农人,刚种下猕猴桃,正在新修的房子,生意盎然;远处的群山相依相偎,峰峰相望,苍苍茫茫,雄伟壮丽。村道没有上级要求的四米宽,但连接了家家户户,很容易走错;水毁了的水泥路,要绕过也很考技术。
汽车终于行驶到水泥路的尽头,停在一块宽阔平坦的草地上(停车场)。其实,这一段水泥和停车场,就是当年的海通师父修的。汽车只能行驶到这里,剩下上山的小路,要用脚步去丈量。
那路是用青石板铺的,也是海通师的功劳。
用脚步丈量,不轻松。同伴们提着行李,潇洒地走在前边。而我,本想赶在最前边拍上山的照片,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到半路,胸口发痛,大口地喘气,只好站在路旁歇息一会。足见当年海通师父修路的艰难。
去龙感寺需经过四重山门,第一、二道山门全系大条石砌成,两侧悬崖绝壁。第一道山门上有对联:满面春风见如来,真心实意拜菩萨。登上二十余级台阶后,来到一块平台继续前行。只见路旁有一口水井,泉水清澈,水雾缭绕,曰龙涎井。水井的左前方的石壁上刻有遒劲有力的四个字:古卧龙岗。相传三国魏灭蜀后,亮之孙诸葛尚与祖母黄氏曾隐居于此避害,故称古卧龙岗。
第二道山门。“春台福地”四个红字屹立门上,熠熠生辉。山门上有对联:门悬壁削人乐太平,插汉摹霄天生险峻。进入第三道山门后,就是龙感寺的第一重殿,房屋侧有一巨大石狮,石狮旁书有“降尽此山魔”文字,前款为龙华居士丕臣捐资监造,后款为民国四年乙卯春月发旦。登上平台,只见石壁上刻有醒目四字:“别有洞天”“古飞云观”。平台右边的石壁上刻有“崇祯四年”的字迹。沿着石阶上行,进入第四道山门后,就到了龙岗山的山顶——罗汉峰。罗汉峰的北面,万丈深渊,令人望而生畏。顶上就是龙感寺,龙感寺的前身为古飞云观。昔龙感寺寺内有大殿三重,晨钟暮鼓扬佛法,焚音袅袅诵吉祥,实为绝佳参禅之地。
严格的说,现在龙感寺的主殿在最上边,第一重殿是地震灾后建的,可惜塑了二十四孝,与佛教道场格格不入。第二重实际是管理人员的住处,相当于寮房。
记得当年去遂宁,没有去过观音寺,去成都没有去过罗汉寺,同样,我去了多次龙感寺,并没有去看过白皮松、晒经石等景点。东溪镇的副书记,与我在新观乡有一面之交,说是白皮松就在龙感寺第二重大殿上边,热情的邀我去看,想到同伴们,我只好谢绝了。
三
新入住的师父,年纪不大(1974年生),很有慈悲心的,承担了原来管寺院的居士的债务。师父不会开车,也没有车,好在他在前期的考察中,与村两委领导关系不错,说是以后可以坐他们的车去东溪场。不过,没有事,他不会下山的。
师父的行李不多,就几个背包,似乎连被盖都没带。那山上,也许连米面都没有,当然更没有天然气,好在有电。我问师父寺院中有没有宽带网,师父说,以后请村委会帮忙装上。
当地政府,是想用龙感寺打造文旅结合,村委是想少一个包袱,必竟那森林防火的责任重大。而师父,是看上了这儿便于参禅的。
我放眼对面,山岭绵亘、沟谷幽深。想到年纪轻轻的,从此便要远城市,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我的心便有了一丝惆怅。
前几天我读过云台山道长的文章,说是“事物的本源非在有用无用,其用大可忽略,而有无才是本根要旨。”世人总将索取当作理所应当,对自然的索取、对他人的索取,看似“有用”,实则伤害了自然、伤害了他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存在即“真理”,只要存在就有意义,只要存在就有价值,只要存在就是有用的,所以其实,“无用”也是一种有用。平衡是很微妙的,“无用之用”恰是一种平衡,它就像是这个世界稳定发展的基石一般,重要至极。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佛曰:如何向上,唯有放下。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容量,当它太满了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当你拿出一部分出来,才可以放进去你想要的东西,放下,一方面是失去,另一方面,是得到。人生就是一个个十字路口组成,都需要自己抉择,每一个抉择都会失去什么,同时一定也会得到些什么,放下心中的执念才会活得自在,放下过去的爱人,才会有今日幸福美满的生活,放下烦恼的过往,才会开心的生活;放下错的事情,才有可能遇见对的事情,放下小贪心,才会迎来大福报,每一次的放下都是一种得到,抱着悲伤过日子注定看不到看不见世间的美好,得失是一个平衡,失去的都会另一种方式回来,唯有放下才可以得到,唯有放下,方可向前。人生真正的起点,不是你出生的那一刻,而是你放下过去的那一刻。当你真的放下,才能迈开轻盈的脚步,去开始另一种生活。
师父是佛弟子,一定是懂得要放下的。
我知道,师父作出入住荒凉的龙感寺,是要勇气的。
我们也一样,在大千世界中,放下,便一了百了了。
2022-5-11草
2022-5-13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