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660|评论: 0

高义奎 :火井若干地名的来由·高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4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井若干地名的来由·高场
高义奎
西出临邛六十里,有火井镇,因有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而得名。今之火井镇辖十个行政村和一个古场镇——高场居民委员会。“高场”是“高家场”的简称,位于火井镇东部,盐井溪穿场而过,将场镇分为南北两半。南边的街道是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区。这里,水泥大道宽阔平坦,高楼新屋鳞次栉比,透着强烈的现代气息。北边的“河北街”街道狭长,蜿蜒二里许,古朴的木架房,陈旧的木板壁、木板门、木铺板、小青瓦,处处散发出浓郁的古色古香。河北街就是高场的古老街道。
据传,古时候,高场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且高姓居多,故名高场。这里是四周山货的集散地。西汉中期,此地乡民在挖掘盐井时,发现并利用天然气煮盐。西汉文学家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在《蜀王本纪》中载曰:“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久而久之,这“火井”就成了本乡的名称,算起来也该有两千多年了。到了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重视发展经济,增加军费,曾于公元219年前后,亲临视察“火井”,改进技术,用竹筒导气,引火至灶,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盐业更加兴旺,高场也随之迅速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557581年)将火井乡升为火井镇。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在此建立火井县,古代星象家袁天罡任火井县令。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才撤县,改建“巡检司”止,在火井置县达668年之久。这期间,除了唐朝(618907年),火井县治在油榨乡,宋朝开宝三年(970年)到至道三年(997 年),火井县治曾迁到平乐镇27年外,火井县治设在高场长达352年,曾先后管辖邛崃西、南二路,包括今之平乐、夹关以及水口、火井等十八个乡镇。明清两代承袭元制,先后在高场设“火井巡检司”衙门,属邛州管辖,负责兵事和治安。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巡检司,改设立火井分县,长达20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撤除分县,改设火井区(第三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过火井,在高场成立了“火井乡苏维埃”政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行联保制,火井联保下辖十五个保(村),包括今之南宝乡全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复设火井乡,直至1950年火井解放。至今二千多年来,火井一直是邛崃西路重镇,高场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火井历史悠久,钟灵毓秀;高场古迹荟萃,人文丰厚。火井古县衙坐落在今之河北街298号(古时高场之上场口),俗称“衙门口”。现遗存的三间木架房(其中一间郭家木屋铺面),就是原县衙之大门(现已修成两间砖木结构临街铺面,属邱家私房)。原有县衙大堂、二堂、男监、女监、客厅、内室,以及后花园等均已损毁无存。据有史料可考的火井县衙,曾因战火两次被焚毁。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蓝大顺(真名蓝朝鼎)造反,兵出灵关,攻镇西山,转战火井,高场街上被焚,县衙亦毁。民国三年(1914年),驻康定川边镇守使陈遐龄之部属团长陈步三反叛,陈遐龄派劲旅追剿。几经转战,陈步三率残部一百余人奔逃火井,与火井分县之巡防军激战,县衙又被焚毁。今存之县衙大门三间木屋,乃此后重建之县衙遗迹。
老街东头有一座高大气派的“海屋”,是火井难得的人文景观,也是民国时期邛崃西路首屈一指的豪华建筑。还有与“海屋”隔沟相邻的金台山,现今唯一遗存的古迹乃是由原建于1886年的文昌宫山门改建的火井小学老校门,高耸于半坡之上,气派雄伟,庄严肃穆,门前古老石梯的累累踏痕,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岁月。
旧时高场,八方商贾云集,自古生意兴隆。有居住火井的外省客商筹建的同乡会馆,供同乡聚会之所。上场有江西馆称“万寿宫”,遗址在今河北街262 号院;中街有福建馆,名“天后宫”,乃福建籍的邱、廖、邓姓所建,遗址在今河北街150号附近;下场有湖广馆,叫“禹王宫”,乃湖广(今之湖南、湖北)籍的庾、兰、曹、高等姓所建,故址在河北街66号院内——后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建为火井女子小学校(已毁)。另外,还有城隍庙、火神庙、川王宫、延生殿,以及街边卧龙岗东头的孔明庙(为纪念诸葛亮视察火井而建),还有台子坝的古戏台,尽皆损毁无存。
古高场原有上、中、下三座木架双檐歇山式桥楼子,都是雕梁画栋,建造精美,巨木桥梁,木板铺道,两侧有齐人高的木栅栏,上覆小青瓦屋面,桥下清流淙淙,桥上凉爽宜人,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上桥名“九龙桥”现为石拱桥,今已恢复为仿古廊桥,并建了廊桥“腾龙桥”;中桥名“回龙桥”,现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此二桥与跨海屋外大安店沟的下桥“文武桥”共称古代火井高场上、中、下三道美丽的廊桥风景。台子坝另有一座横跨大安店沟的独拱石桥,名“卧龙桥”,此桥独特之处,就在于桥的宽度是长度的六倍,是邛崃西路独一无二、桥面最宽、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而且桥洞随沟弯成弓形,桥面与街面齐平,人行其上,不觉是桥,真是独特奇妙。
古老文明的高场,有述说不尽的古老与文明。它,注视着历史长河中的波峰浪谷,激励着今天新的文明,今天也将成为更加文明的历史,明天的文明将会更加灿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2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