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显将军华占魁传
罗友伦
引子
华占魁(1842-1914),字春轩,邛州城东白莲寺(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临邛街道金鹅村)人,参加过抗击日本侵台战争、中法战争以及抗击沙俄入侵黑龙江战争,先后任台湾参将、黑龙江总兵等职,赐黄马褂、胜勇巴图鲁(勇士)、武显将军、记名提督等职,民族英雄,卒后葬于邛崃市城东白莲寺附近,享年72岁。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决定派远征军侵华。是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乔治・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 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历时两年,清朝战败。
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 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一 风起云涌 将星出世
据嘉庆《直隶邛州志》载:“蜀罹献贼蹂躏,几无孑遗。而临邛密尔成都,其剽掠焚杀尤甚。”至道光二十二年更是外忧内患,风起云涌,较嘉庆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时邛崃民生凋零,一片荒凉。
1842年注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年,在这一年,鸦片战争结束,在这一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也在这一年,在中国四川邛崃,这座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东白莲寺附近一农家小院,华占魁呱呱出世。
华家先祖来自江苏无锡,入邛后绕州城散居,以耕读传家。得益于良好家风,华家后人普遍修文习武,成为栋梁之才。
据《民国邛崃县志》记载:华家后人在清代以文、武入仕者达十一人,几乎涵盖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康熙朝华如松(康熙岁贡),雍正朝华方声、华方泰(雍正恩贡),乾隆朝华清、华方韵、华方蓁(乾隆岁贡),嘉庆朝华丰懿、华中兰(嘉庆岁贡),道光朝华常懿(道光恩贡),咸丰朝华懋钦(咸丰岁贡),光绪朝华占魁(武显将军、记名提督),其中华懋钦为清代邛州仅有的六名进士之一,华占魁身居华氏武职之首光耀家族。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相当于今之特别大学的大学生。
华家后人在仕途上的成就,让州人刮目相看,以致邛崃民间有“华家的顶子,孙家的银子”之说,相传至今。
华占魁随着年岁增长,在华父的悉心指导下,每日闻鸡起舞,华占魁天生神力,不但拳脚渐趋纯熟,对兵器也样样精通;在私塾读书、 大学中庸、四书五经熟记于胸对答如流。华占魁不但具有习武天赋而且文武兼备,令人刮目相看。
二 投身行伍 义结鲍超
据《民国邛崃县志》清武职载:“华占魁记名提督,胜勇巴图鲁官狼山镇总兵。”
据《民国邛崃县志》兵士(事)志咸丰防守记戴:“太平天国之僭,天下骚动。皖北之捻,云南陕甘之回,贵州之苗,先后响应。”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危及清朝统治。时年华占魁年满16,年轻力壮,瞒着父母在邛州总兵衙门报名从军。直隶邛州总兵见华占魁年纪不大,但身强力壮,又自愿报效朝廷,忠勇可嘉。便指任他为壮丁小头目。
华占魁一行很快被编入曾国藩的湘军,华占魁的强悍勇猛亦很快在湘军和太平军的战斗中体现出来。绰号“华蛮子” 。同 时, 华占魁刚正廉洁、铁腕治军的手段也振摄三军。他不但明令下属不食鸦片, 自己也不食鸦片,而且从不以鸦片获利。他告戒下属:“一旦发现有谁偷食鸦片,当即处死并用其肝脏下酒。”华占魁说是这样说,但从未用人肝脏下酒,当然,在他的明令下也没有人敢食鸦片,敢和鸦片接触。 于是,他所带领的部队特强的战斗力日益彰显,广为人知。华占魁英勇善战,治军严明很快赢得了湘军名将鲍超的赏识,鲍、华二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亲若兄弟,二人很快义结金兰。
鲍超(1828-1886年),初字春轩,后改春霆,夔州安坪藕塘(今重庆奉节)人 ,清朝晚期名将,民族英雄。
鲍超,行伍出身。先从向荣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调充汀军水师哨长,先后战岳州、武昌、金口,赐号壮勇巴图鲁、官记名水师总兵。咸丰六年(1856年)募汀勇创立霆字五营改领陆军。转战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广东、河南、陕西各地,再赐”博通额巴图鲁“名号,历官湖南绥靖总兵至浙江提督,封一等子爵加一云骑尉世职。同治六年(1867年)率部赴陕西镇压捻军,在安陆之战中被劾误期,辞官。光绪六年(1880年)起任湖南提督,再募军驻直隶乐亭防备俄国。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率部驻防云南白马关外备战。鲍超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 ,身被伤108处。光绪十二年(1886年)逝世,谥忠壮,享年58岁。
华占魁和鲍超的义结金兰,正是他们禀性相同,意气相投的真实写照。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中法战争暴发后,华占魁与鲍超一起奉旨招募上万旧部出征,驻防云南白马关外。但,清朝在中法战争中不战而败的结局,令鲍、华二人万分无奈,唯有借酒消愁,慨叹:“皇上昏聩,有负天朝。”
三 驻防狼山 天降奇缘
在华占魁的一生中,最令其难忘的应该是他带领一标人马,驻防江苏狼山镇的一段日子。按《民国邛崃县志》载,即“华占魁记名提督、胜勇巴图鲁、官狼山镇总兵”,狼山镇,现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驻防期间,他常常查阅案卷,忆及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狼山镇历代总兵和江苏籍的民族英雄,大义凛然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怦然出现,让他景仰万分。
在华占魁头脑中出现最多,影响最深的,就是民族英雄关天培。他常对部下说:“关老将军,是我们每个军人的楷模,军人就该如关老 将军一样,为国为民血染疆场,为国献身再所不惜。”
关天培 (1781年1月8日—1841年2月26日),字仲因,号滋圃。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区)人,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历任把总、千总、守备、参将、副将、提督等要职。在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1841年,鸦片战争暴发,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关天培亲自指挥,尽管守军人数低于对方数倍,面对英军猛攻 仍死守阵地,顽强抵抗。最终因援军未至,被枪弹击中,壮烈殉国。 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每当想到如关天培这样为国为民,面对强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华占魁无不热血沸腾。其时,正值六、七月间,华占魁猛然想起, 江苏地势平坦,湖泊河流众多,现在正是洪水高发期,不知堤防防范如何?虽然他已巡视多次,但仍不放心,于是带上亲兵赶往附近入海口一看究竟。
当华占魁站在堤岸上,凝视着汹涌澎湃的涛涛洪水,思绪万千时,他忽然发现大浪中似有东西在挣扎沉浮。仔细一看,他大叫一声:” 不好!有人落水!“说罢。只见他奋身一跃,势如弓箭离弦,倾刻跃进滚滚波涛。当亲兵们回过神来,准备下水接应时,只见华占魁已手挽一人游到岸边,亲兵们赶紧帮着把人救上岸,进行抢救,这时众人才发现落水的是一个女孩。华占魁二话没说, 将女孩伏在自己的膝盖上,一手扶着女孩,一手在女孩背上拍打 ,很快女孩吐出了肚中的洪水,睁开了眼睛。等女孩休息了一会,华占魁一问,才知道女孩姓王。家住江西,因父母病故,从江西到苏州投靠姑父,谁知,到苏州后,按父母提供的地址,四处打听,才知道她姑父一家早已不在苏州了。而 且,从那以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当王姑娘听到这一消息时,真是如雷轰顶,显得十分无奈,于是,一个人漫无目的,四处乞讨,不知不觉来到这里,当她在堤岸上漫无目的地来回游走时,心中想着“眼下无亲可投,如何是好。”谁知一不小心失脚掉下堤岸,被大浪卷 走。她在大浪中挣扎了不知多久,已经对生存不抱任何希望的王姑娘突然觉得眼前闪过一道光亮,这正是华占魁奋不顾身向她扑去的那一瞬间 ,就是这一瞬间华占魁的奋不顾身,点燃了王姑娘重生的希望。
当华占魁了解到王姑娘无家可归时,吩咐亲兵先把王姑娘扶送回驻地。
回到驻地,华占魁让亲兵将王姑娘安排住下,让厨房安排饭食后,找来几个亲近的将领,先告知王姑娘十分窘迫的处境,然后要大家帮忙想办法,如何安排王姑娘的去处。
众人一阵议论,毫无办法,因为他们都是转战南北来到江苏,一时也找不到可以托付的人。这时,突然有人提议说:“我看这姑娘清秀可人,如果将军愿意,不如娶作夫人,”众人一听一至附和:“这办法好,既解决了王姑娘的去处,也解决了将军室中无人之苦。”华占魁一听立即大声反对说“不可,这不是趁人之危吗?不行!不行!” 这时,只听 一声清脆的声音说道:“我愿意。” 大家一看,正是王姑娘早已站在旁边看着大家,朗声说道。接着,只见王姑娘无比出众地走到华占魁身边说:“在我落入水中,生存无望的时候,是将军打救了我,如果将军愿意,不嫌弃小女,小女愿意服侍将军左右。” 不等华占魁回答,众人已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愿意!愿意!!!”
一场意外的姻缘,就在众人的欢天喜地中画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句号。从此,王姑娘和华占魁一起,随军奔走,和睦相处,情深义重。
华占魁率部与太平军碾转作战,太平军衰落,又调入山东与捻军对抗,华占魁屡立战功。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是而立之年的华占魁,官至台湾参将,奉命镇守台湾。
四 军民团结 智御倭寇
早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1860),西方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造成了中国边疆危机四伏。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成为美国、法国等列强武装侵犯的重点。明治维新一开始(1868),日本在对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日本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光绪元年 (1875年),日本觊觎台湾日久,大批兵船挑衅朗桥。 “朗桥”应为“琅峤”,位处恒春半岛南端,隶属于屏东县,是台湾最南端的乡镇,东临太平洋(菲律宾海),西临台湾海峡(南海),南临巴士海峡(吕宋海峡),由于气候温暖,从前此地遍布蝴蝶兰,恒春的古名“琅峤”,就是排湾族语“兰花”的音译。
日本组建台湾探险队,西乡从道中将带队,率陆军2000人,海军1000人,乘“日出”号、“明石”号、“筑波”号、“龙骧”号、“孟春”号战舰和7艘运兵船拿着先进武器来中国“探险”了。
此时清廷也作出了相对应变,在恭亲王举荐下,船政大巨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事务。
沈葆桢原名沈振忠,字幼丹。晚清时期重要大巨,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林则徐女婿,民族英雄。
沈葆桢至台后,与华占魁亲密合作,一边利用高山族对地形的熟悉和日军展开了山地战;一边坚守城池,壁垒森严,毫不懈怠。琅峤山势奇绝,森林茂密,遮天蔽日,山路陡峭狭窄,日军兵力无法展开,只有沿弯曲的山路婉蜓爬行。台湾原住各民族,男女老幼纷纷参战, 他们在草丛中埋地雷,树杆上挂手雷,在平地挖陷井,陷井内插尖竹竿,他们在大树茂密的树叶掩护下放冷箭,打冷枪,放火铳,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气得西乡从道下令放火烧房,可就在日军放火烧房后撤退时,有的被冷枪打死,有的被冷箭射杀,有的掉进陷井被扎死。日军回营,常常哨兵被射死,营房突然起火,官兵到河里洗澡,脱光衣服下河后,一抬头发现军服不知何时,被挂到了树上,当他们光着身子上树取军服时,突然被绳索勒住脖子吊死,日军就这样深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丢魂失魄。而此时,清军已增至 11000人,增强了防御能力。至此日军死亡500人,中下层官兵厌战、思乡、忧郁甚至自杀,加上粮草供给困难,日军最后不得不撤营退兵。
台海保卫战的经历,让华占魁更加清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除了对军营严令管束,加强训练外就是加强军民团结。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 驰救同胞 血刃沙俄
光绪三年(1877年),华占魁升任黑龙江正三品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驻守宁古塔(今宁安县)。
光绪二十六年秋(1990年),八国联军借口中国义和团运动伤害了他们利益,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前后派出四五万军队登陆, 沙俄更趁机派出十多万军队攻打我东北,在江东64屯奸淫虏掠。“江东64屯”,是指黑龙江左岸,从黑河市对岸精奇里江口处开始,往南直到孙吴县霍尔莫津屯处为止的一段土地,历史上曾经有64屯的中国居民居住,因此得名。全屯男女7000余人,当沙俄军队侵入,仅百余人泅水脱逃,其余悉数惨遭其害。华占魁奉命,率两协人马(两协人马相当于现在两个旅),赶至墨尔根(今嫩江市)驰救。
华占魁指挥人马在俄军来往的山谷两则埋伏,严阵以待。一日后,俄军满戴掠夺的财物,挟持被虏男女进入山谷。华占魁一声令下,清兵开炮轰击,俄军人马纷纷倒地。华占魁见状身先士卒,手擎大刀,率兵杀入沙俄军中。只见华占魁刀锋所指,所向披靡。此次伏击,激战中,华占魁腹部中刀,肠子冒了出来,他当即用刀割下一幅战袍,将肠子塞进肚内,用战袍捆紧,然后翻身上马,继续挥刀杀敌,俄军个个人高马大,与清兵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昏地暗,俄军死伤无数,
倾刻溃散败逃,一埸混战,华占魁与部队失去联系。
而其时华占魁因受伤严重,摔下马来,当华占魁苏醒时,只有那匹战马守候身边,华占魁轻轻用手叩了叩马蹄,那匹极通人性的战马立即卧下,用嘴将华占魁拱上马背,缓缓前行,不久,便遇到打着火把前来搜救的清兵,把华占魁救回驻地。此战,所虏同胞、财物悉数救回。清兵全胜而归,朝廷敕号华占魁为“巴图鲁”(满语“勇士”),授武显将军,升记名提督(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记名即候补),赐黄马褂(黄马褂:清代的一种官服,凡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等皆服黄马褂。后也赐与有军功的臣下。清代的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黄马褂)。华占魁夫人王氏加封诰命。
六 威振污吏 智取宝衣
事隔不久,一个寒冷的清晨,门卫亲兵匆匆忙忙给华占魁带进一件信物,华占魁一看,就知道是赋闲在家的鲍超到了。 还未起床的他,情急之下,来不及梳洗更衣,打着光脚跑出大门,将鲍超迎入室内。谁知鲍超人未落座,就毫不客气地大声吆喝:“华蛮子,你才安逸啊,得了黄马褂,也不让我参拜参拜!”华占魁立即转身去室内取黄马 褂,谁知,鲜为人知的黄马褂却不翼而飞。华占魁稍一皱眉,当即安顿好鲍超说:“大哥,稍等一下,我有点急事,去去就来。”
华占魁出门后,直奔州衙,告知州官黄马褂丢失一事,着令其三日破案,如三日后,不见黄马褂,华占魁冷笑着说道:“请你相信,我自有办法处理。”说罢扬长而去。
三日后,州官请华占魁到衙门指认小偷,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华占魁看也不看一眼,便下令释放“小偷”,州官目瞪口呆,连问“为何?”
华占魁心中知道,这是州官为了掩人耳目,抓了一无辜群众作替罪羊,心明似镜的华占魁,岂能让狗官冤枉好人。 因此,强令州官放人。
原来,这黄马褂令州官眼馋。华占魁为息事宁人,带他入室参拜黄马褂,但拒绝了州官借穿黄马褂的无理要求。因此,华占魁料到是州官因觊觎而起盗心,安排布局,盗走黄马褂。
华占魁识破州官奸计,回到驻地,把真相告知鲍超,鲍超闻言,怒不可遏,但还是要华占魁冷静处理,说:“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好自为之。”华占魁对鲍超说:“大哥放心,,我会处理好的。”说罢与鲍超惜惜分别。
果然,不久,州官战战兢兢地将黄马褂恭恭敬敬送到华占魁住处。华占魁知道狗官心存愧疚,也未加深究。只是以言相劝:“但愿你能从此事中吸限教训,做个好官。”州官恭身无语,唯唯退出。此事就此大 事化小,小事化了。
七 落叶归根 惜别众将
自辽东一战,华占魁深感身心疲惫,上朝请辞解甲归田,回家孝敬父母。“华蛮子”的战绩,素为慈禧悉知,她令华占魁当众脱下衣脲。 面对浑高伤疤的华占魁慈禧大受感动,她对大家说:“你们看到了吧?华蛮子,满身是伤,浑身是胆。如果每个臣工都是这样,大清就可平安无事了。”
带着征战多年的战马大刀、带着黄马褂、胜勇巴图鲁(勇士),武显将军(正二品散官)、记名提督等誉耀,两袖清风的华占魁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乡邛崃。一同回到邛崃的还有30余名忠心耿耿的亲兵将士和相濡以沫的王氏夫人。
华占魁回到邛崃时,父母早已亡故,祖业无多,加之1902—1903年(壬寅、癸卯),邛州遭遇罕见的壬寅癸卯大天干,粮食产量锐减,四处哀鸿遍野。一时间,华占魁紧锁眉头,万般无奈之下,他把亲属将士安排在南门外的关帝庙内,决定穿上黄马褂,前往州衙求助。
去前,华占魁特意到东街理发,此时恰遇州官凤全路过,满街百姓纷纷恭身回避,而正躺在理发椅上理发的华占魁并未在意。可是,谁知如此细节,却被凤全的师爷注意到了,回衙后,立即将此事禀告凤全。凤全本来就是一个狗肚鸡肠,睚眦必报的小人。一听,便说: ”他自以为功高德重,所有人都该敬他三分,殊不知今非昔比,世事都是不怕官只怕管,看吧,总有他求我的时侯。“
果然,当华占魁来到州衙,告知:“因乍回故里,人员众多,吃住成了一道难题,恳请大人出手相助。”狗官一听,心中暗喜:“让你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但嘴上却连连叫苦:“华大人有所不知,大人功高德重,回到故里本该下官隆重接风,谁知天降大灾,颗粒无收,百姓苦啊!”言已至此,华占魁心知肚明,立即起身告辞。
此事,凤全并未就此了结。他更以华占魁穿黄马褂到州衙纳索为名,奏告朝廷。慈禧拿到奏折后,念及“华蛮子”之功以及为再次启用留下余地,不仅不予追究,还下旨询问华占魁回到故里后的身体情况。
风全接旨后,任意搪塞,说:“华大人回到故里,一切均好。”
风全自知奈何不了华占魁,也清楚,以华占魁的性格,决不会向朝廷诉苦,于是,决心让华占魁在邛州自生自灭。
再说华占魁回到关帝庙,眼看着追随自己多年的将士落得如此窘境,心中十分不安。尽管没有一人为此有一句怨言,但联想到自己“子欲孝而亲不在”的经历后,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说:“大家跟随我多年。出生入死,情同父子,本想让大家一起来邛州,彼此有个照应,谁知天不如人愿,遇此大灾之年,本地人都出外逃荒,我们却凑在一起,这岂非自寻死路?大家不愿分离,我知道,但长此以往,决非长久之计,所以我决定,用我所有积畜资助你们回老家侍奉父母,娶妻生子,以尽人伦之道。以后,等你们回到原籍,安顿好了,以后彼此想念了,还可互相往来探望,你们认为如何?”
众人仔细一想,觉得老将军言之有理,于是,除三个孤儿坚持留下照顾还没有子嗣的老将军夫妇外,其他人都拿着银子依依不舍而去。
三个孤儿中,一个姓孙,湖北人;一个姓辜,江西人;一个姓余,四川崇州人。他们认华老将军为父,人称华家三少。与此同时,华占魁也把华夫人的丫环收为义女。
不久,华占魁用余下的积蓄在兴贤街都官巷购一旧宅,稍加维修后,作为安生之所,此处被人们誉称为“将军府”。此时,华家的生活 已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华占魁对三个儿子说:“我们都是当兵的行伍出身,身无所长,舞枪弄刀还行,那我们就学张桓侯(张飞)开店吧。宰牛卖肉,这门生意成本底,利润大,干的人不多,正好人弃我取,大有所为。”其实,华占魁之所以想到“宰牛卖肉”,源于,他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和思念。在他所辖部队,只要战事稍息,他即安排宰牛炖肉,让士兵饱餐。由于众兵士常食牛肉,个个体力渐强,体质渐壮。于是,他想到,在邛州向家乡父老举荐常吃牛肉,肯定能强身健体。华家众人,在华占魁的倡导带领下,很快就开起了自宰自卖的牛肉店。一个由情谊凝聚起来的家庭,肝胆相照,相濡以沫地在邛崃生根发芽,散枝发叶繁衍后代。
1914年,农历腊月29日,饱受伤病折磨的华占魁与世长辞,这天正是他的生日。
八 味道之腴 喜结良缘
华老将军走了,但他是带着遗憾走的。
话说华占魁牛肉店开设在邛州鼓楼,州衙附逝,由于州人食用华家出售的清炖年肉、红烧牛肉后,深感对强身健体颇有俾益。来往食 客越来越多,广受欢迎。
有一天, 华老将军闲暇无事,一人一碗清炖牛肉,一壶临邛曲酒,目睹大堂内,人山人海的食客,心中高兴无比。正在此时,华三少从外面回到牛肉店,走到老将军桌前,将手中一草纸包放在将军面前,说:“父亲,你看这是什么?”老将军放下酒杯,打开草纸包一看, 原来是一坨黑不溜秋的东西,连忙问:“这是啥东西?”华三少慢不经心地说:“牛肉啊。”说罢,从厨案上拿过一把菜刀,一刀切下,那坨黑不溜秋的东西,立刻被切成两半,此时,被切成两半的黑东西立即呈现出红中透亮,不仅色彩喜人,其浓郁的香味更是诱人。华占魁脱口问道:“这是啥子牛肉?”华三少笑着答道。“干牛肉?”华占魁继续问,“干牛肉?” 华三少仍然笑着回答。并为华老将军细说这“干牛肉”的来历。
华三少说:”我前几天上街转耍,遇到一挑挑走街串巷,叫卖干牛肉的老者,随便切一块尝了一口,真是味道丰腴,美不可言。这几天,我有意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位老者姓蒋,制作的牛肉别有风味,只 是资金不足,无法开店,只能挑担,走街串巷叫卖。我想和父亲商量, 能否让其入伙加盟,扩大我们的肉店的经营项目。“ 华老将军一听,立即大笑着说:”好啊,就是不知道姓蒋的有没有这个意思。“华三少一听老将军同意,立即说:”我已打听清楚,他们住在北门外,我愿和父亲同往与其商量。“父子说罢,立即起身向北门而去。
当华家父子来到蒋家,此时,挑挑卖年肉的蒋姓老者已收摊在家备货。他叫蒋世年,是蒋氏迁居邛州后的第十代子孙,蒋世年见华家父子来访,立即请进屋中,敬茶以待。交谈中了解到,原来蒋家是康熙廿年,因”湖广填四川“,迁来邛州。来川之前,蒋家先辈,适时分迁,将自制的牛肉干分与众人,以解途中饥馑。当他们到了邛崃定居后,受此启发,再借鉴川菜腌制的做法,制作出现在的干牛肉,世代以此为业。至今,每天准备的干牛肉。每天都能卖完,蒋世年接着笑了笑说:“看来这蒋氏干牛肉 还很受欢迎。”
但谈到加盟入伙,却被蒋世年婉言拒绝。而且言谈中,蒋世年还透露出一层意思,就是希望,有一天,他的后人,也能开店贩卖蒋氏干牛肉。
华占魁老将军,想和蒋世年联手经营的愿望终未实现,他带着遣憾走了。
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当蒋世年的后人蒋福明在邛崃市正式以“福明蒋牛肉”开店营业时,其妻华丽萍正是华占魁老将军的后人。 “华蒋”的结合,不但实现了华老将军“华蒋”联合经营的愿望,而且深化了华老将军的愿望,成为夫妻。
蒋福明和华丽萍在继承蒋氏干巴牛肉的基础上,首先选定以‘黄牛肉’为基础食材,再加入中草药香料,融入麻辣川味元素,品种众多,屡屡获奖,名扬天下,形成到邛崃,“不吃蒋牛肉,枉到邛崃游”的良好口碑。
真是:味道丰腴,喜结良缘。华占魁老将军完全可以心满意足,长辞于世了。
后 记
在撰写《武显将军华占魁传》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老将军后人华丽萍手中,得到由彭宗继撰写的《武显将军华占魁》一文,阅后大受启发,充实了本文的撰写。其文后记,阅后让人联想尤多,于是,原文照录于后,以作本文“后记”。
华占魁去世后,华家三少为了一块不大的墓碑,不得不出卖华家祖业的一半。不久,那匹陪伴华占魁多年的战马也随他而去,四十年后,一值供在华家神龛上的黄马褂也风蚀为粉末。华占魁的战刀也融入铁炉,将军府改作它用,与此同时,华占魁坟墓两度被掘。墓碑受损。
然而,家乡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晚清民族英雄。华占魁去世数年后,即被宁湘编入民国《邛崃县志P26:仕宦》。其文云:“华占魁,记名提督,胜勇巴图鲁,官狼山镇总兵。”
改革开放后,我市张平轼老师收集整理华占魁事迹后写成《武显将军华占魁》一文,被收入《邛崃政协文史资料》《邛崃市志》《临邛镇志》,并被《龙门阵》杂志采用。
金鹅村村民宋绍卿老师于2016年9月写成《保护(抢救)邛崃历史文化遗迹建议书》上交邛崃市文旅局,并写成《武显将军华占魁的传奇故事》投稿《华西都市报》“百家姓栏目P26:蜀中人物”。
2019年春,华占魁后人华丽萍、华致兴、付燕君得知其墓地将被征用后,当即向市志办、文旅、民政、文化、文管表达了原址保护华占魁墓的愿望,并致函邛崃市市长信箱,均得到积极回应。3月中旬,副市长杨敏,市委副书记、市长惠朝旭等领导先后签字同意原址保护华占魁坟墓。
但愿此“后记”,能让我们每个人记忆犹新,英雄人物,尤其是民族英雄,他们奋勇杀敌,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反侵略战争中贡献卓越,值得我们世代缅怀记念。
于2022年6月4日完成第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