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粽子吃包子四川比较特别的是川北岷江方言岛区域(剑阁、南部、阆中、盐亭、西充、三台等),由于有很多唐宋起就世居四川的土著家族,那一带端阳节习俗更为古朴,受全国性风俗影响很小。这一带不吃粽子,端阳节要吃包子、馒头。
民间传说是说这源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用“孔明馒头”祭祀的习俗,但也并无法考证。民间曾有传说,四川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极其爱戴,诸葛亮去世后,四川人男女老少头上都包白色和皂色的帕子,俗称“戴天孝”,而蒸包子馒头也是纪念诸葛亮。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蛮,渡泸水,馒头祭亡魂的典故。
随着“湖广填四川”, 下江人就将吃棕子纪念屈原的习俗带入四川,而川北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端午做包子馒头的习俗。
另一种较现实的说法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小麦成熟之际,人们为了尝鲜,就会用新鲜的面粉做包子馒头,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年代,端午节是村民们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一天几乎家家能闻到包子的香味。当然也有人认为,主要是阆中的农村地区不盛产包粽子的叶子,而人们又觉得粽子和包子外形差不多,就纷纷用包子代替粽子。
川北人包包子,主要以豆角、白菜、南瓜等新鲜蔬菜瓜果和腊肉、豆腐为主,过去条件不好的时候,也有用大米做馅儿的。一般在端午节的前几天,村民就找出保存好的酵面团捣烂,用水泡上一两天,然后调入面粉发酵。有时一块酵面团像奥运火炬一样由一家传递到另一家,最后传遍全村,相当壮观。除了包子,川北人也经常在端午这天吃以新鲜嫩南瓜丝为馅的烫面饺,其简单而又醇美的味道至今为很多在外的川北人所回味。
川北岷江方言岛过端午节吃包子的习俗可能非常古老。 虽然包子是否是诸葛亮发明的并不可考,但包子起源于四川地区却是确有其事。
唐代赵璘《因话录》中写到 “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他认为,包子起源于蜀地是真,但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可能有附会的成分。宋代陆游曾写到:“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其下作注:“蜀中杂彘肉作巢馒头,佳甚。唐人止谓馒头为笼饼。”由此可见,宋代四川的猪肉包子,就已经在全国颇有名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