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邵繪

浅谈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全国甲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0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 人生的几何体
咋觉得那么陌生呢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沁芳”二字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小说中许多名场面都发生在此,题出得好。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出题人巧妙通过三个例子,带出文学创作中“述古”与“编新”的问题,也考验了考生对经典文本的熟悉程度和体悟深度。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大语文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提法。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该命题表现出了加强教考衔接,有效服务“双减”,切实引导教学,激励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素养的典型特征,意在引导学生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中国教育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确实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园林设计、烹饪饮食、中医养生、诗词曲艺、服饰设计、审美情趣、人事管理等等。要说谁能担得起“到了千年不觉陈”的境界,《红楼梦》绝对当仁不让。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匾额题名”引发对学习和生活的思考,体现“古为今用”。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抓住贾宝玉的题额之妙,即可抽丝剥茧,提出正确的论点。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作文引爆传统文化热潮,既需要年轻人亲近经典,也要对文学经典进行全新解读,恰如源头活水“沁芳”,源远流长。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润物沁芳园、桃李满天下"这个题目可以记一个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可以从“沁芳”说开去

 楼主| 发表于 2022-6-1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不过是个引子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7日上午11:30,2022年全国高考的首场语文考试结束。“高考作文”,“全国甲卷难”的话题冲上热搜。(据6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网友讨论最多的是全国甲卷有关《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很多网友表示看完作文题目有点头疼,有网友庆幸自己“还好考得早”。有网友说,就是曹雪芹来考,也要准备复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作文题难在哪,有网友评论:          难在审题环节就要花费不少功夫。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所给的材料提到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有人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

这个题目让人感到不好写,就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确定论点与论述范围,材料并没有“明示”。有网友认为,根据材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察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启发学生的开放思维,从各个角度来考察事物;也有的说,题目中“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相关表述就给出了审题思路,只有独创的才有价值,启发的是创新思维;还有网友说,因为是贾宝玉喜欢“沁芳”,贾政就点头了,如果贾宝玉偏向其他的,贾政也会点头,好不好,有话语权与拍板权的说了算。

以上几个侧重点,到底哪个是出题者的本意?这个不便猜测。作文难的一个原因,就难在猜测出题者的思路。所谓审题,无非就是想摸准出题者的意图,想顺着“标准答案”所要的思路去展开论述。所谓怕跑题了,怕写偏了,也是担心没摸准出题者的思路,不符合“标准答案”的要求。

“全国甲卷难”,难在作文题。作文题为什么让人感到难,或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所说,匾额题名并没有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择。因为是开放式的题目,难以把握出题者的本意,所以,让人感到犯难,不知如何去切题,怕跑偏了。

有人说,“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就是出题者的思路,本题要围绕创新思维来表达。也许未必如此。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并非是因为创新思维收到效果,而是“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说白了,“沁芳”更贴近事物的实际。“翼然”只是形似,“泻玉”也是偏重于形,“沁芳”则意似,神形兼备,又意味深长,更贴切而已。“沁芳”让人中意,与是否借鉴、独创无关,观察的角度更符合事物的全貌(包括外表与内在)。不论借鉴还是创新,能符合实际应用,就是好的。

一个开放式的题目,原本可以见仁见智,多角度审题,多角度论述。如果大家能放开思路,不用去猜测迎合“标准答案”,也许就不会感到难以下笔。为什么其他几道作文题,大家没有感到那么难,就是在题目中已比较清晰地表明了论述范围,就如专家所说,考题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是规定好的。

诸如有关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那道作文题,哪怕不懂围棋,不懂这些术语,也能看懂题意,一看题目就知道应该围绕哪个主题去立意。

所以,既然是开放式的作文题,就不妨让考生有放开写的空间,以全面考察考生的语文修养、生活认知、想象力之类。只要是言之成理、成文,没有错误观点,能自圆其说就行。如果能让人放下“跑题”的顾虑,也许就不会让人感到难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6-14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作文”,“全国甲卷难”的话题冲上热搜。

发表于 2022-6-1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的。”贾政听了,沉思一回。又近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宝玉只得随往,尚不知何意。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薨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

发表于 2022-6-1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高考作文审题难度有些大,但是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成文并不难。以全国甲卷为例,考生一看《红楼梦》内容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但仔细品味一下,题目材料中的‘直接移用’即为模仿,‘借鉴化用’即为借鉴,‘根据情境独创’即为创新,这是学习工作等必须经历的三阶段,以此来写,其实就不难了。”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认为今年全国甲卷作文题难吗?你是如何理解这道大题的?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发表于 2022-6-16 14:1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