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龙山人《骆状元巷》散文
骆状元巷记忆
朱 醴
小时候在卫干院和厅机关住的时候,总要在上汪家拐的路口那家杂货店去打酱油醋和买豆瓣味精之类的调料。丁字路口的南面,其实还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与道路交叉成为十字。由于进出的人实在太少,几乎看不出来。入口两边的红砖墙壁,剥落了不少,巷口一人多高的地方,钉着一块不到一尺的搪瓷招牌,蓝底白字,带一圈方框,写着“落酱园巷”。我们都以为这是一处酿造园子,却没有想到,其实真实的地名是骆状元巷。而这位骆状元,不仅是我的老乡,而且还是邻居。
记得当年小时候总是充满好奇心,所以周边的巷子都跑了个遍。有一次就特意去巷子里看看,想看到酿造厂一般的情景什么样子,是不是和家乡的冬尖酱园一样。
但是,走进去之后,里面并没有厂门之类的建筑,倒是分布着几处民国风格的宅子。外形就是今天宽窄巷子保留下来的那种,古色古香却又有着欧式浪漫线条。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进去不远左手的宅子就是骆状元故居————清漪楼。
门口的对联已经早已没有印象了,如果一直保留着的话,应该写的是:
物新人惟旧
心远地自偏
而大门匾额则是:衡门栖迟
依稀记得天井里的水池开满了睡莲,金鱼在水缸里嬉戏畅游。
房屋外观都很雅致,竹木扶疏之间,门窗显得幽静而安详。
院子是不能随便进的,所以,一个人不好逗留太久。好在那时只是小孩,也没有人出来吆喝驱赶。远望之下,正堂内部的对联就更不太容易看清,据说是骆状元写的西湖平湖秋月景点的对联:
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
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究竟有没有对联,一直成了模糊的记忆。只是后人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副对联,来自西湖。可见骆状元对它的钟爱程度。
后来,经过文史专家的考证介绍,这里也是观澜诗社应酬唱和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年骆状元赴雅安主持文官考试,登蒙顶山受了风寒,回来不久就溘然长逝。灵柩就是从这里出发,一路上民众路祭不断,当天傍晚才走到牛市口,再船运回资州老家舒家桥安葬。
周叔平先生的诗里,则回忆说八十年代的清漪楼转手几十年之后,已经破败,到处都有倒塌的痕迹。
最为可惜的,就是在城市拆迁改造中,这一历史遗迹未能保存下来。当报纸宣传“落酱园巷”其实是“骆状元巷”时,这里的一切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了。最遗憾的就是,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
我家住在资中状元街上,当年骆状元就曾经在家对面的艺风书院读书。我家的针线,大约他也买过,缝补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动手,也许也会找我家。
书院后来改作师范,是我们小学最爱玩的地方,看了很多高水平的艺术表演,也在后山捡柴和割兔草。师范运动场是我们附小开运动会的地方。那里师范食堂外的状元井则是南宋状元赵逵所留,骆状元也饮用过,也就更名副其实。
骆状元走过的许多地方,我也都去过不少,不光是他考试的保和殿,北大以及北京的风景名胜,甚至包括一般人不会去的地方,如:蓥华山、双忠祠、越西、泥巴山、乌斯河、大渡河、金凤寺、石经寺、云峰寺、磁器口…………更不用说资州、重龙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文翁石室、川大、龙泉山这些地方了。缘分真是十分奇妙,当初去这些地方的时候,完全想不到,骆状元也走过这些地方。
骆状元就读的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就是如今的石室中学,我作为石室校友,居然也是骆状元的校友了。古柏泉先生夫妇,我们叫古公公、姑婆,说起来又是沾亲带故。骆状元不仅是老乡、校友、远亲、长辈,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前贤、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