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遵义,历史丰碑自在民心上
孙 权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注入红色基因,为民锤炼党性,争当时代新人”,中顾国际党支部一行人员怀着对伟大长征的崇敬心情,在全国疫情缓解之际,走进了红色遵义。
烈士丰碑,党徽高耸,熠熠闪光
入夏6月,在参观如潮的人流中,在等待当地核酸验证码出台之后,首先来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敬拜献花。一到大门口,此时,天暗云遮,凉气袭袭。山顶雾气蒙蒙,雨点,滴滴洒洒,犹如苍天悲泪,群山而哀。两旁雕塑,武威的红军群雕艺术之墙,高高长长,起伏有致。那鲜活的红军之魂,在翠绿的山林掩映下,为陵园的悲壮挺拔,气吞山河的雄伟,增添了分外的宁静与肃穆之感。那正中宽宽的石阶上,人群依然不绝,虔诚之心,依然深重。在湿漉漉而光洁的石阶上,一阵阵步履之声,依然是步步的沉重。一群群人流,依然是神情凝重。
来到山腰,广场之大,四面绿树苍翠,雄伟的纪念碑高高耸立,闪耀的党徽,高耸在碑顶。碑身由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字格外醒目。圆环杯状的巨大碑壁外红内白,由四尊红军头塑雕像肩顶在主碑的外围。凝视造型,极为特色,细观遐想,突觉其艺术魅力,让人极其震撼。它,似乎寓意着一支高高的巨大蜡烛之火,在巨大的烛杯护卫之下,那红军的生命之火,将千秋万古永不熄灭。由此可见,其设计者如此之高的造诣,如此设计的绝伦精妙,如此极具艺术的视觉冲击力,真让人为之感叹不已!这,简直是绝世之作,千古之作,全世界绝无仅有!
来到碑前,全体一行献上花篮,深情的默哀,深深的鞠躬,每一位同志,将一束束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放到“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的祭台上,久久注视着台上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上那闪耀的红五星,感恩他们为缔造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青瓦红墙,历史光辉,永照千秋
来到遵义会议圣地瞻仰,在正街上,只见遵义会议的正大门,青瓦红檐,雕帘画壁,四柱方挺,朱红威严。门楼正中,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烫金的6个大字,熠熠生辉闪光。楼前,高高齐檐的笔直棕榈,像两位忠诚的卫士,日夜不倦的守卫在会址的门前。
在此,特扯起“注入红色基因,为民锤炼党性,争当时代新人”的横幅,在门楼前,留下了我们珍贵的合影。
在馆侧门,依然是人流排队一串串,疫情检测依然甚严,关口重重,但来自全国各地参观的人流,依然不断,长长的队伍,缓缓而有序的在流入会馆。
一进馆内,大坝上歌声飞扬,几十位身着红军服装的男女青年,在红旗飘舞,中国工农红军军旗的引领下欢歌起舞,两位女青年歌手,正高唱着红军之歌。哦,原来中央电视台正在这里录制节目,为“七一建党”献上一份大礼。
那歌声,由歌手领唱,清脆悦耳,高亢激越,欢快而雄壮,响彻会馆,响彻云霄,把红军胜利,军民鱼水之情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无限鼓舞的力量!
歌舞在排练,歌声在萦绕,舞蹈很壮观。在歌舞声中,驻足此馆楼下,百年古槐,枝繁虬劲,耸立苍天,纵览风云,亲历见证,烽烟漫卷。槐下,便是遵义会议会址的砖瓦木楼。注目凝望,遐思87年前,一场关乎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会议,就在这幢二楼召开。
目睹此景,一段辉煌壮丽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记载,便浮现在眼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
1935年1月,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坚持独立自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堪称中国共产党早期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典范。
在此段中,字字凝重,句句千钧。坚持独立自主,按照民主集中原则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哦,遵义会议,堪称中国共产党早期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典范。这个典范,她,却是永恒的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的光辉史诗,不愧屹立于东方之巅的活力所在!不愧于历史永生的根基所在!
回望历史,“遵义会议”为我们拉开了历史的序幕: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连续突破3道封锁线的到达湘江边,遭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红军将士英勇奋战,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队伍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
“血的事实,使党和红军开始深刻反思左倾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刻不容缓。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
在二楼,一间长屋内,20多把椅子紧凑摆放在一张长木桌周围。这就是召开遵义会议的会议室。
在这简朴的会议室,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似乎看到:
在紧张激战的长征途中,中央红军能挤出长达3天时间,坐下来冷静分析、回顾总结、拨开迷雾、寻求出路,在深入探讨而激烈的辨析、交锋、判断之中,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至此,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毛泽东指挥红军,灵活应变,高瞻远瞩,气吞山河,挥师金戈铁马,所向披靡,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重重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长征,书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纪念馆内,图文并茂,感召后人
在遵义会议历史陈列馆中,一尊尊高大挺拔的威武塑像,一幅幅鲜活的壮丽画卷,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张张原始图片,一个个模拟场景,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真实再现了长征途中血染湘江、飞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感人场景。这一幕幕,无不使青年一代,感触颇深,深深震撼着心灵;无不惊叹在血战的烈火与崇高信仰的奋战之中,铸造出的中国共产党一代伟人与几万红军战士卓越的功勋,是多么的艰辛而来之不易!
历史证明,遵义会议精神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生动教材,是独立自主、勇闯新路的光辉典范,是化解风险、敢于斗争的力量源泉。一路参观,聆听讲解,接受革命的精神洗礼,感悟伟大转折的重大历史意义。
在离会址之时,思绪如潮,感慨万千,胸涛澎湃,那倾泻的肺腑之言,便奋笔疾抒在参观笔录上:“遵义伟大转折,民族之幸!遵义光辉,万古长存!”
这次红色基地参观,全体一行不仅增强了的革命的坚定信念,那奔腾的热血,还将心中的青春之火熊熊点亮,誓言立下壮志,一定要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点得更加闪亮!
回望遵义,对追寻红色精神的挚情久久不舍。
回望遵义,对感悟红军将士不惧生死而执著追求革命的信仰感触颇深!
回望遵义,对领悟遵义精神担当起而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感到更加沉重而深远!
洒一行热泪告别红色的遵义;
鞠一躬深情致谢革命的洗礼;
抒一腔豪情高唱颂扬的赞歌。
回望遵义,心中那一腔爱党的热情,在滚烫的热血里激荡。
此刻,不由回目,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向红色遵义致敬!
向红色岁月致敬!
向红色历史致敬!
(2022年6月12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