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跪拜礼吗?
————
《周礼》:"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1)稽首礼。伏地大礼,最隆重礼仪,用于祭拜天地、先祖,丧葬。
(2)顿首礼。即磕头,用于子女拜父母。
(3)空首礼。又称为拜手,长辈对晚辈回拜礼。
(4)振动礼。丧礼中最隆重,拜后还要顿足、跳跃而起,全身战栗不已,表示极度悲哀之情。
(5)吉拜礼和凶拜礼,子为父母、妇人为丈夫、父亲为长子居丧时,答拜吊唁宾客行此礼,表示极度的悲痛和感激。
可以看到,古人不会轻易下跪,唯有跪天跪地跪祖先和双亲。
——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男儿膝下有黄金’”。
日常礼仪只是相互“作揖拜礼“。
——
《战国策》:"秦王跪(跪坐)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两汉,官员上朝议事,都是席地而坐论道。
到唐朝,官员上朝议事,都是坐凳论道。
——
到宋朝,不奏事时坐着,该谁奏事,须站出来,奏完复坐。
——
到元朝,需要下跪。《元朝名臣事略》记载:“……入见,皆跪奏事。”元《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
明朝初期有跪拜礼,但洪武四年,鉴于“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朱元璋下诏规定,官民行揖拜礼即可。所谓揖拜礼,就是拱手作揖。《明史·礼志》:“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
明朝时期,罪犯在“明镜高悬“法堂要下跪。
平时,百姓见皇帝和官员,官员见皇帝,无须下跪,皆行揖拜礼。亲见都无须跪,接旨更也无须下跪,所以,明朝的接旨人都是站着接旨。
——
到清朝时,上朝跪着趴着,不论年龄。百姓见到官员皆要下跪行礼。《清会典》记载: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按清律,遇到有旨需全家跪拜,下跪接旨。
跪死的案例:73岁刘于义被乾隆召到养心殿。按规定,须全程趴跪在地上,那天,跪得太久,有些头昏脑涨,结束后,站起身时,脚不小心踩到衣袂,身体重重摔在地上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