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拙著《让你真懂四川话——巴蜀方言难表字难解释词条逐字解》。词条逐字解离不开字义,《新华字典》部分字义词义与笔者见解有相左,粗略统计,近三十个。几年来,多次以各种方式想与字典编纂者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联系,但是一直无回响,邮件拒收,与其所办刊物联系,也无回应。
前一段我联系了中国语言学会,想不到会有回复,秘书处告诉我:如希望参会,请提交1500字以内论文提要,提要经匿名评审通过后会收到会议通知(参会名额有一定限制)。于是我照办。过了一段时间我网上查阅,发现我没条件参加(入会者需副教授级以上专业人员,我是初中学历小百姓)。我把情况告诉秘书处,于是秘书处回复:邮件均已收到。迟复为歉!因疫情原因,提要评审工作暂时未能如期开展,请理解。您所撰与《新华字典》商榷的内容(2万字),恐不适合语言学会年会。您可以投给辞书学会、《辞书研究》或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中心一试。
我从没奢想我的个人见解要参加年会,我只希望看看能否借语言学会可以联系上语言研究所。我的眼睛里,“中国语言学会”是“语言研究所”家里人,因为在“语言研究所”官网组织架构中,“中国语言学会”赫然在列。好不容易联系上“语言学会”,不但没兴趣看我的个人见解,也不打算把我的个人见解提呈语言研究所。明明进了语言研究所的门了,偏要把我往外推叫另找。多跑路我不推辞,问题是弯拐跑路基本没用。辞书学会、《辞书研究》与语言研究所不是一家人,本该张三的事推给李四打理,没有谁会想多事要越俎代疱。语言研究所有十多个科室,它的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不知同不同语言学会叫我找的辞书编纂中心?如果到头来说多“研究”二字是错找,岂不冤枉?如果最后告诉我,该找的应是《新华字典》编辑室,岂不冤枉?但是事情到这步已经没法了,唯一做法只能照办。照办的结果,果然与我之前找语言研究所及有关单位的结果一样,投信“辞书学会”无回音,投稿《辞书研究》同样无回音,而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找不到单独的电话或邮箱,我按信息页最下面显示的语言研究所邮箱再发邮件,同样拒收。
前路无明,这种状况应该是找不下去了。想不到出了毒教材事件,教育部开通了教材问题反映邮箱,我再燃希望,于是向教育部邮箱发信——
教育部教材问题反映邮箱的老师:您好!
欢迎教育部开通教材问题反映邮箱。想了解:除了插画及课本内容,《新华字典》算不算教材?如果我提出它近三十个字词是乱释义,您们管不管?如果您们说它不是教材、是工具书,不归您们管,你们不管,那么此信只好作罢。如果您们认为,它应算教材,虽然不是教育部门出版,但上亿学生人手一册,是教育内容,是教化,涉及知识掌握的正确与否,你们有不可脱卸的反映责任及监督权,应该管,那么您们作回复我即发材料。
发此信实是不得已。按正常渠道,发现《新华字典》有问题,直接找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就是。但这些年我通过各种渠道找过多次了,他们从无回复,拒收邮件,服务器告诉:邮件被拒绝,收件人设置黑名单或者邮件过滤。我也曾多次多处向国家有关机关发信、希望关心,但不见搭理。此次向您们发信,也是借此教材问题反映邮箱,试试运气。
我一个小百姓,能力太有限,该试的我都试了。公共产品如果有问题,不但是我,谁都有责任。国家机关谁都不管,也就不会有谁管了。
望能回复。不想多事不回复也行,因为我已习惯了。
我的电话:(略),可加微信。
还说要在教育部碰运气,运气仍不行,邮件发出多日无回音,再发,仍是多日无回音。这就无法知道对方是什么情况不回复了:我想,是不是教育部的人太忙没时间看?是不是天天开会了?是不是邮箱出毛病了,这方明明已发出,那方却收不到?
彻底没辙了,好像已逢绝境。邮箱无法联系教育部,看来能供我选择的路似乎只剩网上发帖了。我想:网上发帖人人都能见,如果看的人多,有可能教育部也会注意到。既然网上发帖有可能联系上教育部,于是我决定把材料发论坛。
论坛发帖最怕被删帖或被隐藏。最痛苦的是我把论坛发帖看作垂死挣扎的最后稻草了,如果帖子被删被隐藏,我也就彻底垮了。唯有能给我自信的是,自认为我的帖子是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正能量帖,是可以通天的,相信管理员不会扣发我的帖子。如果正能量帖也要扣,学术性文字也不能发,我就只有躺平断气腐烂化成一滩冤枉无诉的血水了。
下面是我认为有问题的教材——
不认可《新华字典》部分字词释义
一:“爱”
《新华字典》爱义——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爱。爱慕。爱情。爱戴。爱抚。爱怜。爱恋。爱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爱。挚爱。仁爱。厚爱。热爱。
喜好(hào ):爱好(hào )。爱唱歌。
容易:铁爱生锈。
重视而加以保护:爱护。爱惜。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新华字典》以“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解释“爱”显不妥,比如对朋友、同事“有深挚的感情”,这种情状不能称之“爱”;人们搞科技攻关,一个人为了学手艺,投入的感情又深又挚,也不能称“爱”,因为有可能是奉命行事,被迫无奈,非乐而行之。
“深挚”非“爱”属性。水不靠深浅定义,色不靠浓淡定义,爱同样不靠强弱定义。“爱”是一种感情,“深挚”属感情强弱范畴,两者概念有异。如果“爱”义含“深挚”,那么“深挚的爱”用语不妥,因为意思重复。
“爱”何讲?《康熙字典》: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
“爱”是“七情”之一(《礼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爱”意思若作圈围,应是指对人或事物亲近心态下产生的关怀体悯,思慕眷恋(“关怀体悯思慕眷恋”生“親恩惠憐寵吝惜慕隱”)。“爱”以简略文字表达,可以是“情倾意贴”( “情倾”自然“关怀体悯”,“意贴”自然“思慕眷恋)。
“爱”的渊薮是认同,有认同才生亲近,有亲近才生“爱”。
如果“爱”义是“情倾意贴”,它可以较完满解释《新华字典》“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好”、“容易”、“重视而加以保护”、“吝惜”等诸义项。
比如“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的“喜爱”,可解释为“(心态上)喜欢,情倾意贴的样子”。
比如“喜好”的“爱唱歌”,可解释为“对唱歌情倾意贴”。
比如“容易”的“铁爱生锈”,可解释为“铁对生锈情倾意贴”。
比如“重视而加以保护”的“爱惜”,可解释为“情倾意贴地珍惜”。
比如“吝惜”的“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可解释为“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情倾意贴(一条牛)”。(这里的“情倾意贴”指因爱牛而舍不得杀——吝惜。“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语出《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对)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是感情的付出、给予,而不是想得到,比如爱国家,爱一个招人喜欢的穷苦孩子,就不是想得到。爱因不存在心机——想得到——因此高尚。男女之间的相爱,太多人是存有心机——想得到——的,爱只不过是心机的伴生物。
“喜欢”与“爱”有较大不同。“喜欢”指事物投合心态产生愉悦。“喜欢”不存在“关怀体悯,思慕眷恋”等感情投注。若情愫是“关怀体悯,思慕眷恋”,它不是“喜欢”是“爱”。“喜欢”与“爱”的界别是:“喜欢”是客体反应给主体;“爱”是主体反应给客体。“喜欢”变成“爱”,不是“喜欢”发展升级,而是转化——如同痒成为痛一样。“喜欢读书”可解释为“读书投合心态,读它产生愉悦”。“我喜欢她”可解释为“她投合心态,让我愉悦”。“喜”与“爱”同为七情之一。“喜”与“爱”的共同点是:都是心情感奋。因此“爱读书”与“喜欢读书”,都是指在读书上心情感奋。
二:“酥”
《新华字典》“酥”义:
1. 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酪。~油。
2. 松脆,多指食物:~脆。~糖。桃~。
3. 柔腻松软:~胸。~松。
4. 身体酸软无力:~软。~麻。
“酥”
(形)
(1) 松脆而易碎的 [crisp]。如:酥脆;香酥鸡
(2) 肢体松软的。缺乏力量、肌肉松弛的 [limp;soft;weak]
休道冲动那厮,这一会儿连小闲也酥倒了。——《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
(3) 又如:酥懈(酸软倦怠)
(4) 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 [(of the skin)satiny]。又如:酥乳(洁白柔软而滑腻的乳房);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酥融(润滑柔软)
笔者不认可《新华字典》“酥”释义。
《康熙字典》“酥”:《玉篇》酪也。“酪”:《六書故》酒類也。北方以馬乳爲酪,故因謂湩酪,而酥與醍醐皆因之。
“醍醐”释义: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由于酥酪类渗透力强,因此“醍醐灌顶”指“佛义如似醍醐浇淋头顶,渗透力高强,陡然让人大彻大悟。”
(“醍醐灌顶”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当渗透力较强的酥作用于物,往往出现物象变化,对于这样的物象变化,“酥”被当作动词用指物的“被酥化”——物遭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生活中用指类似现象——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
这样“痒酥酥”便是“痒得身心如酥渗透溶蚀,觉发散松解”。“泡酥酥”便是“虚松软和得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泡:虚而松软。例句:棉花泡酥酥;蛋糕泡酥酥。“爬酥酥”便是“爬动的感觉让身心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例句:这只虫身上爬酥酥的。
说墙皮酥了,其“酥”也指“如酥渗透窜蚀,(墙皮)作发散松解”。说“饼子酥”,是指饼子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敦煌莫高窟壁画酥碱,其“酥碱”指“岩基受盐碱侵蚀,如酥渗透,作发散松解”。
“酥”也指“松脆”,比如例句:鱼炸酥了。“酥”的“松脆”也是缘于“酥”的“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酥”致物发散松解,物自然显松脆。
如果认可以上解释,那么《新华字典》“酥”释义欠妥。
“酥”非指“柔腻松软”。“酥胸”是指女人胸部男人看见(或接触)身心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酥松”是指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得稀散。松:稀散。
“酥”非指“身体酸软无力”。“酥软”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无力。软:无力。“酥麻”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麻木。麻:神经受压迫产生的麻木感。《新华字典》例举的“站了一天,腿都酥了”其“酥”仍该为“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因为“身体软弱无力”是身体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引起的感受,“软弱无力”是外层关系,好比太阳放光,光不是太阳。“酥”若是“身体软弱无力”,表意上将造成混乱,比如生了病身体软弱无力,能否说为“酥”?
“酥”非指“肢体松软的。缺乏力量、肌肉松弛的”。元朝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正旦上,云)小闲,我这等打扮,可冲动得那厮么?(小闲做倒科)(正旦云)你做甚么哩?(小闲云)休道冲动那厮,这一会儿,连小闲也酥倒了。其“酥倒”是指小闲看见美人赵盼儿(正旦)身心如酥渗透溶蚀,作发散松解,致身体发软倒下。
“酥”非指“酸软倦怠”。“酥懈”是指身体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致无力。懈:《康熙字典》《說文》怠也。
“酥”非指“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酥乳”是指女人乳房男人看见(或接触),身心如酥渗透窜蚀作发散松解,非指“洁白柔软而滑腻的乳房”。“酥融”非指“润滑柔软”,是指事物引起的感受——身心如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得像是要融化,或物似有酥渗透窜蚀,发散松解得像是要融化。比如“粉腻酥融娇欲滴 ”、“春逗酥融绵雨膏”、“汗湿酥融”、“酥融香透肉”其“酥融”即指。
《新华字典》“痒酥酥”解释也欠妥。
《新华字典》“痒酥酥”解释;1,形容有点儿痒。2,形容轻松愉快的感觉。3,形容产生某种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
1,伤口有点儿痒,头皮有点儿痒,不能说为“痒酥酥”。2,任务完成,心里轻松愉快,不能说为“痒酥酥”。3,有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想臥轨而死,不能说为“痒酥酥”。
三:“獃”、“呆”
用秤称东西,如果秤对重量反映不灵敏——压在秤杆上的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不见抬起或埋下——这种状况巴蜀人称“ái”——秤ái。“事情运作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巴蜀人称“ái码子”。比如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边,这是ái码子。此“ái”该表何字?该表“獃”。 为何该表“獃”?因为“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为“ái”音,“痴傻”义,是《新华字典》再后把它作了不恰当改变,从“呆”字义并具“dāi”音。
“獃”本从犬,《康熙字典》“獃”义:《廣韻》五來切《集韻》魚開切,���音皚。《廣韻》獃癡象犬小時未有分別。《集韻》癡也。一曰懛獃,失志貌。或作���。(以上空白处有字不能显,以下同——笔者。)
由于“獃”是指“小狗世事未开懵懂状”,因此“懵懂状”也就指“痴傻”——不灵动。“秤獃”也就指像小狗的懵懂状一样,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痴傻不灵动,不肯抬起或埋下。“獃码子”则是指“事情运作的痴傻不灵动——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
《新华字典》让“獃”从“呆”字义具“dāi”音,要表“秤ái”、“ái码子”的“ái”不但无字可表,而且“獃”从“呆”音义上都站不住脚。为什么站不住脚?因为“呆”是古“梅”字。
《康熙字典》“呆”义:《篇海》補道切,同保。詳人部保字註。又莫厚切,音母。古文某字。今俗以爲癡獃字。誤也。《類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類,倒杏爲呆。俗以爲癡獃之獃,誤。《說文》从���不从口。���,本字。
解放后出的《新华字典》不认《康熙字典》“呆”作“癡傻”义是谬,以字典的严肃性,将“呆”的“癡傻”义予以肯定。现在《新华字典》“呆”义:1:傻,愚蠢: 2:不灵活,发愣: 3:同待。
一个古“梅”字,《新华字典》定为“癡傻”义具“dāi”音实是不该,再让“獃”同“呆”,废“ái”音具“dāi”音更是乱来。
如果“獃”是“dāi”音,巴蜀人口中的“靠ái了”、“ái啄脑”、“ái码子”、“ái脑壳”、“ái眉ái眼”、“ái头ái脑” 的“ái”将永远无解。如果“獃”是“dāi”音,旧书所见“獃子”、“獃瓜”、“獃气”、“獃况”、“獃悍”、“獃板”、“獃头獃脑”等词,其“獃”是不是要依《新华字典》改读为“dāi”?现在的《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说岳全传》、《儒林外史》等书,“獃子”、“獃板”等词大多已改印成“呆子”、“呆板”,但台湾、香港、海外华人圈“獃子”、“獃板”等词仍在用。为捍卫中华正统文化,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要求他们须随《新华字典》改为“呆子”、“呆板”?
“呆”何时具“
ái”音“dāi”音不了解,但“dāi”音“
痴傻”义字却是有的,此字是“懛”。“懛”(音“dāi”):痴傻笨拙。《
康熙字典》《廣韻》丁來切《集韻》當來切,音。《集韻》懛獃,怳也。 可能表“懛”有人以同音字“呆”代,迼成“呆”指“
痴傻”,再后被《新华字典》肯定。
可能表“獃”有人以同音字“呆”代,而“呆”又具“dāi”音,再后便形成“呆”的“dāi”音指“
痴傻”,但“呆”指“
痴傻”却是要不得的。
四:“赖”
《新华字典》“赖”义:
留在某处不肯走开:赖着不走。
不承认:抵赖。赖账。赖婚。
耍赖。亦指无赖的作风和行为。如:赖子(赖皮子,赖皮狗。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
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赖子。无赖。
诬,怪罪:诬赖。
责怪,应该受责。如:这事全赖我
[方言∶逃。如:赖学 。
无法认可《新华字典》“赖”释义,其所列七条义项,“赖”义都应是“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
1,“留在某处不肯离开”不能定为“赖”。“不肯离开”可以有诸多原因,比如负有任务,生离死别,留恋……这样情状显然不能定为“赖”。“赖着不走”何讲?合理解释应是:主观判定应该走的事实行不走。
2, “不承认”不能定为“赖”。“不承认”有多种情况,多种因素,比如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为“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反党集团主帅”,但彭德怀拒不承认。对彭德怀的“不承认”,显然不能否定为“赖”。“抵赖”何讲?“抵”指“挡、拒”。“赖”指“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抵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认可事不认可搞抵制。“赖账”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还的账搞不实行。“赖婚”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对应该实行的婚事搞不实行。
3,“耍赖”不能解释为“无赖的作风和行为”。“无赖”何讲?无:没有。赖:《康熙字典》《類篇》一曰恃也。因此“无赖”指“没有依恃”,生活中泛指无奈、无可奈何。社会上的“无可依恃”者,生活无着,因此他们的生存之道往往是放刁,撒泼,顽劣,有账不还,蛮不讲理。《康熙字典》《史記·高祖紀》大人常以臣無賴。《註》晉灼曰:賴,利也。無利於家也。或曰江淮之閒謂小兒多詐狡猾爲無賴。“无赖”不但指游手好闲,刁滑强横者,也指无奈、无可奈何、顽皮。对“赖”义不作开刀,把“耍赖”解释为“无赖”,显然是踢皮球。如果这算解释,“无赖”是不是可解释为“耍赖的作风和行为”?(“作风和行为”多余,“无赖”本就是“作风和行为”。“耍赖”何讲?耍:玩弄。“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耍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玩弄该实行事搞不实行。
“耍赖”不能解释为“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的人’多余)”。主观判定的“耍赖”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比如小孩停下不走,身边人可称他“耍赖”、“赖子”。不想走,借故不走,是否就是“刁钻撒泼、不讲道理的人”?“赖子”何讲?“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子”:在此附人物某社会属性后作称呼,如弟子、孩子、男子、傻子、老夫子、士子等。“赖子”则是:主观判定(对方是)该实行事搞不实行的人。
4,“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的人’多余)”不能定为“赖”。比如:一个懒人游手好闲,行为不正,但与别人并无利益纠扯,这种人显然不能定为“赖子”、“无赖”。如认为是“赖”,“赖”在何处?
5,“诬,怪罪”不能定为“赖”。《康熙字典》“诬”义:《說文》加也。《徐曰》以無爲有也。《玉篇》欺罔也。“怪”义:异——不同常——有乖。“罪”义:作恶、过失、错误。“怪罪”义:责其乖,认为错误作恶。因此“诬,怪罪”与“赖”无关。“诬赖”何讲?诬:以無爲有。“赖”: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诬赖”则是“主观判定对方妄说,脱卸应承担的,把它推给另方。”
6,“责怪,应该受责”不能叫“赖”。比如一个人做错了事,大家责怪他,认为他应该受责,这样状况显然不能定为“赖”。如认为是“赖”,“赖”在何处?“这事全赖我”的“赖”作何讲,应是“主观判定对该承担事搞不承担” (与“主观判定该实行事搞不实行”指向同)。“这事全赖我”则是“主观判定(对方)脱卸应承担的,把它推给我”。
7,“赖”不能解释为“逃”。“赖学”何讲?——主观判定学习上搞应该实行事不实行。“逃学”何讲?——逃避学习。“赖学”、“逃学”虽然都是指在学习上搞不实行,但意思有大差别。不能把指对相同,定为意思相同。
五:“潽”
《新华字典》“潽”义:液体沸腾溢出。
《康熙字典》“潽”义:水也。
《新华字典》“潽”的“液体沸腾溢出”义应是增设。但此增设不妥。为什么不妥? 因为民间所谓“pu”是音表:当液体沸腾产生大量汽泡涨起,汽泡破裂喷溅一片“pu pu”声,由于汽泡破裂喷溅的“pu pu”声最能引起注意,最具代表性,因此人们取“pu”以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这别具一格沸腾具象。(人们说“pu”,实际是模仿它发出的声音。“pu”音作表字则是“噗”, 巴蜀人对“pu”的模仿音多是阳平(pu2),而不是“噗”的阴平。)
由于“噗”是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因此“噗”可以与“溢”无关——如果锅沿高,汽泡涨起溢不出锅沿,难道这种涨起不是“噗”?当豆浆沸腾汽泡涨起“噗噗”作声,人们会说:快点,噗起来了;当使用新砂锅,有人会说,要用米汤“噗”过才不漏(指用涨起的酽液填堵砂锅不充实有砂眼处)。从对“噗”的使用,可见“噗”与“溢”无关。虽然无关,但由于这种沸腾状象不注意常会产生溢漫,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有“溢”义,并在组词中以“溢”表现。 既已俗成,应该遵从。
由于民间所谓“pu”非指“液体沸腾溢出”,《新华字典》“潽”非指“噗噗”喷溅声,因此以“潽”指民间所谓“pu”不妥。
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一》指出:《说文》:“鬻,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广韵》音“蒲没切”。《现代汉语词典》作“潽”,“潽”不见于古代字书。”
无法查证“鬻”音为“蒲没切”,义为“炊釜沸溢”。“鬻”《新华字典》为“
yù”音,《康熙字典》为“祝”音,不见有“pu”音。《康熙字典》
“鬻”:《唐韻》《集韻》之六切,音祝。《說文》也。《註》今俗作粥。《爾雅·釋言》鬻,糜也。 如果真如段玉裁所说,“pu”为“俗谓”,那么以训诂考释民间的“pu”便是走错了道,困为没文化的村野小民绝不会启用“鬻”这样字眼,更谈不上转字。
六: “搌”
《新华字典》“搌”义:轻轻地擦抹。方言:移动。
《康熙字典》“搌”义:搌���,展極也。一曰縛束也。捲也,拭也。
《康熙字典》“搌”无“移动”义。《新华字典》老版“搌”无“移动”义,有“移动”义是再后创立。
笔者认为:“zhǎn”音“移动”义的字本来就有,用不着去创,此字是“展”。
《康熙字典》“展”义:“轉也”。(“转”义:迁徙。)《爾雅·釋言》:“適也”。“適”义:《康熙字典》“之也”、“往也”。(“之”、“往”释义:“去”、“到”。)例句:他的家展到成都去了。
“移动”、“迁徙”、“之”、“往”与“搌”的“扌”无关,与“展”的“脚”却有关联。因此以造字学论,“展”比“搌”妥。不以应该表达字“展”指“移动”,无中生有让生僻字“搌”具“移动”义是指鹿为马,割断历史。
《新华字典》对“搌”义的“轻轻地擦抹”作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这里“搌”明显该“吸”而非“擦抹”。因为收墨纸功能就是吸,纸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纸必定会一塌糊涂不堪再用。《康熙字典》 “搌”之“縛束也。捲也,拭也”其“卷”——“裹挟”也是指“收携”——吸,因此用“擦抹”指“搌”,从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说服人。
笔者认为:“搌”和“轻轻地”无关;“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释的。下面例举巴蜀地区对“搌”的用法。例句1:地湿,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过来了,找帕子把它搌着;3:他身体差,晚上睡觉被子哪处没搌好都会受凉。第1例句“搌” 是指拭、吸。第2例句“搌”是指把帕子留在那里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搌”是“掖”——“塞堵”。巴蜀方言“办一台搌扎”,这里“搌扎”指“拭塞阻吸约束”—— “搌”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办一台搌扎”意思是请吃饭——以吃饭拭塞阻吸约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态发展。
七:“罪”
《新华字典》“罪”含“苦”义。比如“受罪”指“苦难,痛苦”;“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指“苦难、祸殃”。
笔者认为:“罪”与“苦”是不相干概念,“罪”不指“苦”,“罪”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过恶”。“苦”指:1,荼(苦菜,味極苦);2,苓(苓耳,即卷耳)。《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傳》苓,大苦也。3,《说文解字》:大苦(黃藥)。爾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葉似荷靑。莖赤。此乃黃藥也。其味極苦。謂之大苦。郭云甘草。非也。 “苦”生活中用指味的一种,与“甘”相对,多组词“辛苦”、“痛苦”、“苦难”等。
《新华字典》“受罪”、“罪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罪苦”,其“罪”非指“苦”,都是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过恶”。
“罪殃”指过恶造成的灾殃,非指苦难或祸事造成的灾殃。
“罪逆”指过恶做出的有背社会及人伦道德的事,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有背社会及人伦道德的事。
“罪疾”指“过恶造成的患痛缺陷”,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患痛缺陷。
“罪恼”指罪孽造成的怨恨,非指苦难或祸殃造成的烦恼。
“罪障”指因有过恶,造成对佛理的参悟形成障碍,非指苦难或祸殃对佛理的参悟形成障碍。
“罪苦”指前世作恶有罪今世遭老天惩罚蒙受苦难,罪非指苦难或祸殃。
“受罪”指(现在受苦是因为)前世作恶有罪今世受老天惩罚,罪非指苦难或祸殃。“受罪”、“造罪”、“遭罪”等词的产生,是旧时受迷信思想影响,认为受苦难是因为前世有罪,今世受老天惩罚,因此把受苦难说成“造罪”、“受罪”、“遭罪”。这类词字面无“苦”,但使用上都是针对身受苦而言。因罪受罚得苦不等于罪该含苦,如果罪是指苦,“吃苦”能否说为“吃罪”?“很苦”能否说为“很罪”? 旧字典比如《康熙字典》“罪”不含“苦”义,“罪”指“苦”只是《新华字典》。
八:“稍”
《新华字典》:“稍”:赌本。如:翻稍(翻本)。
笔者认为:“翻稍”非“翻本”,“翻稍”的“稍”是指“稍”本义:禾末。
“翻稍”何意?是指(枝干倾倒后)稍头(从新)翻转(抬头趁起)。生活中用指“扭转——翻身作活”。翻:转,再来。稍:禾末。例句:解放了人民翻稍了;昨天输了,今天再去翻稍。
不能把“稍”
理解为“廪食”。(《康熙字典》稍,廪食也。《疏》以其稍稍给之,故谓米廪为稍。廪(音lǐn):俸禄、储藏、积聚。)
“翻稍”的“稍”
不是指“廪食”的“钱财”,“翻稍”
非指以钱财翻本,比如“解放了人民翻稍了”其“翻稍”
就不是指“以钱财翻本”,也非指“翻本”。 巴蜀方言词“捞稍”,意指(枝干倾倒后)捞扶起稍头(使其抬头趁起)。生活中用指吃亏失败后做出扭转找回举动。例句:昨天我打了他一下,今天他捞稍,见面就给我一拳。
由于“翻稍”、“捞稍”其“稍”使用意相同,因此“捞稍”的“稍”可反证:“翻稍”的“稍”非指“赌本”。
九:“拽”
《新华字典》“拽”义:拉、扔;同曳。词条“拽文”解释是:方言。掉文。卖弄口才辞藻。
这里“拽”明显错用,该“跩”。为什么该“跩”? 因为“拽”虽同“曳”,“曳”有“飘摇”义,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指“曳”的“飘摇”,是指“卖弄”、“得意”。要指“卖弄”、“得意”,只有“跩”才能演绎。
《新华字典》“跩”释义: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据此我们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于“跩”的“摇摆”,生活中用指各种“晃摇”。例句:你今天哪里去跩来;这坛子没放好,有点跩;这人跳舞跩圆了。 自满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开八字步,一摇一摆,因此,人们借用“跩”的摇摆,以“跩”指生活中自满傲世者。例句:这人有钱的样子,跩得很。由于“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态,生活中也以“跩” 指与人对接的自恃、傲慢、晃摇(故意偏移、不投对)。例句:跩价钱;东西不愁卖好跩。巴蜀方言词条“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达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种坚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样子”。歪:不正、错开。例句:这次谈判话语权掌握在对方手上,提出的条件很苛刻,由他们歪跩。
“跩”指“晃摇”,并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说:广东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骄傲张扬的样子叫做“拽”。这“拽”明显错,该“跩”。
十:“马”
《新华字典》“马”义:[方言:发怒时把脸拉长像马脸。如:马起面孔叫他们出去。
笔者认为方言的“
mǎ”——“
mǎ干吃尽”、“
mǎ脸”、
“mǎ着吃”的“
mǎ”都该“码”而不能表“马”。
“码”:堆叠。比如:码货;码放。 “码干” 指“(一方被另一方势力)堆耸(欺霸)完”。干:穷尽、没水份、枯竭。“码着吃”的“码”也是指“(威势的)堆耸——欺霸”。 “码脸” 指“脸上堆耸出……(‘不高兴’不便说)”。
以上例句表意都不完整,“码”(堆耸)的是什么并没说出。为什么没说出?一是表意力求简扼;二是古人出于礼貌谨慎,力避唐突,把锋芒伤害性辞语作了隐匿。虽不完整,但两相对峙,一方行为上做出的是什么,大家不言而喻,因此这样朦胧不完整表意并不妨碍对方理解。
如果对“
mǎ”
表“码”还不理解,笔者再举例句看看“码”是怎样显出“欺霸”意的。 ——你认不认可此“
mǎ”该“码”—— 把座椅堆耸那里占地方?
——你认不认可此“
mǎ”也该“码”——
甲堆耸占据的位置被乙堆耸占据了,而且这“码”——霸人位置——
是“欺霸”?——你认不认可此“
mǎ”同例句2的“
码人位子”的“码”是同一意思——是把势力堆耸到对方——“欺霸”?
再是
“mǎ干吃尽”、“
mǎ脸”、
“mǎ着吃”的“
mǎ”都是动作词,而“马”却是名词,因此只有动作词“码”才恰当。以“马”指“欺霸”,无论怎样引伸牵扯,都与“欺霸”不沾边。《新华字典》“
mǎ脸”的“
mǎ”表“马”,就算转几个弯“马”成“长脸”,以“马”指人社会上也行不通。比如对父母长辈可以说“码脸”,若成“马脸”,相信使用者及被指对者都会无比惊耸,不能接受。再是“马”的“长脸”也不适“
mǎ干”、“mǎ着吃”等词条,无法通讲。 “mǎ”用指“欺霸”不是指“发怒”,
更与马的“长脸”无关,是指威势堆耸呈现的冰冷和傲慢。比如例句:理疗室按规定每人只理疗30分钟。她每次都mǎ(
码)着疗,到了30分钟硬是不下理疗仪;张婆婆,你儿媳妇这样乖,你不要mǎ(码)着她呦。
由于“码”也指事物的“档”、“类”(比如这码事,那码事),而“档”、“类”是指“事物的某种度、范围”,因此巴蜀人说“这事情我码不实在”,“他要做什么我码不准”,这“码不实在”、“码不准”就是指对事物的度、范围定不实。
十一:“爬”
《新华字典》“爬”义:俯伏。如:爬蛋(方言。产仔);爬窝(方言。谓牲畜卧圈不起);爬伏(趴下,伏倒)。
《康熙字典》“爬”无“俯伏”义。
笔者认为:“爬”具“
俯伏”义不妥。方言发生音变是常事,地方音把“爬”音变发成“
趴”音完全有可能。“
趴”、“爬”两音相近,“爬蛋”、“爬窝”、“爬伏”的“爬”,
记录者有可能把“趴”的表说音听成“爬”,
因此《新华字典》据“pá”音表字“爬”水份大。用“趴”精确,用“爬”难理解。
“爬”若具“俯伏”义使用上有毛病。比如:“我爬了半天了”是否可理解为“我俯伏了半天了”?
十二:“檐”
《新华字典》“檐”义:房顶伸出墙壁的部份。
笔者认为此说不妥,“檐”义应为“房顶边沿部份”。房间内房顶同样有“房顶伸出墙壁部份”,能叫“檐”吗?“檐”与墙壁无关,没有墙壁的房子哪怕只有几根柱子,屋顶边沿部份同样叫檐。
十三:搭
《新华字典》“搭”义:方言,指处、地方:这搭儿。
《康熙字典》“搭”无“处”、“地方”义。《新华字典》“搭”具“处”、“地方”义应是增设,但此增设不妥,因“dā”音指“处”、“地方”有字可表,此字是“垯”。
“垯”(音dā
,巴蜀人口语音为“tǎ塔”):处、地方。《康熙字典》:
《集韻》德盍切,音搨。地之區處。 例句:这
垯地我准备种花生;你家在哪个
垯垯?
“垯”、“搭”相比,从造字学看,
“垯”更有道理。“垯”具“土”旁,而“搭”是“扌”。巴蜀人指“处”、“地方”的表意词音是“
tǎ塔”,不是“搭” 的“dā”音。
“垯”《康熙字典》是“搨”音,“
搨”音“tà”与“塔”近
,因此“垯”音义皆妥。
十四:“硌”
《新华字典》“硌”义:
硌( luò )山上的大石。
硌( gè )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硌脚。硌牙。硌得难受。
【动】
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这条石子路真硌脚
又如:硌脚;硌牙(牙齿被硬物垫磨、损伤) 硌窝儿: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多指鸡鸭蛋) 这几天净收硌窝儿蛋
笔者认为,《新华字典》“硌”的开宗明义:“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说法不妥。
第一,外围跑马:“ 凸起的硬东西”是告诉产生“硌”的条件;“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是说明“硌”产生的后果;“跟身体接触”是指“硌”和人发生关系——都没触及主题——什么是“硌”?
第二,“硌”与“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等设立条件无关。比如:“木板床硌背”,木床板就不是“凸起的”;如果棉被耸成一团睡上去硌腰,棉被不能算“硬东西”。再是“硌窝儿”义项的“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反证“硌”非专有名词,只针对人而言。因此“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与“硌”义无关,不该入义。
“硌”该如何定义?笔者认为作动作词是指“作梗抵顶”。“梗”:阻塞、妨碍;直、挺立。“抵”:挤、抗。“顶”:拱起、抵住。例句:鞋底被石子硌了个眼。
这样“硌脚”、“硌牙”的解释便是“(物)作梗抵顶脚或牙”;“硌窝儿”便是“(禽卵)窝里作梗抵顶(出现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