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者异人也——九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材 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58页: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注释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
浅析 插图、注释均可商榷。
一、插图
教材注释“右擎苍”为“右臂托着苍鹰”,并解释“擎”为“举着”。但插图却是右肩站着苍鹰,而右臂既无苍鹰,更无托着(举着)的动作。“肩”可不是“臂”。即插图与文字不一,责在插图作者而非文字作者。再说,苍鹰站在人的肩上,是不利于在发现猎物时作闪电一击的,因为奋力展翅定然受阻。此外,插图中苍鹰的个头过小。它的大半个身子,与近物比较,小于“老夫”面部,与远物比较,小于猎犬头部。这可是狩猎之鹰,但体形如此之小,且了无杀气,不像是准备搏击的猛禽,倒像是准备牺牲的诱饵。 若依插图所描,则苏词须改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执缰,小苍肩上,千骑卷平冈。” 或许插图作者觉得苏轼左右臂都安排了活儿,腾不出手来,只好把苍鹰画在他肩上。又因为肩上位置太小,只好把大鹰画成小鹰。 其实,“右擎苍”如图所示:
上两图,右擎苍,左执缰。再无他臂可做出其他动作。此其一。 上两图,右臂的前臂与手掌有厚厚的护套。若无,鹰站不稳,因手臂面积小;且鹰爪容易抓破人的衣服与皮肉。此其二。 上两图,右擎苍之“苍”,一绳缚脚,绳的另一端在擎者手上。平时可掌控,用时可放飞。此其三。
二、注释
词,“左牵黄,右擎苍”,注释为作者苏轼本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这说不过去。“左牵黄,右擎苍”都是苏轼干的,那么他如何“执缰”,用嘴咬着?信马由缰?出猎不乏策马飞奔(“千骑卷平冈”)而非溜达溜达,不拉着缰绳,还不摔下马来?可对照上两图,看看浅析之“此其一”。 另外,小鹰画在苏轼肩上,但该处只见披肩、“貂裘”,不见厚厚的护肩(或叫护垫等的),鹰站得稳吗?不怕被鹰抓破苏轼的衣服与皮肉吗?可对照上两图,看看浅析之“此其二”。 再说,小鹰画在苏轼肩上,平时如何掌控,到时如何放飞?绳的另一端夹在右肩腋下?可对照上两图,看看浅析之“此其三”。 可否说苏轼自己除执缰外只干其他之一(如只是“左牵黄”,他人“右擎苍”;或只是“右擎苍”,他人“左牵黄”)?不可。只干其一荒谬可笑。 愚以为,“左牵黄,右擎苍”之释,可意为跟随出猎的人(友人及下属的官兵等。“左……,右……”,互文)当中有牵着黄犬的,有托着苍鹰的。他们随时准备放狗放鹰。或言之,这放狗放鹰的粗活都不是苏轼干的,苏轼要干的是“高大上”的活:“挽雕弓”,“亲射虎”等的。 再者,如果图解为骑着马去“牵黄”,就很可能把狗拖死的——狗怎么跑得过马——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愚以为,“牵黄”者应是随从中跑腿的。 或许,苏轼有三臂,于是上述种种疑问就全都变成毋庸置疑了。君不见《新志异》云:“昔宋苏轼者,异人也,三臂。尝出猎密州,左牵黄,右擎苍,中执缰。……”
笔者于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