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之所以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的讨论,除了人们对当事店主予以同情外,归根结底还是舆论对一些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刀切”做法的不满。尤其是在一些“小事”上,少数基层工作人员似乎“管得太多、服务太少”,甚至有时候做出一些违背常识的事,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根据目前的报道来看,诸如换店招这种事情,很可能事先并没有经过充分的意见征求和论证。而且,按照涉事街道工作人员的说法,“统一起来是为了美观”。只是为了“统一起来美观”,就让商铺主人放弃自己精心设计的特色招牌,究竟是以谁的审美为标准的,这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商业社会的必备要件,店招以何种方式存在,其实也是以一种细节性的形式体现着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和基层治理水准。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其中所暴露的关于营商环境和基层治理方面的相关问题,显然需要引起重视。
事实上,对于一些地方特色极为明显的城市,很多店招在命名和展现形式上本就拥有自身特色。它们或是以接近方言的形式表达,或是以当地人所熟知的某种习惯命名,以增加店铺辨识度。因此,这些店招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这就是很多人为何不喜欢“统一店招”的原因所在。毕竟,为什么街道说一句“为了美观”就能让店家统一招牌,让人们生活的熟悉环境一夜之间“大变样”?这种决策和执行的随意性令人不适。
况且,美和审美本就是多元的,“统一的拼音版店招”究竟美不美观也没有一个标准。按照常理,商铺招牌只要符合相关安全规定,大可不必对其他地方限制太多。这些内涵显然需要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和决策人员予以了解,并践行于基层社会的治理过程之中。换言之,基层治理少点折腾,把劲儿用在关键处,才是正途。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马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