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创排的川剧《峡江月》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上演,演员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江小月与水老大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富有感染力的川剧高腔、幽默诙谐的台词、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简约写意的舞美让观众沉迷其中。
▲川剧《峡江月》剧照。
众多观众与专家学者对《峡江月》的上演和江小月的扮演者谭继琼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创排的《峡江月》不仅体现了传统戏曲直面现实生活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还跨越行当,在艺术上有很大的突破。
此次饰演江小月有哪些传承与突破?传统戏曲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万州川剧该如何发展?当天,重庆日报记者就此与川剧《峡江月》主演、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主任、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谭继琼进行了对话。
谈《峡江月》
“致敬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仆后继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优秀儿女”
▲川剧《峡江月》剧照。
重庆日报:此次川剧节上,你带着《峡江月》登台演出,受到了不少观众的肯定,这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谭继琼:想起带着川剧《峡江月》亮相第五届川剧节,我到现在都很激动。重庆的观众非常了解戏曲,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关心,我们是带着敬畏之心来接受检验的。
众所周知,重庆有着悠久的川剧历史,是知名的川剧“戏窝子”,不少川剧名家都出自这里。此前,我们带着《峡江月》在万州公演了50场,演出得到观众认可,对我们演职员是很大的激励,所以我们就想将这出戏带到第五届川剧节,希望能让更多观众都了解万州,了解我们。
重庆日报:身为戏曲名家,你还有《鸣凤》《白露为霜》等多部代表作,为何会选择带着《峡江月》亮相第五届川剧节?
▲川剧《鸣凤》剧照
谭继琼:这些年我演出了《白露为霜》等剧目,但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排演万州的故事。我从小开始学戏,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听父辈讲述发生在万州的人物故事,我曾经还给自己列了好几个想演的人物形象。这个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我演得非常过瘾,真是酣畅淋漓。
《峡江月》的故事来自民国年间发生在万州南门口码头一群小人物的悲欢怒喜,讲的正是万州人的家国情怀,选择它与观众见面,也希望能更好地宣传万州。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去走进这些普通群众的事迹中,详细地了解他们。我想,《峡江月》不光是想让观众记住江小月这些人物,更是致敬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前仆后继的没有留下姓名的优秀儿女。
谈万州川剧
“‘万州现象’反映的不仅是这个地域的艺术成就,更多还反映了戏剧人的艺术情怀”
▲川剧《峡江月》剧照。
重庆日报:从《鸣凤》《白露为霜》再到如今的《峡江月》,你全程见证了万州川剧近几年的发展。作为梅花获得者,你主演的《鸣凤》《白露为霜》已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现在又成功主演《峡江月》,获得广泛赞誉。三个女性角色时代背景相似,形象性格各异,可否视为你完成了“女性三部曲”,达到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谭继琼:这三部戏确实代表了我表演生涯的不同追求和风格,也是我艺术成就比较集中的展现。
三个女性题材戏中,《鸣凤》是根据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改编而来,我饰演的鸣凤是生活在民国时期的花季少女,她淳朴倔强;而《白露为霜》中的女主角陈白露则是一位才貌双全、柔中带刚,具有诗意的女性形象;此次上演的《峡江月》,我饰演的江小月又是一个敢爱敢恨、具有家国情怀的小人物。她们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和自由,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但都如飞蛾扑火般,逃脱不出当时那个环境带给她们的悲惨命运。
三个人物形象差异很大,我在二度创作中就用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女性,塑造中国女性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现了他们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不惜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刚柔相济、侠骨柔情、敢爱敢恨,三个女性又有内在的相似之处。
当然,毕竟川剧是讲究行当的,花旦是花旦,青衣是青衣,在表演形式上,她们也有所不同。比如鸣凤就是小花旦、陈白露也是花旦,江小月则是花旦又带一些青衣。可以说,江小月的角色跨越多个年龄段,对我是很大的挑战。这个现代戏最大的难点在于既要程式化也要生活化,这就需要我们演员深入地贴近人物内心,用真声多一些,还是假声多一些,都是要通过自身拿捏来解决的。
重庆日报:作为一个基层川剧院团,你们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戏曲的“万州现象”。对此你怎么看?
谭继琼:我们万州的川剧艺术源远流长,这里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非常好的艺术底蕴和一批资深的艺术家。剧团历史悠久、实力深厚、行当齐全、阵容整齐,相继招收了多批学员,以及四川省川剧学校、西南川剧院等专业川剧艺术人才。与此同时,我们演出过传统剧目就有400余个,挖掘整理剧目达千余部,所演剧目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得过多个大奖。
在我看来,“万州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个地域的艺术成就,更多还反映了整个三峡库区的戏曲人默默坚持付出的艺术情怀。这是对我们万州的戏曲人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被称为中国戏曲“万州现象”后,我们又萌生出了一种创作动力。
目前我们剧团的工作分两个方面,第一是我们要恢复或创作一批经典川剧折子戏,还有传统大幕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舞节目,让观众喜欢川剧、了解川剧。
第二,我们还要做一批大型剧目,走出去。为此,我们还邀请了多位川渝两地的艺术家到团里进行教学,其目的是挽救、保存、传承一些传统剧目和一些传统的川剧技法。
谈川剧创新
“未来万州川剧艺术事业发展应当思考如何加强推广”
▲川剧《峡江月》剧照。
重庆日报:在你看来,继承和创新是一种什么关系?
谭继琼:我一直坚信,只有扎实继承,才有创新的成功。如果演员心里没谱,演不明白,交代不清楚,观众就无法理解。所以我就谈这个继承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你就没有革新创造的手段。
比如说今天我如果不知道川剧的特色、标准、要求,手里没有艺术手段,就调动不了精华,这个戏排起来可能就变成了“四不像”。我们大家要自律、自信,但也不能盲目自信,要明白川剧的特点,才知道如何去发展。
此外,作为川剧人,咱们要重视继承发展,只有按规律,才能高质量发展。继承不是原地踏步、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凭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口口相授以及对整个艺术规律的把握,有了规律我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取舍。
重庆日报:作为戏曲名家,这些年来,你先后在全国各地、学校演出宣传推广川剧艺术。那么在你看来,万州川剧艺术未来应如何发展?
谭继琼:万州川剧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川剧人的坚守,更离不开大家对川剧艺术事业的关心。目前,我们戏曲事业发展面临着大好时期,在政策扶持上,我们有传统戏曲扶持计划、优秀艺术作品“六进”展演等,来剧院观看戏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
未来万州川剧艺术事业发展应当思考如何加强推广。首先我们要有这个文化自信,其次要做方方面面的整合。例如,现在万州各个文艺院团的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很棒,但鲜有品牌化演出季,所以我们要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现在舞台上成熟的工作人员还是比较短缺的,包括剧院管理、社会推广、一些配套的工作人员等,这还有一段路要走。
重庆日报: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加强?
谭继琼:这是肯定的,我们也要看到,虽然目前万州创作的川剧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精品还是比较少。从演出效果来看,这两年创作的作品又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所以我们应有耐心,一定会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精品剧目。
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一批戏剧爱好者,形成良性循环。有了这些硬件和软件的储备后,新人锻炼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多,人才储备也会越来越好。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