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红花的绿叶 ——记市川剧院小、马锣演奏员刘长忠
(1997·12·16《重庆晚报》)曾祥明
在戏曲演出中,观众们熟悉的是演员,受称赞的也多是演员。可是,演员在台上的成功,却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作扶持红花的绿叶。市川剧院乐队副队长刘长忠,就是这若干绿叶中的一片。 走进刘长忠的家,很难相信他是一个从艺30多年的乐员:两间狭窄的小屋住着两代四口人。他不仅住房窄小,职称也不高,1964年起就是原重庆市川剧一团乐队队长的刘长忠,现在还是个中级职称——三级乐员。刘长忠倒也不把这些吃亏事放在心上,他说:“川剧的事情,还总得有人干,有人当有名英雄,也要有人当无名英雄。” 川剧的小、马锣演奏员(俗称“小锣匠”)在川剧乐队中的任务是不轻的,要打小锣,要打马锣,文场武场都不可缺少。在传统的川剧班社中.小锣匠还要兼检场、帮腔,在鼓师不能领腔的情况下还要负责领腔。当然,现在是不必检场和领腔了,可要把“不起眼”的小锣、马锣打好,也非有一套过硬本领不可。 刘长忠就有这套过硬本领。他从1959年学艺,老师是人称“小锣王”的段其湘。段其湘打马锣与众不同,别人打马锣是把马锣放在手掌心,中,段其湘打马锣是把马锣挂在左手食指上,这种打法,一是必须要求打击者挺腰直胸,才能操作如意;二是小锣、马锣要时时更换,换手操作方便;更主要的是,打马锣和打小锣的方向同一,都是右手持锣捶或锣片向左击打(放在掌心中是向下击打),可以保证劲道同步、力度一致和手腕灵活。在当今重庆川剧界的乐员中,能把马锣挂在食指上打的,也仅只刘长忠一人,只有他继承了段派马锣的打法。 刘长忠打小、马锣,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无论哪个鼓师司鼓,他都一样能够打好,不仅把锣鼓点子打得准确无误,还能理解鼓师的“内心语言”,根据鼓师要求,打出剧情所需要的轻、重、缓、急。要做到这点,一是需要过硬的基本功,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对剧情的熟悉和与鼓师的默契。 刘长忠还有个特点是一专多能。除了主要打击小锣马锣外,还能演奏胡琴、川板胡、扬琴、喷呐、双簧管、萨克斯等。这于川剧外出演出,在人员编制紧的情况下,尤其显示其作用。市川剧院近年来到新加坡、香港演出,刘长忠都参与了硬场面(打击乐》和软场面(管弦乐)的演奏。 (1997·12·16《重庆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