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及其协议,就不得不提到于1994年10月下旬在莫斯科签署通过的《关于建立联盟条约》。通俗来讲,该条约是希望通过建立一种新型货币(类似于欧元区)及多边结算体系,以此减少因双边结算体系所带来的结算复杂化问题,从而促进独联体各成员国经济、贸易一体化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从本质上而言,不论是支付联盟,还是该委员会,出发点都符合各方预期利益,可当美好理想与骨感现实接轨后,独立体大部分成员国对此并不感冒。首先是各成员国在货币领域的合作意愿度不高,再者则是多数成员国并不符合进入支付联盟的必要条件。
因此不论是支付联盟也好,还是该委员会也罢,自成立之初到目前为止,都处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状态中。此外则是2013年,当该委员会协议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获得全体通过之际,独联体部分成员国就已制定好了废止该委员会的议案,只是未获通过而已。
换句话说,由俄罗斯竭力推动的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在成立之后的20多年间并未发挥任何作用,其具体价值还不如一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既然毫无价值,因此再看哈萨克斯坦近期的举动,也就并不难理解,毕竟不论是哈国政府,还是国内民众,都需要切实利益,绝不会在该委员会及其相关协议上继续浪费时间。
虽然表面上俄罗斯停止黑海管道联盟CPC管线终端是为了对石油终端码头的违规进行整改。但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直接针对哈萨克斯坦的。对此,哈萨克斯坦还宣布紧急禁止俄罗斯货物过境,并停止通过哈国铁路向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输送列于西方制裁名单上的货物。
俄乌战争以来,哈萨克斯坦没有站在俄罗斯一边。尤其是在6月份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当着普京的面明确表示不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共和国”独立,当场让普京难堪。
好吧,“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普京马上在同一个论坛发表讲话,在托卡耶夫总统面前质疑了哈萨克斯坦的独立性。
随后,石油管道就被掐断了。这很可能是一次严厉的警告,敢不听老大哥的话,哈国再不悬崖勒马,估计过一阵俄罗斯就该指责哈萨克斯坦是“纳粹”了。
为了在石油出口上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哈总统托卡耶夫日前就优先发展“跨里海运输走廊”于总统府召开会议,所谓跨里海运输走廊,系哈萨克斯坦政府为促进本国油气资源出口多元化所规划的项目之一。该走廊东起中国,西至欧洲,最大的亮点在于途径沿线均绕过了俄罗斯地区,由此最直观的好处,便是哈萨克斯坦能源出口不再因地缘冲突及制裁对抗从而陷入停顿。
为打消俄政府的顾虑,托卡耶夫还特地声明上述项目的推进建设绝无任何“政治动机”,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也于当天回应称,哈方的举动很难同“政治动机”所联系起来。
透视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结构,该国服务业虽占据龙头,工业、制造业、农业等紧随其后,但在国际市场上来说,该国最具发展潜力及竞争力的则属能源产业。在这其中,储量丰富的油气、矿产等资源,可视作是保障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石,因此稳定的国际买家、输送渠道、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原油价格等因素,令哈萨克斯坦政府始终予以高度关注。
由此便可说明,托卡耶夫拒绝承认“顿卢”两地政权合法性的背后,是避免因政治站队问题,使得哈萨克斯坦招致西方制裁;再者大力推进跨里海运输走廊项目,本质上是让哈萨克斯坦拥有高效稳定的供应线路,进而保障国内能源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作为前苏联原加盟国之一,独立之后的哈萨克斯坦历届政府,在外交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上,可谓是极具智慧,通过“左右逢源”式的周转斡旋,使得该国总能在俄美欧等多方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哈萨克斯坦倘若对俄果真发起所谓“反击”,那么无疑是一步昏招,故而在政治上颇有主见的托卡耶夫绝不会采取这种措施。对目前身处战争泥潭、经济制裁、政治孤立等多重打压的俄罗斯来说,此时若对哈萨克斯坦进行所谓的“打击报复”,等同于直接将哈萨克斯坦推向西方阵营,而深知利害的俄政府也同样拒绝这种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哈俄关系仍存有相当风险,那便是随着地缘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俄美欧多方间都会逼迫哈萨克斯坦做出抉择,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一点,对于托卡耶夫及哈萨克斯坦政坛来说,可谓是极具挑战性。
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哈萨克斯坦不会彻底投靠西方,导致俄哈双边关系恶化。而中国面对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关系的微妙变化,则一直保持静观其变的态度,中国从始至终都主张以地区稳定和平为重,中方绝不会在俄罗斯“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选择落井下石,也不会明确支持俄罗斯打压哈萨克斯坦,以导致更为剧烈的地区局势震荡。
对于中国来说,在美国撤出阿富汗之后,中国很可能作为新生代的力量填补中亚的势力真空,和俄罗斯一起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力量,联手维护中亚的政治稳定,促进中亚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