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404|评论: 21

[情感·家庭] 高温天气,注意热射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1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的高温来的猝不及防。



还没有正式进入三伏天,就已经有多个地区气温持续超过40度。



空调、冷饮、游泳池……避暑措施全部招呼上,却依然躲不过炎炎高温。“热死人了”这么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近日不幸一语成谶。



7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凶猛,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了呼吸心脏骤停,最终不幸去世。其余两名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肝脏等多脏器衰竭,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



mmexport165772479030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20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已有死亡病例



华西医院出现的热射病患者并不是个例。由于持续的高温,截至目前,已有多地发生热射病。



丽水市中心医院:



7月6日下午,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昏倒,被工友送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经检查,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抢救,于8日凌晨去世。



另外一名70岁女性未注意防暑,午睡时出现高热、意识模糊,送医时体温达42.5℃,多脏器衰竭,目前仍在抢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7月10日,一名56岁男性患者在工地户外作业时出现头晕、呕吐等,送医时体温41℃,意识不清,经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但因肾功能受损仍住院治疗。



江苏省中医院:



7月12日,一名37岁的装修工人连续工作4小时后,发生头晕、频繁呕吐,确诊为热射病。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一名男子在接近40℃的户外连续工作两个小时后昏迷,送医时体温42.3℃,出现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



热射病的严重性让每个人都捏了把汗。这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如果不晒太阳,是不是就不会得病了?





热射病这么严重,不晒太阳就行吗?



热射病,顾名思义与高温日晒脱不开干系。



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夏天的高温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



人命关天,古希腊的人们就已经研究起了高温防护措施。比如18~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热射病是由于太阳射线穿透了头骨、损害了大脑或脑膜导致的。还有观点相信,脊髓也会受到太阳射线的灼伤。



所以在热带地区行军的军队,会佩戴遮阳帽、穿上“脊柱保护垫”,把自己“层层叠叠”地保护起来。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脊柱保护垫”是没有什么用。出现热射病,大多是因为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再加上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导致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自行调节体温。但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能力失衡,这个时候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出去,身体内部温度就会迅速升高。



比如最近的病例中,发生热射病的大多都是长时间户外工作的人群。



夏季参训的官兵、交警、消防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运动员,以及疫情防控的大白,都在其列。



“白衣山猫”发微博称,近期ICU收治的数名热射病患者中,全部都是因为在户外工作,这其中,也包括穿着防护服的疫情防控人员。



mmexport16577247941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少网友都对这些基层工作者表示了担忧,其中也有许多人感同身受,或为工作人员感到不平。


mmexport1657724797794.jpg
mmexport1657724801350.jpg
mmexport1657724804552.jpg
mmexport16577248080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天灾我们难以避开,但总能避开人祸吧?高温袭击下,一线工作者的健康安全亟待关心!



也有些人说,我不在室外进行体力工作,是不是就没事?



这也不一定。即便是在室内没有运动,热射病也可能找上门。 最常见的就是因为图省钱不愿开空调,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比如 2017年,扬州一名七旬老人因舍不得开空调引起了热射病,体温飙升至41℃,浑身滚烫。送往医院之前,就已经死亡。



2019年,江苏镇江一名27岁的小伙在家里睡午觉。由于没有注意防暑,诱发了热射病,体温高达42.1℃,发生多器官功能损伤。虽然全力抢救,但最后仍然宣告不治。





“高温杀手”热射病,不等于中暑



由于热射病和中暑都发生在人体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因此很多人将“热射病”与“中暑”混为一谈。这种想法,实际上完全轻视了热射病的严重性。



简单来说,热射病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



相比较而言,中暑的症状要轻很多,会出现口渴、头晕、多汗、体温稍有升高等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的表现。



而发生热射病,不仅体温会高于40℃,而且会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此时,身体就像一口焖锅,体内所有脏器就像在水里“煮”。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热射病,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都会相继损伤,引起全身性的问题。高热、昏迷、多器官衰竭,通常是导致死亡的最直接因素。



热射病的死亡率非常高,超过50%,即使是在看护条件完备的重症监护下,病死率仍然可高达26. 5% ~63. 2%。不得不说,热射病是名副其实的“高温杀手”。

 楼主| 发表于 2022-7-13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热射病,重点在于预防



热射病听起来如此严重,究竟如何是好?



为了最大程度避免热射病的发生,需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要迅速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且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有效缓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蒋臻解释说。



及时、迅速的处理可以避免轻症中暑继续发展。如果成为重度中暑,那么病情将会急转直下。



当发现患者意识模糊,体温极高,那么说明此时的情况有可能已经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这个时候,除了迅速转移患者,补充水分,还要采用一切办法迅速给患者降温,比如用冷毛巾擦拭、冷水浸泡……帮助患者体温降到38℃。



当然,对于热射病,重点还是在于预防。



炎热的夏天,户外活动时必须要注意做好防护,补充水分及盐分,或者是含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如果处于封闭空间中,一定要注意空气流通,控制温度环境。



一言以蔽之:天气越来越热,预防热射病,注意防暑是第一位!



本文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国家应急广播等


责编|晗寒  苏沐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发表于 2022-7-14 06:4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7-14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热环境下体育竞技和军事训练中常见的疾病,具很高的病死率。在热射病的实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对其严重程度估计不足、治疗方案实施不正确等情况,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急诊是热射病救治的重要关口,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热射病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及其救治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热射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生存质量。











2018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核心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其中,诊断要点和救治要点的掌握比率最低,仅为30.9% 和 13.3% [1]。因此提高急诊一线救治人员的认知水平,加强培训和宣教,是早期识别和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鉴于临床实践需求,依据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中国国情,在《2019年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中国成人急诊临床实践特点的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 疗专家共识十分必要,对于提高我国急诊热射病诊治水平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成立共识筹划工作组后,检索文献并筛选,提出推荐意见,最终确定共识。

一、制定过程与推荐依据
本共识是由来自全国急诊医学、重症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所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讨论制定,2021年8月各方达成了共识,完成第4轮讨论,10月份定稿。专家成员对推荐意见逐一进行了表决,在最终轮投票进行表决时达成一致。推荐强度和循证证据等级见表1、表2。
mmexport1657761598331.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射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庞大而复杂,近年来,“双通道机制”被多数学者逐渐认同。第一通道即热暴露使核心温度升高造成的直接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第二通道则是热暴露引起的热应激、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免疫功能紊乱,这种病理过程被定义为热射病“类脓毒症反应”,造成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目前认为热射病就是源于热暴露导致的直接细胞损害 和全身炎症反应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脏器损害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过程。

三、热射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热射病的诊断及分型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 ( 如谵妄、惊厥、昏迷 ) 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又称非劳力型热射病, classic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交警、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而劳力型热射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参训指战员、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

诊断标准如下 :
病史信息 :
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
②高强度运动。
临床表现 :
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
②核心温度超过40℃ ;
③多器官(≥ 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
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由病史信息中任意一条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热射病的诊断。

本共识建议以直肠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标准。如果在急诊诊治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第一时间测量直肠温度,而采取其他测量体内温度的方法,测出的体内温度应换算为直肠温度。通常情况下,直肠温度较腋温高0.8~1.0℃(表3)。直肠温度与其他温度的换算关系及操作方法可参阅文献。
mmexport1657761601215.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意见1:
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曾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若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除外脑卒中的可能)时,急诊医务人员应首先考虑到经典型热射病。当患者有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高强度体力运动经历,并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急诊医务人员应首先考虑到劳力型热射病。

推荐意见2 :
建议在热射病急诊诊治过程中尽可能采取测量直肠温度的方法。如果无条件测量直肠温度而采取其他测量方式,需换算成直肠温度。通常情况下,直肠温度较腋温高0.8~1.0℃。

推荐意见3 :
建议采取以下诊断标准:
(1)病史信息: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②高强度运动 ;
(2)临床表现: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 为异常等);②核心温度超过 40℃ ;③多器官(≥ 2 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④严重凝 血功能障碍或DIC。由病史信息中任意一条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热射病的诊断。

3.2 热射病的易感因素
3.2.1 经典型热射病  经典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1)个体因素 :
①基础疾病: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
②年龄:如老年人、婴幼儿;
③防暑意识不足:如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
④脱水:老年人体内 水分含量低,易脱水;
⑤超重或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5 或<18.5;
⑥户外劳作 :如外出干农 活等 ;
⑦药物影响 :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⑧特殊人群 :如孕产妇、卧床需要他人照顾的人群

(2)环境因素 :
①居住环境 :高温(湿)、通风不足或条件差 ;
②强烈的太阳辐射 :连续数日高温天气、突然升温≥ 5~10 ℃等。

3.2.2 劳力型热射病 劳力型热射病的易感因素[8]主要分为三大类 :
(1)个体因素 :
①潜在疾病 :体能训练前存在急性疾 病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
②体能与训练强度不匹配 :难以完成训练任务 ;
③睡眠不足 :体能训练前 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 ;
④脱水 :训练中补水不足 ;
⑤超重或肥胖 ;
⑥缺乏热习服 :未在相同的热环境下进行 适应训练(热习服指对于热环境不适应的人在反复热刺激 作用下逐渐适应热环境下的一定强度的运动直到高强度的运动)。

(2)环境因素:
①热负荷过重:热指数(热指数指高温时, 当相对湿度增加后,人体真正感受到的温度会超过实际温 度,也就是体感温度 )。热指数大于 33 容易发生中暑,可 能发生热射病 ;热指数大于 40 容易发生热射病 ;热指数大 于 51 十分容易发生热射病 ;
②强烈的太阳辐射 :太阳直接 辐射(相关数据取自当地气象局)。

(3)组织因素:
①与体能不相适应的体力作业或工作:安排的体能任务过重 ;
②休息周期不足:作业或工作中途休息时间不足;
③水分补充不足:作业或工作中饮水过少;
④作业或工作时间选择不当:不应选择每天较热的时间段作业,如 12:00~14:00 ;⑤出现轻症中暑症状未引起重视:仍继续作业

3.3 热射病的鉴别诊断
多数热射病患者以意识状态改变伴高热为首发症状,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在急诊诊治过程中经常存在误诊漏诊的情况。赵金宝等显示,在发病现场,初步诊断中仅有12.3%的患者诊断为中暑或热射病,未诊断者大部分以症状性描述(如高热、恶心、呕吐等,未给出临床诊断或疑似诊断者列为“仅症状性描述”)为主(64.5%),其次是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24.3%)。

结合急诊救治现状,延误诊断的原因主要归为3类[9]:一是急诊医务人员没有详细全面询问病史,作出错误诊断;二是发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一线救护人员未能早期识别;三是尽管多数有典型临床表现,但急诊医务人员临床经验少,对疾病特点的把握不够清楚。抢救时限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转归及预后,因此须加强培训和宣教,提高一线救治人员及急诊救治人员的熟练水平,以期做到早期识别,及时救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3.1 以发热伴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鉴别要点 
急诊常见的以发热伴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脑出血、脑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内分泌疾病危象、恶性综合征等,需要与其鉴别(表 4)。
mmexport1657761604005.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3.3.2 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鉴别要点 
急诊常见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有脓毒血症、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要与其鉴别(表 5)。
mmexport1657761606761.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3.3.3 特殊情况下热射病鉴别诊断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马拉松比赛、大型运动会,常出现劳力型热射病。若相关人员出现不适,急诊人员应警惕热射病的可能。在此情况下,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表 6)。
mmexport1657761609713.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意见4:
热射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在急诊诊治过程中常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急诊医务人员应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做到早期识别,及时救治,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推荐意见5:
在马拉松比赛、大型运动会、大规模军事演练及训练情况下,若参与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情况,急诊医务人员应首先考虑劳力型热射病的可能,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四、急诊热射病的治疗
4.1 总体原则
“十早一禁”原则是热射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本指南建议相关救治人员在救治全程始终贯彻此原则。其包括: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补凝抗凝、早抗炎、早肠内营养、早脱水、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

推荐意见6 :
急(接)诊医师在救治热射病患者的过 程中应贯彻“十早一禁”原则。其包括 :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补凝抗凝、早抗炎、早肠内营养、早脱水、早免疫调理 ;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

4.2 现场急救
急诊医务人员应快速识别,立刻采取现场处置措施(图 1),其中现场处置六步法包括(表 7):
(1)立即脱离 热环境 ;
(2)快速测量体温;
(3)积极有效降温 ;
(4)快 速液体复苏 ;
(5)气道保护与氧疗 ;
(6)控制抽搐。
mmexport1657761612706.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mmexport1657761615803.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意见7 :
快速、有效、持续降温是热射病的首要治疗措施。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包括:(1)水浴或冰水擦浴;(2)电子冰毯、冰帽 ;(3)快速液体复苏 ;(4)不提倡药物降温。

推荐意见8 :
在热射病救治现场,应快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在现场第1小时输液量为30 mL/kg或总量1500~2000 mL,维持患者尿量为100~200 mL/h。

推荐意见 9 :
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现场控制抽搐、躁动非常关键。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抽搐控制不理想时,可在地西泮的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 5~8 mg/kg,肌内注射。

4.3 转运后送
热射病患者后送前应反复评估体温、意识、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有无呼吸道梗阻、心律失常等情况是否适合转运。以下4种情况,须及时后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救治(图 2):
(1)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
(2)训练中出现昏迷,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医院诊治;
(3)对于热损伤症状比较严重,经过现场处置无法及时缓解,或发生热痉挛肌肉抽搐伴疼痛、意识不清、体温持续居高不下者,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院检查救治;
(4)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经现场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转运过程中应做到:①密切监测体温,如有条件应测量直肠温度,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②持续有效降温,不能因转运后送而延误降温治疗。尽量在30 min内将直肠温度降至39.0℃以下,2h内降至 38.5℃以下。
mmexport1657761618770.png

发表于 2022-7-1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意见10:对于确诊热射病或疑似患者,在现场处理后应尽快组织转运后送至就近有救治经验的医院,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救治。常见的转运后送指征:
(1)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 ;
(2)训练中出现昏迷,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医院诊治;
(3)对于热损伤症状比较严重,经过现场处置无法及时缓解,或发生热痉挛肌肉抽搐伴疼痛、意识不清、体温持续居高不下者,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院检查救治;
(4)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经现场 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推荐意见 11 :热射病转运途中的管理尤为重要,转运 过程中应做到 :(1)密切监测体温,如有条件应测量直肠温度,同时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记录 ;(2)持续有效降温, 不能因转运后送而延误降温治疗。

4.4 急诊院内治疗
4.4.1 急诊院内治疗总体原则 急诊热射病救治需遵循两大原则:(1)首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转运、搬动、有创检查或操作 ;(2)完成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多学科协诊,尽快送入重症监护室
mmexport1657761623163.png

发表于 2022-7-14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意见 12:
急诊热射病院内救治两大原则:(1)首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转运、搬动、有创检 查或操作;(2)完成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多学科协诊,尽快送入重症监护室。

推荐意见 13:
热射病经过急诊救治之后,症状轻者经积极有效处理后多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留观48~72 h。

4.4.2  热射病急诊院内治疗步骤(图 3) 
若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热射病患者,规范的救治流程(现场快速识别、迅速 降温、快速分流、院内协作救治)结合降温补液,可为批量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mmexport1657761636009.png
mmexport1657761638747.png

发表于 2022-7-14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预防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重点是抓热射病防治措施落实,要做到思想重视,行动落实,措施到位。对于医务保障人员,应进行热射病的日常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热射病的应急处置能力,把防治热射病的重心放在平时,放在预防。国内研究显示,部队官兵在训练或战争中劳力型热射病发病率可达43.6%,严重制约了部队战斗力。

Rav-Acha等回顾了1992—2002年以色列防卫部队的中暑死亡士兵病例,提出科学的训练可 有效减少劳力型热射病的病死率,应将防治的主战场前移至训练场。随行保障的医务人员应在训练的前、中、后期合理配置卫勤力量,做好环境、物品的准备。而针对经典型热射病,相关易感人群缺乏对热射病及其危害的认识,应进行预防宣教,提高群众对经典型热射病的认知水平。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表9)
mmexport1657761641996.png

发表于 2022-7-1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热射病防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也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复方麝香注射液等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痉、镇静醒神之效;现代药理学证实中药具有抗内毒素血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缓解感染危象、缩短高热时间、抑制脑损伤、降低器官衰竭等作用。      

热射病属于中医暑热、暑厥、暑风范畴,因受病因、患者个体化差异、症候要素及进展,临床症状表现不尽相同。中医辩证分型为暑热、中暑闭症、暑风虚症、暑昏脱症等。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暑养阴、祛风解痉、补脱醒神等。临症常用降温、刮痧、针刺、放血、辩证施药等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治疗。

推荐意见 14 :
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减少和避免中暑发生的危险因素、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脱水的发生,从而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推荐意见 15 :
中医药在热射病防治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菊花、金银花、荷叶、薄荷、藿香和广藿香等都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重症中暑的发生,也可以在发病的第一时间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文献来源: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1 版)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1) :1290~1299 .

发表于 2022-7-14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全国多地相继进入“蒸烤模式”。四川、浙江等地已经出现多名热射病患者。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夏天气温高出现中暑司空见惯,殊不知重度中暑即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


热射病多见于哪些人群呢?

第一类人群: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如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消防员、运动员等。这类人群的工作场所体感温度高,工作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常出现睡眠不足、水分补充不足、出现轻度中暑症状未引起重视等危险因素。


第二类人群: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等。他们或是防暑意识不够,因节俭选择不开空调、泡温泉或蒸桑拿时间过久等,或是因习俗里三层外三层地捂着被子出汗退烧,或是父母粗心大意将孩子忘记在车厢中。

第三类人群:有基础疾病或服药人群。基础疾病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少汗症、严重皮肤疾病等。或者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如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出现这些表现,需警惕热射病

多数热射病患者以意识状态改变伴高热为首发症状,同时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继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造成死亡。但这类人群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并不容易。

国内研究显示,在发病现场,初步诊断中仅有12.3%的患者诊断为中暑或热射病,未诊断者大部分以症状性描述(如高热、恶心、呕吐等)为主(64.5%),其次是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24.3%)。

生活中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曾处于封闭环境中的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病的患者,若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排除脑卒中的可能)时,或者当患者有高温(高湿)环境作业或高强度体力运动经历,并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当首先考虑到热射病。

对于大多数人群来说,做好夏季消暑,可积极预防热射病的发生,特殊工种人群需改善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和训练时间,避开炎热时间段,特殊人群需加强社区志愿者的上门看护。这样才能安然过夏,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马帅、健康报特约记者杨舒玲

编辑:管仲瑶 马杨

视频:李可仪 黄丘岚

制图:马杨

校对:马杨

 楼主| 发表于 2022-7-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出现死亡病例!四川南充已有人“中招”热射病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
原创14个小时前 ·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君

进入夏季以来,气温节节攀升,热浪席卷,全国多地接连出现热射病。7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获悉,日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已连续接收两例热射病人,其中一人已死亡。

据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卫东介绍,两例热射病例均为户外工作者,13日接收的患者已转入ICU,另外一例已死亡。“死亡的病例是一位59岁的大爷,今天上午送过来,来的路上已经心跳停止过一次,到急诊室后,意识已经丧失,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再次出现心跳骤停,我们进行全力抢救,遗憾的是,没有抢救过来。我们测量他的肛温,发现已经大于42℃。”

李卫东介绍,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患者处于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导致核心体温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相比往年,今年急诊科接收的中暑患者也增加了许多。”

“热射病的死亡率较高。”李卫东提醒,热射病重在预防,应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和避免待在密闭的高温环境里,及时补充水分,随身携带一些清热解暑的药品,比如藿香正气液等。“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发烧、乏力的话一定要及时就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