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弥江是穿越我故乡四川盐亭城区的一条河流,我将靠近弥江的县城云溪镇称之为“弥城”。
如果一定要我在故乡的长河打捞几粒失落的星星,那么我会选择在天寒地冻的腊月,一个缩脚缩手的上午,围坐火炉,放纵思绪,在天空的飞翔里享受从历史丛林与山岩回声被“发现”的乐趣……这些人物,缘由典籍里的记载时的大意或疏漏,抑或偏颇或失允等而沉迷在阴暗的地层之下,今天我荷锄开挖,让他们遗存史册的面容逐渐清朗,亦让他们传播文明的字迹鲜活起来……唐高宗宰相李义府(盐亭永泰人)
李义府系唐代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盐亭县永泰乡)一个庶族之后,父亲从河北饶阳骑马千里来到巴蜀之野当过射洪县令,并广置产业于永泰,如此而已。唐613年,李义府生于永泰,至八岁,天资聪颖的李义府的诗文便传遍乡间。到二十一岁,李义府学识被剑南巡道使李大亮发现,拍桌称奇,他决定择一吉日带上李义府前往长安,将这个才华横溢的李义府推荐给御史马周。马周是有大本事的人,且生于庶族,这一点阅历与李义府高度一致。马周在官邸里赞叹着李义府的文采,并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个小卒,一直呆了些时日。某天,唐太宗在宫内上林苑宴请群臣,兴之所至,以“乌啼”为题赋诗,话音未落,追随皇上很久的无名小卒李义府第一个吟诵出来,曰:“日里扬朝采,琴中半夜啼,上林多许树,不借一枝栖。”唐太宗笑了:“我今以全树借汝。”李义府的文采从而引起唐太宗的注意。在马周力荐下,唐太宗召李义府谈治国安邦之看法,李义府从容应对,唐太宗大悦之,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随后,李义府执法的严惮让违法者畏惧,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再让李义府的才干与学识去影响“晋王”即后来的皇帝唐高宗李治,这也是唐太宗所希望的。 本来这样一直走下去,李义府的前景应是一片灿烂。殊不知唐太宗于唐649年去世,而由他指定辅佐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长孙无忌,一直看不起出生庶族的李义府,朝上处处刁难排挤李义府,看久了不顺眼,干脆将李义府下调到四川壁州(今四川通江县)任司马。此时李义府官职任中书舍人,恰好这纸调令又被他提前看见,虽为平级调动,可谁都想当京官,谁也不想下派啊,下去了猴年马月才回得了京城?李义府星夜去请教“智囊”王德俭,王德俭干脆吿诉李义府,要想仕途翻盘,必拥立武昭仪为皇后才可险中取胜。李义府豁然开朗,这后来的事大家也知道了:李义府拥武则天为后的奏章送到唐高宗李治手中,李治与武昭仪大喜过望,不仅赠李义府一斗珍珠,还顺手将长孙无忌的调令作废,并提拔李义府任中书侍郎。再往后,步步高升,被任命为宰相,达到人生荣耀的巅峰。今天来看,李义府人生的复杂性体现在:武昭仪是被李义府第一个上奏章拥立为皇后的,由于这个大胆的举动,身处险境的李义府转危为安,扬名身后。而武则天呢,在坐稳皇后宝座进而又登基称皇后,当上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那个晚清的实权派慈禧太后,也不过垂帘听政罢了)。史载,大唐繁荣富庶,疆域辽阔,这与武则天的治国才能确实密不可分。所以就事论事,李义府的拥立确实功不可没。唐高宗还授意李义府重修《姓氏录》,李义府不孚众望,将显赫一世的“五姓七望”从云端打入下界,而凡为五品以上官员皆收名录。这排头的四个大姓为李、武、韦、杨,跟着才是宰相,副宰相,按官职大小以此往下类推,开了一个民间与官府姓氏并列的好头。有时我想,李义府这个无任何社会资源背景的底层庶民,通过自身的才学、能力、政绩甚至是颇有争议的所谓“嘻笑阴柔”而官至宰相,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值得公允评析的史话。
清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盐亭折弓人)
时光之车停在了清1649年,在今天盐亭县折弓乡万隆村五社丹峰山下,后来谦逊而深藏心智的清文华殿大学士(相似宰相位)的张鹏翮诞生于此。张鹏翮幼年丧失父母、身世艰辛,3岁被亲戚带进遂宁黑柏沟生活,再后随离乱人群迁至西充圭峰山下禅洞湾定居。他聪慧敏行,苦读成才,康熙年初在乡试中举为孝廉(即举人)。我国史学家蒙文通在著作《汉潺亭考》一书中这样讲述:“盐亭有《志》,始于明弘治间,而邑进士陈书谓:升庵、玉垒、方洲三太史之所辑,此蜀志之源流矣。邑孝廉张鹏翮等又作《续志》,而张陈两家书,倘亦有裨焉........”蒙先生称颂邑孝廉张鹏翮为续修县志付出了辛劳,此间“邑”即同乡,如此明朗,折弓张鹏翮可含笑于九泉之下。张鵬翮一生清廉,他考中进士后从仕兵部督捕副理事做起、历经浙江巡抚、刑部尚书、授江南及江西总督、兼任河道总督、后迁吏部尚书,清雍正元年(1723)被授以武英殿大学士,至此,张鹏翮的人生经历与国事命运紧密联系一起后达到了顶峰。他在攀行风声呼啸的仕途山顶时,有两件大事与张鹏翮同样也是与清朝臣民息息相关的:张鹏翮出使中俄边界谈判,面对不可一世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沙皇派来的特使,张鹏翮据理力争,慷慨陈辞:“中国乃大国,大清乃天朝,天威不可犯。”沙皇特使理屈词穷,在谈判桌上换下强硬面孔,用假惺惺的和缓口气同意与清朝签订中俄两国历史上具有平等意义的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张鹏翮以他的胆略与才干,捍卫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大片属于中国的辽阔领土。另一件大事是治理黄患。康熙继帝位后,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朝廷三件要务。当时黄河淤塞、河床悬空、濒遭水灾,无不令人触目惊心。康熙帝很赏识在中俄谈判中展现智慧的张鹏翮,将治黄这一重担放于他的肩头。张鹏翮任河道总督后的八年间,对泛滥成灾的黄、淮、湖、河进行综合治理,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考察舆地形胜常不辞辛劳,《满汉名臣传》中记载“张鹏翮自到河工,在署之日甚少,每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这一细致入微记述,让我们得以在三百多年后看见一位廉吏在治黄时,尘沙飞扑的忙碌身影。几年前,我专程前往折弓乡张家湾踏访张鹏翮遗迹,老屋已杳不可见,唯四周青山绿水和湾头一株硕大无比的黄桷树还在,青山依依,绿水环流,黄桷树凛然有声。陪我寻找的当地干部与一位精瘦老人讲,“张鹏翮为相,最早生于我们张家湾,看嘛,那儿还存张家大院子的老屋基。”
清诗人陈书故里盐亭高渠陈家祠
盐亭县两岔河乡水集口村走来的陈书也为一代才俊:他从军十余年,随军“削藩”,后入京考中进士,升任礼部郎中并充任合试同考官。一生有著作《丹渊集》几十卷传世,《全清诗》存辑录。后人评述,《鹃声集》是研究清代早期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史料,弥足珍贵。京城每当入夜,必有一盏灯亮在木格方窗下,必有一柱佛香焚起袅袅烟雾,伴于陈书左右。后来蒙文通感慨地讲,我县自帝王时代有著作传于后世者仅三人,一为唐赵蕤著《长短经》,一为宋文同著《丹渊集》,一为清陈书著《鹃声集》。今天尚有两岔河水集口村四社纪念陈书的石碑碑文,被夕阳淡淡照耀,述说陈书“先立战功,后取功名,讨伐叛军,热爱家园”的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曾于前些年的一个春天专门寻访陈书老屋“陈家祠”,它屹立在春风与静美的田地间,此祠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动工,次年落成,迄今百余年了。难能可贵的是,“陈家祠”祠堂中竖一方碑,碑上镌刻“建祠源流”,碑文讲陈氏一族人才辈出,尤以陈书为重云云,实为盐亭境内一处珍贵的地上文物实证。那是我第一次到的水集口村,虽然几十年前我以知青身份入选“盐亭县两河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身份走遍两河区的山山水水,也包括两岔河公社。不过当年未到“陈家祠”,只是在它旁边的大队演出后擦肩而过了。今天我来,带着一份庄重心情前来,也带着对先辈的思念而来瞻仰。清将军提督江长贵之墓(盐亭大兴人)
对于盐亭县大兴回民自治乡,我也有一段情结:清嘉庆十三年(1808),江长贵出生大兴乡江家坪,一个小孩出世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原因是江长贵继承了远祖山东人的豪爽性格,常以垒石为营,列竹为阵,指挥拼杀,并随叔祖江坤秀学习骑马射箭,腾跳挪飞,技艺精进,练就一身高强武艺。一天江长贵流落成都,饥寒交迫,提着烘笼御寒。忽然贼寇进犯,正靠朔风凛冽城墙避风的江长贵陡生勇气,飞身上墙,急中生智,将烘笼砸向城外的牛耳大炮,赶巧火炭点燃大炮引火绳,几声巨响,炸得贼寇抱头鼠窜;城内官兵打开城门乘胜追击,大捷方归。 官府一查是勇猛的江长贵用烘笼炸燃牛耳大炮退了贼寇,一面百思不得其解,一面还是郑重地授以江长贵为武官。 从戎二十多年,江长贵从小官干起,转战二十余省,屡战屡捷,直至获得武将英勇“巴图鲁”称号为止,官职直抵湖北提督和直隶总督位置。多年征战,江长贵一身伤病,请辞归田,朝廷恩准,全俸食禄。 回盐亭大兴江家坪后,江长贵深知失学之痛,便拿出多年积攒的银两开办学堂书院,修建桥梁,培养后生,推动回汉民族团结之事业。 江长贵于68岁病逝成都提督街寓所,遵瞩将其遗体运回大兴江家坪安葬,墓前勒石竖碑,两边各立两丈高的石桅杆一根,蹲伏石狮石羊,十分壮观,这也是人称“将军坟”的由来。我下车去祭了江长贵墓茔,忽觉眼前流星长坠,原是烘笼从寒冷的世道上空划过,不奇亦奇。
清朝儒士杨太虚故里(盐亭三河人)
笼子寨地处盐亭县老三河乡,丘陵绵延,孤峰兀立,柏树环绕,状如草帽覆顶,故名。我去的那一天,天高云淡,惠风和畅,令人神清气爽,行至寨前而竟不能入,绕山岩石壁半圈,方见一道人工开凿石门通向幽径,上至寨顶,可见明代乡丁砌筑的抗御兵灾所建的炮台,一道约两米深的战壕沿山顶蜿蜒,体现出笼子寨易守难攻的特色,也恍忽体味着时间的苍茫与辽阔。吸引乡民不断前来参观的大多为了一个人,这人便是清光绪年间的三河乡人杨太虚,杨太虚早年清贫,连老婆也讨厌他维持不了生计而出走,可见其潦到落魄之困。杨太虚一气之下离家学道,什么青城、峨眉、华山、普陀俱一一云游,渐入玄机。几年后,杨太虚返回三元乡真常观与会仙观,冬着禅衣,夏罩棉祆,初看癫狂,实乃仙风道骨,乡民称奇,涌进两观之间看热闹。杨太虚避入观内撰写《韬晦录》三卷并得以问世。其间杨太虚还为墨竹大师、邑人文同著作《丹渊集》写序,后被邀请至射洪主持金华山道观,并留下碑刻回文诗一首。今人观其道行,修身养性,捉摸玄学;所著诗文,春水潺湲,江山起伏。因此被盐亭籍历史学家蒙文通赞为:“其学识超群,体识工深,宋儒中不多见。”那天我走到一堵石岩前,孔内为一处洞窟,台上置放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另一角落存放杨太虚灵棺,灯焰长伴,孤夜漫漫。 每至农历三月三庙会,笼子寨乡人云集,吃喝玩乐,一应俱全,众人听道,百姓烧香。在去笼子寨时朋友们告诉我,杨太虚曾抽空画鹤,关于鹤,最能弥漫道门玄学之气,而这正是杨太虚所擅长的。我随意寻一处石头坐下,仙气萦迴,白云悠悠,杨太虚似乎驾鹤一游........在火炉边写作是愉快的事,唐诗人白居易还歌颂寒夜里的“红泥小火炉”吗。我搔着发痒的手背,继续回望着盐亭历史岁月里几个模糊的身影:唐德宗宰相严震生于盐亭县城的后池坝葬于高山庙森林公园;与诗仙李白交往密集亦有师徒关系的韬略大家盐亭高渠赵蕤;清末“同盟会”成员、盐亭高渠谢兆兰;绵阳境内唯一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的红岩烈士、盐亭玉龙黄绍辉;以及电影《洪湖赤卫队》队长刘闯原型、盐亭县城南街志士刘仰高……暂时搁笔吧,我还会寻一些云层凝重的时光,踏访那片奇异的褐色丘陵!
作家介绍: 岳定海,四川盐亭人,长居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1部,代表作系《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等。他先后在《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西南作家》《格调》杂志《中国乡土文学》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大奖。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