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强俊生前近照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京剧团女演员合影照,后排右一最高者邓强俊
2019年,原达县地区京剧演员相聚成都,第二排左五为80岁的邓强俊
老旦主要扮演年长妇女形象,早期京剧没有专门饰演老旦的演员,都是老生兼演老旦,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有此行。邓强俊饰演的老旦吐字清楚、喷口有力、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中气充沛,穿云贯石。
年轻的邓强俊承担剧团演出的大梁,饰演《狸猫换太子》中的寇珠、《杨家将》中的杨继业、《黄飞虎反五关》中的黄飞虎、《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等。
渠县京剧团声名鹊起,先后奔赴达县、大竹、邻水、重庆、永川、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地巡回演出。看过渠县京剧团演出的外地观众,不相信一个小县城会有如此众多京剧名角。
1958年,为庆祝达县河市机场通航,达县专区在河市机场举办飞行表演及文艺汇演。达城人天不亮,倾城出动步行近30里去河市机场。上午9:00,飞行表演后,川剧、歌舞、杂技、京剧相继登台。渠县京剧团邓强俊、白小云演出《武家坡》,观看演出的省委领导着实吃了一惊,对地委领导说:“渠县京剧团水平不简单,可媲美成都京剧团!”那时,县城鲜有京剧团,四川只有成都、重庆以及万县、南充、雅安等少数地区才有京剧团。1959年上半年,在渠县演出六年多的京剧团,上调达县改为达县专区京剧团。
邓强俊与达县专区京剧团:渠县京剧团奉调达县后,演出场址位于马蹄街与中心巷转角处,前址为工人俱乐部。
1959年,邓强俊主演《吕洞宾三戏白牡丹》,首次采用电光和机关布景。达县专区京剧团自编现代戏《醒悟》,改编传统戏《击鼓骂曹》,获达县专区戏剧比赛一等奖,邓强俊获演员表演奖。1962年,邓强俊任京剧团副团长。
上世纪60年代,达城有“京剧三姐妹”之说(于淑惠、邓强俊、梁光敏),这三位演员被京剧爱好者所欣赏赞美,用今天的话叫京剧“三偶像”。(照片拍摄于2019年)
于淑惠:青衣、花旦,1943年生,1954年,考入渠县京剧团,随团学艺。当年,于淑惠受不了练功艰辛之苦,私自出逃,被师父追回。于淑惠演出人物有《武家坡》王宝钏、《红鸾喜》金玉奴、《追鱼》鲤鱼精、《红娘》红娘等。于淑惠饰演的正旦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表演的花旦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梁光敏:短武旦,1946年生,8岁时考入渠县京剧团,12岁登台演出《哪吒闹海》,把小哪吒演绎得活灵活现,每次演出,连续翻出40多个功夫前桥(软翻),博得满堂掌声。饰演的形象有:《打焦赞》杨排风、《十字坡》孙二娘、《水漫金山寺》青蛇、《能仁寺》十三妹等。因爱人是南充京剧团演员,梁光敏1979年调南充京剧团。
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早期参加京剧团的主要演员因历史原因退居二线,“京剧三姐妹”与包绍义等成为台柱演员。
包绍义:1938年生,国家二级演员,四川省尖子演员。1954年参加渠县京剧团学艺,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吃苦耐劳,技艺日臻。擅长京剧文武老生、花脸行当角色的塑造。表演生动、人物鲜活、技艺精湛、风格突出,主演剧目甚多:武生戏《长坂坡》赵云、《一箭仇》史文恭、《武松打店》武松、《白马坡》颜良;小生戏《佘赛花》杨继业、《穆柯寨》杨宗保,花脸戏《楚汉相争》霸王项羽、《芦花荡》张飞、《断后打袍》包公等;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李玉和,《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奇袭白虎团》严伟才,《沙家滨》郭建光等。(照片《奇袭白虎团》后排右一包绍义饰严伟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城人热衷到马蹄街看京剧。剧团的编排方式也以迎合观众的需求出发,演时节戏:端午节演《白蛇传》《屈原》,七夕演《牛郎织女》《天河配》,中秋节演《猴王游月宫》等;同时演连台戏:《狸猫换太子》《杨家将》《樊梨花》,演武打戏、神话戏:《西游记》《芭蕉扇》《闹龙宫》《封神榜》等。许多市民凌晨三四点排队买票。
1966年前,京剧团一年至少有七八个月时间下乡演出。邓强俊以身作则,带领演员们不辞辛苦,背负行李,跋山涉水,肩挑道具,手提油灯,深夜穿行在荆棘丛生的大山中,有时迷路找不到方向,转了一个大圈,从起点出发又转回到起点。每一次演出十分辛苦,一天上演三场,有时不卸装就这场赶那场。他们将达县所有区乡都走完,毫无怨言,以演出为快乐。
上世纪60年代京剧《芦荡火种》后排中邓强俊
1965年京剧《白毛女》在达县米城公社上演,于淑惠饰演“白毛女”
京剧《智取威虎山》,左二邓强俊饰演少剑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盛行革命现代京剧,达城现代京剧风头无两。邓强俊一改戏路,改唱现代青衣。她形象高大,嗓音带须生,更突出了女性英雄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她饰演的阿庆嫂、方海珍、江水英、柯湘等,不逊于电影中的名家饰演者,一度为达城人津津乐道,家喻户晓。
1978年,邓强俊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达县地区京剧团团长。自担任行政职务以来,虽自己主演任务多,工作忙,但很注重剧团建设及青年演员的培养,对请教学习的演员,从不保守倾心传授。包邵义、童培修、向本福,邹世维、邵正权被评为二级演员。特别是包绍义,16岁参加剧团学习京剧,不几年登台演出成为台柱子,多受益邓强俊的悉心指导。在邓强俊的主导下,京剧团招收了四次学员,随团学艺。1959年:康仲高、李智勇、张一军、龚先惠、陈惠华、陈国华(京剧训练班)。1963年:田明元、邹世维、向本福、程金玉、郭光梅、唐国瑶、力寻奎、叶发新、周玉文、黄孝华、孙顺亭。1971年:王光红、张秋雯、邓先华、陈汉庆、陈万泉、王善国、周国林、冯晓阳、赵果、杜咸华、杨汉端、杨益群、曾玉琴。1976年:刘以淑、蒲祖惠、张雄、吴忠明、冉启兰、李玲、陈建、唐荣健、曾定虎、殷进川、周雄、向进富、冉术、刘少成,杨卫平、卢思辉等。邓强俊发现学员冯晓阳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支持推荐他去读工农兵大学,后成为达州知名音乐作曲家。
左一向本福、中邓强俊、右一王光红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京剧《三姐下凡》,神将华光向本福饰,三姐陈惠华饰
已进入剧团学艺的王光红,因家庭成分不好,上级打算辞退,邓强俊认为是一个好苗子,说服上级留用。后来王光红成为剧团主要演员。有个青年京剧演员,因家庭生活拮据,准备辞职下野力挣钱,邓知道这一情况后,慷慨解囊资助他应付难关,留下来继续演戏。京剧演员邹学健因意外离开京剧团而落魄,邓强俊不定期给予经济帮助。
在邓强俊及老一代演员的扶持下,青年演员技艺日臻成熟。达县地区每次举办戏曲展演和比赛,京剧均有剧目获奖。1986年、1987年、1991年到成都、北京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京剧刘以淑主演的《盗仙草》,陈健、蒲祖惠主演的《武松打店》获多个奖项。1991年四川赛区京剧《遇皇后》龚先惠、包绍义获“最佳表演奖”,《落马湖》向本福、童培修获“优秀表演奖、优秀配角奖”,创造了达城京剧史上的辉煌。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闻讯接见达县地区京剧团赴京参赛演员,以示祝贺。
蒲祖惠、陈健
邓强俊在北京:邓强俊的丈夫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强俊调北京京剧院四团。该团名角汇萃,当家戏《沙家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曾被拍摄成电影。有次,四团赴石家庄演出《沙家浜》,临行前饰演沙奶奶的演员突然生病,邓强俊自告奋勇救场演出。剧团演员怀疑邓强俊的演出技艺不赞同,饰演新四军郭建光的演员谭元寿曾听过邓强俊的唱腔,觉得可以胜任,力主她上场。结果邓强俊的演出竟然不差,大家心服口服。
邓强俊与北京京剧名角谭元寿、赵燕侠、马长礼、刘秀荣、洪雪飞、王梦云、万一英、张敦义、周和桐等同台演艺,大家另眼看待,邓强俊成为北京京剧院四团团长。
那几年,北京京剧表演大赛、演艺技术职称评委,常见邓强俊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邓强俊被评为京剧国家一级演员,她委婉拒绝,让给演艺有成绩的年轻演员。
邓强俊在京期间,家乡人若来找她,总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达县地区京剧团上京汇演时,邓强俊招待吃北京烤鸭。
左一蒋良超、左三邓强俊
邓强俊在达县时,爱吃京剧团附近一家“搭搭面”,与店主蒋良超成为朋友。1992年,蒋良超去北京开饭馆,邓强俊帮他寻找门面并办理各种开业手续。
1986年,宋小武编写,文先贵、朱家祥导演的川剧《史外英烈》,应中央办公厅邀请进京表演,邓强俊闻讯,用自己的资源,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邓强俊离开达城后的京剧:
上世纪90年代,京剧受到电视、歌厅、舞厅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陷入困境,达城京剧演出凋零。2005年,30多位京剧演员及票友自发成立梨园坛茶社,设演出台,每周二、四、六晚开展京剧演出,不时邀请重庆、成都、武汉、万县、安康、利川等地的京剧票友莅临梨园坛交流演出。达城京剧票友也不时参加其他城市京剧交流演出或比赛,屡获奖项。常年参加京剧社活动的有:京剧团退休演员于淑惠、龚先惠、童培修、向本福等,另有票友王德成(京胡)、王少坤(京胡)、杨丽华、王泽秀、何光清、况劲松、蒋励生、喻庭清、李香春、李爱群,吕小清、王云辉、瞿科玲、彭国强、王化果、吴显荣、蒲红艳等。2015年达州京剧票友在达州市老干部局领导下改名为达州市老干部京剧队。达州京剧团退休演员王光红任队长,每周二、四上午演练。每次京剧演出,原京剧团退休演员及器乐人员都会支持参与表演。达城京剧票友不计得失,不断参加社会公益演出活动,或到学校教演小学生,坚守京剧阵地,传承国粹京剧。
1986年业余京剧社成立时在马蹄街京剧团演出后合影
梨园坛
今天达州京剧票友仍坚守京剧阵地,每周二、四上午演练,不定期演出,年龄最大的票友刘辛93岁,最小的蒲红艳53岁。
结束语:邓强俊虽然与世长辞,但她饰演的京剧人物艺术形象,永留达州人心间;她那女老生、女老旦唱腔,永远回荡在巴山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