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520|评论: 5

[信息动态] 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袁国虎:传承经典不断钻研 当好巴渝文化“说书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7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袁国虎:


重庆日报 2022-08-04 20:42




一方桌、一折扇、一醒木,简简单单,这就是袁国虎的工作台。“说书,靠的就是我们说书人的一张嘴。”每周六,袁国虎都会在渝中区七星岗通远门城墙上的露天坝说书,除了疫情停工,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夏天太热就晚上开,要对得起来的听众。”他告诉记者,场地固定听众就有一百多人,再加上来来往往的游客、打卡的小年轻们,旺季多至两三百人。


85后的袁国虎从业已超十年,现为重庆市曲艺团艺术总监,全国青联委员,重庆市青联常委,曾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对评书的热爱支撑着袁国虎不断钻研,从踏入评书界的第一天开始,他立志对艺术要精益求精、不忘初心,作为四川评书新生代领军人,他把目光放在未来,著书立说、教学带人、说新创新,“我相信评书是不会断的,作为说书人,我有责任和义务让它延续下去。”


8694a4c27d1ed21b60ef3566d54e62ce51da3f3d.jpeg

▲袁国虎。受访者供图


从戏曲到评书 他一直钟情传统文化


袁国虎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让他爱上了戏曲艺术。


那时是改革开放的年代,许多青年戏曲人受不了清贫的从艺生活,纷纷弃艺从商,许多老艺术家门下无人,空有一身本领无人可传。正巧这些老艺术家和袁国虎的父亲有来往,对这位热爱艺术的小孩又喜爱有加,“我小时候的情景简直是万亩良田一根苗,许多老艺术家对我倾囊相授。”


赵又愚、徐又如、夏庭光、熊正堃、王起久、罗吉龙......一众大师带领袁国虎进入传统艺术的殿堂,对小小的他而言,这些老艺术家亦师亦友,待他既亲切又自然。


“我什么时候开始说话,什么时候就开始唱戏。”渐渐的,在老艺术家的影响和熏陶下,袁国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了,川剧、丝鼓、书画、写作、诗词、篆刻等等,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他几乎学个遍。


都说艺术进门难,出门也难,从小钟情传统艺术的袁国虎不想轻易放弃从艺的道路,然而初出茅庐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前路在何方。2009年,在著名剧作家隆学义的提点下,他开始转向专业评书,就此开启学评书之旅。


第一次拜师没有成功,袁国虎要强的性格让他吃了个“闭门羹”,“师叔曾令弟说我这样脾气烈性的徒弟将来要打他的‘翻天印’”。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袁国虎的忘年交为他寻得了一位新的老师,四川评书泰斗徐勍先生。


“当时我们去看望还在病中的徐老师,他戴着氧气罩,但仍然一眼就认出了我。”回忆起那段故事,袁国虎心里五味杂陈,“徐老师刚刚抢救出来,见了我二话不说,直言自己要是不死就教我说评书。”


就这样,袁国虎踏入了老师的家门开始说评书,2010年他拜徐勍为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说书人。


学成归来扎根故土 丰富评书内容形式说出新鲜感


袁国虎的第一次正式说书是在四川成都,他受四川说书馆邀请前往坐馆说书,这一待就是四年。


“坐馆说书不同于商业小段,说完就走,需要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说长篇,就像口播电视连续剧一样。”这样的工作既有高度又有强度,对刚刚出师的袁国虎而言,无疑是一个磨练自己的好机会,“台下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上台见观众,在成都坐馆时我每天说书两个小时,天天对着观众说、练,进步非常快!”


直到2014年,重庆市曲艺团对袁国虎抛出橄榄枝,他才把三尺书台搬回重庆的专业院团,从此扎根故乡。


如何让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在岁月磨砺中历久弥新,是袁国虎一直关注并不断思考的问题。比如,巴渝地区的传统文化及红色历史就为评书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2016年,袁国虎立足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人物,提笔创作了中长篇评书《革命军中马前卒》,讲述了100多年前革命先烈邹容的故事。为了把邹容的故事讲鲜活,他接连拜访了多位重庆知名的文史专家,先后数次前往邹容纪念馆和邹容墓,详细了解邹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内容丰富了,形式上也要新。在创作过程中,袁国虎发现传统的长篇评书,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要抱着“追剧”的心态去书馆听书,“细嚼慢咽”其中的内容,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三五个月,已经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符,愿意静下心来细听评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现在是科技和流媒体的时代,现代人对故事的需求也变了,我们评书必须拿出新的改变。”为了应对这些改变,让评书更好地走入大众身边,袁国虎想出一个办法——搞连载体,根据现代人偏好短、平、快叙事的特点,他创新将传统长篇的章回体转换为中短篇的连载体。


袁国虎说,听众连续一个月来听,就是连续剧,有的听众偶尔来听一次,那就是单独的小故事,这样的改变叫座又叫好,“进了我的书场,我就要让听众坐稳、坐完。”


2018年,袁国虎凭借其中的一回书目《书生“说书”》获得中国曲艺届最高奖牡丹奖。


新方式、新平台 讲好中国故事传承评书文化


除了线下讲评书,袁国虎还创立了自媒体,把说书日常发布到微信视频号和抖音上,“我每天都发布一段说书赞赋,一直如此,未来也会继续。”


袁国虎的自媒体名字叫“西南说书俑”,这也是他对自己青年说书人的定位,“我说的是方言,西南地区是我的主要服务区域,这是我的文化特色,同时,我认为艺术是历史的沉淀,就跟兵马俑一样,源远流长。一个职业,一个地域,概括了我的情况,简单明了。”


对于创新,袁国虎自有一番思考,“我是用两条腿走路的。一是汲现代元素,探旧书新说,二是借古人之规矩,开自我之方圆 。”


一方面,他改编旧故事,再创作出符合时代思想的新故事,譬如《辞曹挑袍》《李顺盗墓》《群英会》《张松献图》等;另一方面,他深知评书不能守固于古代,新时代应该有新故事,跟随时代热点,袁国虎又创作了《这里有家》《值钱更值价》《冰墩墩》《雪容融》等。


多年来,袁国虎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仅手稿就有200万字,电脑文稿多达一千万字。


谈到评书的未来,袁国虎更是充满希望,“评书来自于民间,千百年经久不衰,现有的脱口秀、百家讲坛等也汲取了评书的技巧。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故事,评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它慢慢衰落,一定要讲好中国故事,我相信未来评书会发展得更好。”


主编:余虎


u=416788589,4155560399&fm=3012&app=3012&size=b200,200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李伯清之后, 评书艺人袁国虎再把四川评书说到央视





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1月13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北京获悉,一直在成都发展的重庆市曲艺团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新人奖得主袁国虎,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名家书场》。这是继李伯清之后,又一位评书艺人将四川评书带上了央视。

“我是用地道四川话进行表演的,也是在央视《名家书场》播出的第一个四川方言评书。”袁国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ca87ecd251b347d.webp

那原汁原味的四川话的四川评书,观众是能不能听懂?

对于这个问题,袁国虎回应道:“央视导演看了我的录制现场,认为效果好。观众能听懂,播出时没有问题。其实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只要稍微说慢点,大部分人都能听得懂。我在说四川评书时,语速比较慢。”
袁国虎每次说评书前,都会简要介绍下主要内容,录制结束后,也会询问台下的观众的意见。录制最初,袁国虎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包括语速、方言等方面多或少有些遗憾和瑕疵。后来在导演指导下,录制效果越来越好渐入佳境。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a4e0e39d3486015.webp

据袁国虎介绍,此次在央视录制了50集四川评书。主要段子除了自己的原创作品外,还包括评书泰斗逯旭初老祖的代表书目《李顺盗墓》,评书泰斗程梓贤师爷于2003年非典时期在人民公园传授的《肖贵失格》,师父徐勍亲传的《拳打镇关西》、《张仕人上京》,曾令弟师叔当年上成都亲授的《马歇尔吃汤圆》等书目。
四川评书又称白话演说、评话,是四川省传统曲艺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各地及云、贵部分地区。表演者用四川方言夹议地讲说故事,道具仅一张桌、一把折扇、一方醒木。2011年5月23日,四川评书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238da3ccc0822a9.webp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29582b35c66f22e.webp
×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53a36644ab6a2a.webp

人物资料

袁国虎 ,号西南说书俑,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新生代四川评书领军人。
幼习戏曲,曾受诸多名师教益。2010年拜师全国十大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先生,专业从事四川评书。深得乃师手有劲、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的精髓,后参师著名四川曲艺艺术家罗大春先生与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先生。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我。在舞台表演上大量加入戏曲、话剧、谐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及手段,打破传统评书的固有模式,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勍先生临终前曾说:“国虎说书,离我最近,隔我最远。”他台风大气、语言风趣、表演规范、口齿伶俐、节奏明快、刚柔并济。配搭口语俚词,大俗大雅结合。条陈缕析、口若悬河。他涉猎宽,爱好多,学识广,见闻博。纵向继承不泥古,横向发展不媚俗。挑灯夜读之余掩卷沉思,伏案而作之后拍案而起。因其精炼悦耳的语言、逼真神似的动作、充沛饱满的热情、绘声绘色的表演,故而受到内外行的一致好评。
袁国虎先生从艺以来,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传统评书,并编写整理了三百多段评书里的定场诗、开相、赞赋、贯口。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国虎在成都薛川川剧丑角专场创演四川评书《川剧川丑》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评书《三英战吕布》袁国虎


https://v.qq.com/x/page/k03776qexkt.html

发表于 2022-8-7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7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