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白布一盏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波澜壮阔的故事呈现于观众眼前,声色犬马、世间百态,这,就是皮影。
在川北皮影各流派之中,阆中王氏皮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支。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王彪、王舫兄弟一直记着爷爷王文坤临终前对他们说的那句话——“皮影不要在你们这儿划上句号”。这些年来,兄弟俩一直守护着这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发扬光大。
王彪(前)、王舫(中)表演皮影戏
风靡 四季都有皮影戏 乡村老少都爱看
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于宋代,元初传播至欧亚大陆。最早可考文献记录于《汉书》,以汉武帝一段爱情故事开启了它的历史纪元。
人们把皮影戏称之为电影鼻祖,源于它对幕布、光影、声色的运用,辅以器乐音轨,拿捏唱腔曲调,具有极其浓烈的艺术表现与东方韵脚。历史沿革至今,皮影已经成为一种集表演、戏曲、雕绘、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深得大众喜爱的皮影戏(图片来自网络)
川北王皮影由王元胜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经王文坤改造革新,集“土”“广”“渭”等皮影之长处,吸众家“雕”“剪”“绘”“刻”等技艺之精要,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至今已沿袭八代,薪火相传350余年。
王皮影多彩人物(涂兴明 摄)
建国前,川北一年四季都有皮影戏,春季“还愿戏”,夏季“秧歌戏”,秋季“求水戏”,冬天要演“火神戏”。皮影戏由此成了当时风靡全川的重要娱乐方式。
王彪是王皮影第七代传人,在他小时候,农村很少通电,晚上看皮影就成了大家的习惯,“小时我天天跟爷爷去耍皮影,跑了一年,学了许多台词。我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皮影。”王皮影以演艺双绝而著称,影人身法轻快灵动,肢节栩栩如生;男腔粗犷,女腔清脆,曲调、动态风格独特,念白、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选用上等牛皮制作,历经32道工序,“拓稿”人物风骨之点睛,“剪影”人物体态之传神,工艺复杂而考究,雕镂精细而大方,造型优美而逼真。
工艺复杂 造型优美的皮影人(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王皮影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王彪、王舫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巅峰 维也纳演出22天 获颁金质奖章
上世纪80年代初,以王文坤为首的“王家班”开始活跃于川北各个地区,夜晚乡亲齐聚,看一场皮影戏便成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乔迁之喜、老人过寿……也必请皮影,皮影戏受众广泛,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当时王文坤的孙辈王彪、王舫也跟随戏班演出,耳濡目染的同时,又得王文坤言传身教,王文坤还聘请川剧艺人教导二孙辈唱腔曲艺,练就了哥俩的一身本事。
大皮影表演
1986年,奥地利文化参赞来华,王文坤当着文化参赞的面,仅用15分钟就操刀雕刻成“喜鹊登梅”皮影,使其连连称奇,赞不绝口。时隔两年之后,在文化参赞的促成下,“王家班”代表中国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在艺术之都维也纳进行22天的演出,一时名声大噪。此间,王文坤受到奥地利总统的亲切接见,并获颁金质奖章。王皮影的声名随着报章新闻的传播不胫而走,也成就了从王家班到“王皮影”的蜕变。
《遗失的影子》剧照
然而,荣誉加身并没有使皮影行业的颓败发生转变。电影电器的普及,娱乐方式的转变,无一不冲击着皮影戏的演出市场。随着皮影戏演出行情的惨淡,“王家班”入不敷出,一时间风雨飘摇。
80年代末,迫于生计,王彪收拾起行囊,登上远行的列车,跟随着南下的洪流,只身去广东闯荡。
1999年,随着王文坤的逝世,王皮影在走上最耀眼的巅峰之后,已然名存实亡。但王彪一直没有忘记,王文坤对他兄弟俩说过的那句话——“皮影不要在你们这儿划上句号”。
外国游客爱皮影
“王家班”破陈规闯新路
一晃二十年光景,王彪在艰辛的打工之路中磨砺出更加坚韧的性子与更加灵活的头脑。2000年,王彪北上东三省,在北京转车之际,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收藏艺术家赵树同先生。赵树同知其为王文坤后人,倾力帮助他重拾皮影传承,再次点燃了王彪埋藏在心底的星星之火。
在赵树同的帮助下,王彪组织起一班人马,到成都进行皮影表演。王彪明白,墨守成规已经难以取得发展,他费劲心思新编戏目,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演绎不同类型的节目,虽然起先仍是亏损,但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而后,“王家班”受邀前去香港参加公益演出,这一演便是拨云见日,王皮影迎来了重要的机遇。
创新,《迪斯科》开创皮影新风格